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一種用于迷你抗風傘的傘骨結構,其包含有一第一節骨、一上支桿、一防風件、一第二節骨及一聯系桿。通過設置防風件于第一節骨與第二節骨間,并與兩節骨樞設,加上防風件與第二節骨可分離地相互卡合,以當平時使用時,防風件與第二節骨為卡合狀態,而當強風襲來時,防風件與第二節骨解除卡合,以使第二節骨可相對防風件轉動,而此時防風件也會跟著相對第一節骨轉動,藉此可使第二節骨順著風向上翻,并在未損壞的情況下形成受風力較小的翻折狀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藉此解決現有迷你傘的傘骨結構無法抵抗強風而容易因此損壞的缺點。(*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涉及一種傘骨結構,尤指一種迷你抗風傘的傘骨結構。
技術介紹
請參閱圖6所示,現有技術的迷你傘大多具有一中棒91、一上巢92、一下巢93及多數傘骨結構;上巢92裝設于中棒91接近頂端處;下巢93可上下滑動地套設中棒91,且位于上巢92下方;各傘骨結構包含有一第一節骨94、一上支桿95、一第二節骨96及一聯系桿97 ;第一節骨94內端樞設下巢93 ;上支桿95的兩端分別樞設上巢92及第一節骨94約中段處;第二節骨96內端接近端部處樞設第一節骨94外端;聯系桿97的兩端分別樞設上支桿95接近外端端部處及第二節骨96的內端,且聯系桿97與第一節骨94約略平行。雨傘打開時,使用者將下巢93向上推動,此時,第一節骨94及上支桿95受到連帶影響,而分別相對下巢93及上巢92轉動,并藉此向外撐開;而由于第一節骨94、上支桿95、 聯系桿97及第二節骨96約略成一平行四邊形,因此聯系桿97及第二節骨96連帶受到影響而跟著向外撐開。然而當強風襲來時,傘面會欲帶動第二節骨96向上彎折,然而在下巢93不移動的情況下,第一節骨94及上支桿95皆無法轉動,所以第二節骨96也連帶無法轉動;因此若是風力過強,則傘面容易因強制帶動第二節骨96及聯系桿97轉動,進而導致該等骨架的樞設處變形、損壞,造成該傘無法開闔及使用。因此,其傘骨結構無法抵抗強風而容易因此損壞的迷你傘,實有待加以改良。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前述現有迷你傘的傘骨結構無法抵抗強風而容易因此損壞的缺點及不足, 本技術提供一種迷你抗風傘之傘骨結構,其可有效抵抗強風,進而不易因此而損壞。為達到上述的創作目的,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手段為設計一種迷你抗風傘的傘骨結構,其中包含一第一節骨;一上支桿,其與第一節骨相互樞設;一防風件,其與第一節骨相互樞設;一第二節骨,其與防風件相互樞設,且第二節骨可分離地卡合防風件;一聯系桿,其與上支桿及第二節骨相互樞設;其中,當第二節骨卡合防風件時,第一節骨、上支桿、第二節骨及聯系桿圍繞出一四邊形。進一步而言,所述的迷你抗風傘之傘骨結構,其中第二節骨的截面呈U型,且開口向下,第二節骨的兩側壁面各貫穿成型有一嵌合孔;防風件的截面也呈U型,且開口向下, 防風件的兩側壁面各突出成型有一嵌合部,兩嵌合部可分離地嵌合于第二節骨的兩嵌合孔。進一步而言,所述得迷你抗風傘的傘骨結構,其中上支桿以其中一端部樞設第一節骨中段處;第一節骨以一端部樞設防風件中段處;防風件以一端部樞設第二節骨接近端部處;聯系桿以其兩端部分別樞設上支桿接近端部處及第二節骨的端部。本技術的優點在于,通過設置一防風件于第一節骨與第二節骨之間,并且與兩節骨樞設,加上防風件與第二節骨可分離地相互卡合,以當平時使用時,防風件與第二節骨為卡合的狀態,而當強風襲來時,防風件與第二節骨解除卡合,以使第二節骨可相對防風件轉動,而此時防風件會跟著相對第一節骨轉動,藉此可使第二節骨順著風向上翻,并在未損壞的情況下形成受風力較小的翻折狀態。本技術藉此達到可有效抵抗強風,進而不易因此而損壞的目的。本技術的另一優點在于,正常使用收折時,通過可使防風件卡合于第二節骨, 以使第二節骨不會外翻,進而可如同一般迷你傘成w狀的收折,且免于增加收折時的難度。本技術之再一優點在于,通過使第二節骨的截面呈U型,以可當防風件與第二節骨相互卡合時,第二節骨可套設包覆防風件,進而有效降低整體傘骨及迷你傘的體積, 并方便使用者隨身攜帶。