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纜線固定器及具有該固定器的纜線接頭,纜線接頭具有開槽,纜線固定器嵌設在開槽內,纜線固定器包含至少一螺絲、至少一固定座以及至少一壓制板;螺絲的一端設有工具對接部,另一端則設有鉚合部;固定座的中央設有螺孔,螺絲自螺孔的一側穿置;壓制板中央設有鉚合孔,鉚合孔中嵌固有鉚合部,以將壓制板結合在螺孔的另側;藉此,當螺絲在固定座上旋轉時,可帶動壓制板上下移動。(*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纜線連接裝置,尤指ー種纜線固定器及纜線接頭。技術背景電子裝置通常需經信號線的信號傳輸控制,才能使電子裝置適時動作,而信號線如為單芯線時,是直接將單芯線與信號接頭連接,透過信號接頭與電子裝置上的信號對接頭相互連接;但現代科技進步,電子裝置的信號線已不再是單芯,而是呈現多股芯線,以內股呈三股芯線的纜線為例,傳統纜線連結器設有內具三個接觸端子的插孔,各插孔的孔緣上穿設有ー緊固螺絲,同時于緊固螺絲的底部另懸設有ー壓制片,當纜線的芯線插入插孔后,旋緊緊固螺絲,令緊固螺絲靠抵住壓制片,利用壓制片將芯線穩固定位,使芯線與接觸端子穩定連結。傳統的纜線連接器雖可達到讓纜線呈穩固連結的目的,但在將纜線卸下時,將緊固螺絲旋松后,雖已解除壓制片的抵掣力,但壓制片仍留置在原處,并不會因緊固螺絲的釋放,而隨緊固螺絲上移,而是需要另外使用工具將壓制片撥動至一定距離,才可順利將纜線取出或置入,操作上相當不方便。本專利技術人有鑒于傳統纜線固定器有待改進的缺陷,希望能提供ー種方便施工者使用、并可穩固連結的纜線固定器及具有該固定器的纜線接頭,乃潛心研思、設計組制,以提供消費大眾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ー種方便使用的纜線接頭,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旋動螺絲即可同步帶動壓制板的纜線固定器。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種纜線固定器包含至少ー螺絲,一端設有工具對接部;至少ー固定座,中央設有螺孔,該螺絲自該螺孔的一側穿置;至少ー壓制板;該螺絲的另一端設有鉚合部;該壓制板中央設有用于嵌固該鉚合部的鉚合孔,并結合在螺孔的另側,其中,旋轉固定座上的螺絲會帶動壓制板上下移動。較佳地,該工具對接部為供一字起子嵌接的一字型凹溝,或為供十字起子嵌接的十字型凹溝。較佳地,該鉚合部為ー凸柱,該固定座在該螺孔的相對兩端向下彎折延伸,在該螺孔另ー側的相對兩端各具有ー凹槽,該螺絲以鉚合部朝下的方式螺合于固定座的螺孔,該壓制板的鉚合孔由該固定座的下方朝上與該螺絲的鉚合部鉚合成一體,該壓制板的兩側嵌合于該固定座的凹槽。較佳地,該壓制板為中央具有鉚合孔的U型片,該壓制板的底部在鉚合孔的兩側系各設有ー球面頂掣部,該鉚合部是通過鉚合的方式而結合在鉚合孔中。較佳地,所述纜線接頭系系設有三個開槽,該纜線固定器的數量系對應設置為三個,每ー開槽中系嵌設有ー個纜線固定器。ー種具有纜線固定器的纜線接頭,包含ー纜線接頭,具有可插置纜線端子的ー插孔和至少ー纜線固定器,該插孔旁側設有至少ー開槽;該纜線固定器嵌設在該開槽內,該纜線固定器包含ー螺絲,一端設有工具對接部,另一端則設有鉚合部;一固定座,中央設有螺孔,該螺絲自該螺孔的ー側穿置;以及ー壓制板,中央設有用于嵌固該鉚合部的鉚合孔。較佳地,該工具對接部為供一字起子嵌接的一字型凹溝,或為供十字起子嵌接的十字型凹溝。較佳地,該鉚合部為ー凸柱。較佳地,該固定座在該螺孔的相對兩端向下彎折延伸,在該螺孔另ー側的相對兩端各具有ー凹槽,該螺絲以鉚合部朝下的方式螺合于該固定座的螺孔,該壓制板的鉚合孔由該固定座的下方朝上與該螺絲的鉚合部鉚合成一體,該壓制板的兩側嵌合于該固定座的 凹槽。較佳地,該壓制板設為中央具有鉚合孔的U型片,該壓制板的底部在鉚合孔的兩側各設有一球面頂掣部,該纜線接頭設有三個開槽,該纜線固定器的數量對應設置為三個,每ー開槽中嵌設有ー個該纜線固定器。本技術相較于現有技術突出的優點是I、通過螺絲底部的鉚合部與壓制板的鉚合孔相互鉚合,令壓制板與螺絲成相互連動狀,因此旋動螺絲即可同步帶動壓制板。2、改善傳統纜線固定器放松螺絲后,壓制片仍留在原處,需以工具將壓制片撥開的缺陷,更方便使用者施工使用。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立體元件分解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的平面元件分解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組合剖示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結合于纜線接頭的動作示意圖。圖5為圖4結合纜線的動作示意圖。圖6為結合本技術實施例的纜線接頭的平面示意圖之一。圖7為結合本技術實施例的纜線接頭的平面示意圖之ニ。圖8為本技術實施例結合于纜線接頭的立體外觀圖。圖9為本技術實施例的使用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I、固定器11、螺絲111、工具對接部112、鉚合部12、固定座121、螺孔122、彎折延伸部123、凹槽13、壓制板131、鉚合孔132、球形頂掣面2、纜線接頭21、端子22、開槽25、纜線對接頭3、纜線31、纜線端子具體實施方式有關本技術的詳細說明及
