本發明專利技術是一種防暑解暑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中醫藥領域。配方采用西洋參、麥冬、五味子、生石膏、滑石、冰片、連翹、淡竹葉、蒼術、廣藿香、白豆蔻、陳皮、甘草組成,可制備成膠囊、片劑、口服液等劑型。中暑是在炎熱夏季露天勞作、或長期處于悶熱環境中、暑熱經口鼻肌腠內襲、或暑濕交蒸侵襲人體,逼汗外出耗氣傷津、驟然發病,表現為高熱、汗出、煩躁、口渴、精神疲憊,或暑邪內陷心胞出現神昏譫語、躁擾不安、熱動肝風抽搐驚厥的一種疾病。中暑的防治原則是清泄暑熱、益氣生津,預防熱陷心胞,痰熱內閉和熱動肝風、昏厥等嚴重癥候。據現有資料檢索,尚未發現與本發明專利技術類似的防暑解暑藥劑,本發明專利技術經臨床長期使用、效果確切,未發現任何副作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是,屬中醫藥領域。
技術介紹
中暑是指在炎熱夏季露天勞作,或長時間處于悶熱環境中,暑熱經口鼻肌膚內襲、或暑熱夾濕、暑濕交蒸侵襲人體、逼汗外出,耗氣傷津、驟然發病,表現為高熱、汗出、煩躁、口渴、精神疲憊或神昏,甚至躁擾抽搐驚厥為主證的一種疾病。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關于暑病的記載《素問 熱論》說“先夏至日為病溫,后夏至日為病暑。”《素問 生氣通天論》指出了暑病的臨床特點“因于暑、汗、煩則喘渴、靜則多 言、體若燔炭、汗出面散”。又有“在天為熱,在地為暑……暑氣通于心。”的論述,后世有“暑傷心”之說,王綸《明病雜著》云“暑邪可自口鼻而侵襲人體,傷于心包絡之經”,所以中暑高熱、大汗、勢必傷心、因汗為心之液,汗出過多嚴重虧損心陰心陽,甚或熱陷心營,而見高熱神昏譫語,熱動肝風而見抽搐驚厥等嚴重癥狀。中暑有陽暑和陰暑之分,明 《景岳全書》云“陽暑者乃因暑而受熱者也,陰暑者,因暑而受寒涼者也……即傷寒也。”陰暑系夏日為了避暑貪涼飲冷,或空調降溫、或汗出當風,被風寒所襲的一種風寒癥。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酸痛、治宜溫宣之法。如人參敗毒散、藿香正氣散、桂枝湯、理中湯等方加減化裁治療。“陽暑者,乃因暑而受熱者也”。可見陽暑、陰暑的病機癥狀截然不同。臨床所指的中暑、和本專利技術研討的中暑,都是針對陽暑而言,而陰暑的預防辨證治療不在本專利技術之內。陽暑的病因病機是I、夏日炎炎、暑熱蒸騰、或久處悶熱環境中暑熱侵襲人體、閉塞清竅,使氣機升降逆亂,陰陽氣血失調而致中暑。元 朱丹溪指出“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火也。”清 雷少逸指出“其時天暑地熱,人在其中,感之皆稱暑病”。2、勞倦饑渴是誘發因素夏日暴曬、暑氣蒸逼、或田間室外勞作,或長途跋涉、或饑渴勞倦、耗氣傷津、容易被暑熱所傷,引起中暑。清 李東垣《脾胃論》云“此病皆由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3、正氣虛弱者屬易感人群老人臟氣虛衰,小兒形體未充,產婦氣血受損,久病正氣耗傷,肥人痰濕內盛,凡此種種正氣虛餒之人,若遇暑熱之邪、內外感召易患中暑。4、重傷氣陰為基本病機暑熱襲人來勢急聚、傳變迅速、除熱閉心包引動肝風外,極易重傷氣陰,甚至造成亡陰亡陽之變。5、暑多夾濕暑熱雖為陽邪,但其致病又常兼夾濕邪,因在夏季炎熱的氣候條件下,雨水也較多,從而造成天暑下降,地濕上蒸,暑濕交蒸為患。故清 葉天土有“暑必兼濕“的見解。6、中暑的治療原則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所論述的中暍,即是中暑,提出了用白虎湯加人參湯等方治療。可見防治暑病的原則是清泄暑熱、益氣生津,不宜濫用苦寒,而應以透泄邪熱為主。可見葉天士提出夏暑發自陽明的論點是正確的。同時“暑多夾濕”,中暑之人除見高熱煩躁、口渴引飲、尿赤、舌紅少津等癥外,兼見胸悶脘痞、嘔惡或身困重等夾濕癥狀,當配合除濕和胃藥,若見汗多惡風、脈大無力,要配合補氣生津,兼見心煩尿赤、舌紅,要配合清心利尿,將傷于心的暑熱從小便導出。故王綸《明醫雜著》說“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若出現嚴重高熱、神志昏迷不省人事、抽搐等熱陷心胞、肝風內動等危重癥狀,或高熱驟退、汗出不止、面色蒼白、肢冷脈微等陰竭陽脫危癥,應急送醫院救治,不屬本專利技術藥物防治范圍。據現有資料檢索,尚未發現以本專利技術類似的專利公告,市面上亦未見到任何防暑解暑的中藥制劑。本專利技術系純中藥制劑,經臨床長期應用效果確切,未發現任何副作用。
技術實現思路
I、本專利技術防暑解渴的藥物是由下列藥物及其重量配比組成 西洋參10-50份、麥冬15-50份、五味子10-40份、生石膏30-100份、滑石20-60份、冰片3-20份、連翹10-40份、淡竹葉10-40份、蒼術15-50份、廣藿香10-50份、白豆蘧10-40份、陳皮10-40份、甘草10-30份。2、本專利技術藥物的優選重量配比是西洋參15-50份、麥冬15-50份、五味子10_40份、生石膏50-100份、滑石20-60份、冰片3-15份、連翹10-40份、淡竹葉10-30份、蒼術15-50份、廣藿香15-50份、白豆蘧10-40份、陳皮10-40份、甘草10-30份。3、本專利技術的最佳重量配比是西洋參30份、麥冬20份、五味子10份、生石膏60份、滑石30份、冰片6份、連翹15份、淡竹葉15份、蒼術15份、廣藿香15份、白豆蘧15份、陳皮15份、甘草15份。