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裝設后開傘時的立體外觀圖。圖2是本技術裝設后開傘時的側視圖。圖3是本技術的組件分解圖。圖4是本技術裝設后收折時的側視圖。圖5是本技術裝設后開花時的側視圖。圖6是現有技術的傘骨結構的側視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第一節骨20上支桿30防風件31嵌合部40第二節骨41嵌合孔50聯系桿60第三節骨71中棒72上巢73下巢74傘面91中棒92上巢93下巢94第一節骨95上支桿96第二節骨97聯系桿具體實施方式以下配合圖示及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技術為達成預定創作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請參閱圖1所示,本技術的迷你抗風傘的傘骨結構包含有一第一節骨10、一上支桿20、一防風件30、一第二節骨40、一聯系桿50及一第三節骨60。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前述的上支桿20,其外端與第一節骨10約中段處相互樞設。前述的防風件30,其約中段處與第一節骨10的外端相互樞設;防風件30的截面呈U型,且開口向下,防風件30的兩側壁面各突出成型有一嵌合部31。前述的第二節骨40,其接近內端處與防風件30的內端相互樞設;第二節骨40的截面呈U型,且開口向下,第二節骨40的兩側壁面各貫穿成型有一嵌合孔41,兩嵌合孔41 可分離地嵌合于防風件30的兩嵌合部31。 前述的聯系桿50,其內端與上支桿20接近外端處相互樞設,其外端與第二節骨40 的內端相互樞設。前述的第三節骨60,其內端與第二節骨40外端相互樞設。使用時,須以多數組傘骨結構搭配一中棒71、一上巢72、一下巢73及一傘面74,上巢72裝設于中棒71接近頂端處;下巢73可上下滑動地套設中棒71,且位于上巢72下方; 各傘骨結構環繞設置于上巢72及下巢73,其中各第一節骨10的內端樞設下巢73,各上支桿20的內端樞設上巢72 ;傘面74設于中棒71頂端及各傘骨結構上。請參閱圖2至圖4所示,收折狀態時,第一節骨10、第二節骨40及第三節骨60約略成平行,且防風件30的嵌合部31嵌合于第二節骨40上(如圖4所示);欲開傘時,上推下巢73,第一節骨10受其影響而相對向下轉動,上支桿20也連帶相對上巢72向上轉動; 而由于第一節骨10、上支桿20、第二節骨40及聯系桿50約略形成一平行四邊形,因此第二節骨40及聯系桿50受到前兩者10、20的影響,進而跟著轉動并向外撐開傘面,最后再手動調整第三節骨60 (如圖2所示),到此即完成開傘并可用以遮雨等使用。請參閱圖2、圖3及圖5所示,在使用時如遇強風襲來,則傘面會受風力而欲使第二節骨40及第三節骨60向上相對彎折,此時第三節骨60可順著收折方向向上彎折沒問題, 而第二節骨40則會因下巢73不動時,第一節骨10及上支桿20無法轉動,進而第二節骨40 連帶無法轉動,所以風力便傳達到第二節骨40與防風件30的嵌合處;當風力大到一定程度時,第二節骨40的嵌合孔41便會脫離防風件30的嵌合部31,進而使得第二節骨40可相對防風件30轉動,而此時防風件30會跟著相對第一節骨10轉動,藉此便可使第二節骨40順著風向上翻,并在未損壞的情況下形成受風力較小的翻折狀態。本技術藉此達到可有效抵抗強風,進而不易因此而損壞的目的。此外,在正常使用收折時,通過可使防風件30卡合于第二節骨40,以使第二節骨 40不會外翻,進而可如同一般迷你傘成w狀的收折,且免于增加收折時的難度。再者,通過使第二節骨40的截面呈U型,以可當防風件30與第二節骨40相互卡合時,第二節骨40可套設包覆防風件30,進而有效降低整體傘骨及迷你傘的體積,并方便使用者隨身攜帶。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技術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技術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建文,
申請(專利權)人:政泰洋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