技術實現思路
,配合附圖說明如下,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技術加以限制。請參考圖I和圖2,本技術的固定器I包含至少ー螺絲11、至少ー固定座12以及至少ー壓制板13。該螺絲11周緣設有螺牙,且該該螺絲11在一端設有工具對接部111,另一端則設 有ー呈凸柱狀的鉚合部112 ;在本實施例中,該工具對接部111為供一字起子嵌置的凹溝,實際實施時不以此為限,該工具對接部111亦可設為供十字起子嵌接的十字型凹溝。固定座12中央設有ー螺孔121,且在螺孔121的相對兩側各向下彎折延伸,以形成ー彎折延伸部122 ;此外,固定座12在螺孔121的另ー相對兩側各設有ー凹槽123。該壓制板13為配合固定座12的寬度而設為U字形,壓制板13的寬度為配合固定座12的凹槽123寬度而設,且壓制板13具有一鉚合孔131,于鉚合孔131的底部兩側各具有一球形頂掣面132。如圖3所示,螺絲11以鉚合部112朝下的方式螺合于固定座12的螺孔121,壓制板13則以球形頂掣面132朝下的方式由固定座12的下方往上推置,令壓制板13的鉚合孔131正對螺絲11的鉚合部112,再通過機臺將壓制板13的鉚合孔131與螺絲11的鉚合部112鉚合連結成一體,令壓制板13的ニ側邊恰好置于固定座12的凹槽123中。也就是,鉚合孔131中嵌固有鉚合部112,以將壓制板13結合在螺孔121的另側;藉此,螺絲11的エ具對接部111受工具嵌合旋轉螺絲11受カ而隨之上下移動時,與螺絲11鉚合成一體的壓制板13也隨之上下移動,也就是,旋轉固定座12上的螺絲11會帶動壓制板13上下移動;本實施例中,該鉚合部112是透過鉚合的方式而結合在鉚合孔131中,實際實施時并不以此為限。請參見圖4,取三個由螺絲11、固定座12與壓制板13組成的固定器I與纜線接頭2結合,纜線接頭2 —側系設有可插置纜線端子的三個插孔,各插孔旁側則設有配合固定座I外型的開槽22,該纜線固定器I的數量對應設置為三個。該固定器I以工具對接頭111朝外的方式倒置嵌設于纜線接頭2的開槽22,并透過工具將螺絲11向外旋松,此時壓制板13系隨螺絲11的移動而貼置于固定座12的底部,故使纜線接頭2的插孔形成一間距,方便纜線3的三股纜線端子31插置,如圖5、圖6所示,另請參見圖7,此時再利用工具將三個螺絲11旋緊,令與螺絲11連動的壓制板13緊抵于纜線端子31,藉此,使纜線3與纜線接頭2形成穩固良好的連結,如圖8所示。 又,請再參圖9,與纜線接頭2形成穩固連結的纜線3,可通過纜線接頭2與纜線對接頭25相互對接結合,令纜線信號傳輸順暢不間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纜線固定器,設于纜線接頭上,包含至少一螺絲,一端設有工具對接部;至少一固定座,中央設有螺孔,該螺絲自該螺孔的一側穿置;至少一壓制板;其特征在于,該螺絲的另一端設有鉚合部;該壓制板中央設有用于嵌固該鉚合部的鉚合孔,并結合在螺孔的另偵L其中,旋轉固定座上的螺絲會帶動壓制板上下移動。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纜線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該工具對接部為供一字起子嵌接的一字型凹溝,或為供十字起子嵌接的十字型凹溝。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纜線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該鉚合部為一凸柱,該固定座在該螺孔的相對兩端向下彎折延伸,在該螺孔另一側的相對兩端各具有一凹槽,該螺絲以鉚合部朝下的方式螺合于固定座的螺孔,該壓制板的鉚合孔由該固定座的下方朝上與該螺絲的鉚合部鉚合成一體,該壓制板的兩側嵌合于該固定座的凹槽。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纜線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該壓制板為中央具有鉚合孔的U型片,該壓制板的底部在鉚合孔的兩側系各設有一球面頂掣部,該鉚合部是通過鉚合的方式而結合在鉚合孔中。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纜線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纜線接頭設有三個開槽,該纜線固定器的數量對應設置為三個,每一開槽中嵌設有一個纜線固定器。6.一種具有纜線固定器的纜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洪任遠,
申請(專利權)人:安費諾亮泰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