4、本專利技術各藥物的性味及功效西洋參苦、微甘、寒,歸心、肺、胃經。補氣養陰、清火生津。本品善益肺氣、養肺陰、清肺火。用于熱病氣陰兩傷之煩倦、口渴,為治氣陰不足而火盛之佳品。麥冬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養陰潤燥,益胃生津,清心除煩,本品養肺陰、清肺熱、潤肺燥,善能益胃生津,清熱潤燥,治胃陰不足之佳品,用于心陰虛及溫熱病熱邪擾心營、心煩不眠、舌絳而干,有善陰、清心,除煩安神之效。五味子酸、甘、溫,歸肺、腎、心經。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本品上斂肺氣,下滋腎陰,具益氣生津止渴作用,治熱傷氣陰、汗多口渴,常配伍人參、麥冬即生脈散,補心氣養心陰安心神。生石膏辛、甘、大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本品善解肌退熱、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為清肺胃實火之要藥,治邪在氣分之壯熱、煩渴、脈洪大等癥。滑石甘、淡、寒、歸膀胱、胃經。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濕斂瘡,用于熱淋、石淋、暑熱煩渴、善清熱解暑利小便,有清暑利濕作用,為暑熱煩渴之要藥。冰片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用于閉證神昏,為涼開之品,宜于熱閉神昏,如溫熱病熱盛神昏、痰熱內閉,暑熱卒厥,小兒急驚熱閉神昏等。連翹苦、微寒、歸肺心、膽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疏散風熱,治熱入營血,神昏舌絳,清心瀉火、利尿。淡竹葉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清熱除煩利尿,本品瀉心火,除煩渴,治熱病津傷,心煩口渴,又善淡滲通利而清熱利尿,治心火亢盛,口舌生瘡,及心熱下移小腸之尿赤熱痛。蒼術辛、苦、溫、歸脾、胃經。燥濕健脾、祛風濕、發表。本品有較強的燥濕健脾作用,治寒濕阻滯中焦,脾失健運之脘腹痞悶,嘔惡食少,吐瀉乏力及苔白膩等癥最為適宜,又可用于水濕痰飲內停,或濕熱內蘊所致諸癥。廣藿香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化濕解暑止嘔。本品氣味芳香,具有良好的芳化濕濁,醒脾健胃功效,治濕濁內阻,中氣不運所致的脘腹痞悶,少食作嘔,神疲體倦等癥,本品既能化濕解暑,又兼發表、治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惡寒發熱,頭痛脘悶、嘔惡吐瀉,常配紫蘇、厚撲、半夏、白芷、大腹皮等,如藿香正氣散。白豆蘧辛、溫、歸肺、脾、胃經,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本品善化濕行氣溫中,用于濕滯中焦及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濕溫初起等。陳皮辛、苦、溫、歸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本品理氣止痛,健脾和中,為理氣健脾之良藥,治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嘔惡納呆等。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本品應用廣泛,用治心氣不足之心悸怔忡,脈結代,能補益心脾以復脈,用治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用治肺失宣降之喘咳,用治瘡瘍腫毒、食物、藥物中毒,用治腹痛拘攣或四肢拘急,又善和百藥,與熱藥同用,以防燥烈傷陰,與寒藥同用能緩和其寒涼,以防傷及脾胃陽氣,與峻烈藥同用能緩和藥物的作用,故有“國老”之美稱。5、本專利技術防暑解暑藥物配方方解本方采用生石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暑解暑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本發明配方是由下列藥物及其重量配比組成 西洋參10-50份、麥冬15-50份、五味子10-40份、生石膏30-100份、滑石20-60份、冰片3-20份、連翹10-40份、淡竹葉10-40份、蒼術15-50份、廣藿香10-50份、白豆蘧10-40份、陳皮10-40份、甘草10-30份。2.本發明藥物的優選重量配比是 西洋參15-50份、麥冬15-50份、五味子10-40份、生石膏50-100份、滑石20-60份、冰片3-15份、連翹10-40份、淡竹葉10-30份、蒼術15-50份、廣藿香15-50份、白豆蘧10-40份、陳皮10-40份、甘草10-30份。3.本發明的最佳重量配比是 西洋參30份、麥冬20份、五味子10份、生石膏60份、滑石30份、冰片6份、連翅15份、淡竹葉15...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廖天源,
申請(專利權)人:廖天源,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