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金屬屋面太陽能收集器的支撐裝置涉及一種太陽能的支撐裝置,特別涉及太陽能收集器在金屬屋頂上的支撐裝置,本發明專利技術由支撐座、連接夾具、支撐桿構成,支撐座與建筑結構構件連接,其上覆蓋有金屬屋面瓦,連接夾具與支撐座連接緊固,支撐桿之間等距排列形成支撐桿組件,兩組支撐桿組件相互垂直并通過連接卡件固定連接形成網狀支撐面,支撐面平行于金屬屋面,并與連接夾具通過連接卡件連接,在支撐面垂直的上方垂直連接有支撐桿件,支撐桿件通過上夾具與太陽能收集器的邊框連接、支撐桿通過下夾具與太陽能收集器的邊框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自重輕,所增加的極小荷載在原來結構荷載的安全度允許范圍內,使本發明專利技術裝置安全、經濟、壽命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太陽能的支撐裝置,特別涉及太陽能收集器在金屬屋頂上的支撐直O
技術介紹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的工業廠房、物流倉庫等工業建筑以及大型公用建筑,如機場、車站、體育場館大多采用金屬屋面,這些屋面的構造方式很多,但多數都難于在上面安裝設施、設備,即使是在金屬屋面上小面積安裝設備,傳統的方法也必須穿通屋面瓦再將設備固定在建筑檁條或結構構件上,這種安裝方式既影響了金屬屋面瓦的防水功能又影響了屋面瓦的使用壽命。如果是大面積利用屋面安裝設施設備則不具有技術上的可操作性。另外,由于金屬屋面瓦安裝技術多采用螺栓或自攻釘將金屬屋面瓦穿通固定或金屬屋面瓦材料選用上過于低端,使得金屬屋面瓦的使用壽命縮短,造成了金屬屋面的有效利用上的障礙,浪費了資源。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旨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無需穿通金屬屋面瓦,通過支撐裝置將重力和風載荷進行平均分配,并能大面積利用金屬屋面的空間面積安裝太陽能收集器的金屬屋面太陽能收集器的支撐裝置。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金屬屋面太陽能收集器的支撐裝置,由支撐座、連接夾具、支撐桿構成,支撐座與建筑結構構件連接,其上覆蓋有金屬屋面瓦,連接夾具與支撐座連接緊固,支撐桿之間等距排列形成支撐桿組件,兩組支撐桿組件相互垂直并通過連接卡件固定連接形成網狀支撐面,支撐面平行于金屬屋面,并與連接夾具通過連接卡件連接,在支撐面垂直的上方垂直連接有支撐桿件,支撐桿件通過上夾具與太陽能收集器的邊框連接、支撐桿通過下夾具與太陽能收集器的邊框連接。所述的太陽能收集器的邊框上連接有上夾具和下夾具,上夾具與支撐桿件連接, 下夾具與支撐桿連接。支撐桿件的長短可調節,通過調節支撐桿件的長短來調節支撐裝置的傾斜角度, 以適應太陽的最佳輻射角度,以提高太陽能的收集功能。本專利技術的金屬屋面瓦的兩側邊縱向部分經滾壓成特殊形狀的折邊,使得金屬屋面瓦的邊緣形成凸起,該凸起包覆支撐座,連接夾具夾住支撐座固定時,金屬屋面瓦凸起的邊緣也被夾住,連接夾具上需采用螺栓進行進一步的緊固,該金屬屋面瓦折邊的特殊形狀與連接夾具以及支撐座的形狀相互吻合,形成緊密配合,而不用在金屬屋面瓦上開孔穿釘即可將設備安裝在金屬屋頂上,還保證了金屬屋面瓦的固定及其防水的效果,支撐桿可為多根,其數量可根據所要安裝設備的屋面面積大小而定,多根支撐桿之間等距平行排列形成支撐桿組件,兩組支撐桿組件相互垂直并固定連接形成網狀支撐面,支撐面平行于金屬屋面,從而將連接的設備重量平均地分配到支撐面上,使整個支撐面的荷載和受力均勻分布,屋面受力也均勻,使屋面的承壓能力大大增強。而太陽能收集器還可以通過上夾具和下夾具的傾角大小來調節角度,以適應太陽光不同緯度的最佳入射角度和屋面坡度之差后,形成最佳角度。上夾具和下夾具通過上下夾具連接件夾緊或放松太陽能收集器邊框,且上夾具和下夾具的開口尺寸與太陽能收集器邊框尺寸相配合。本專利技術中,金屬屋面瓦可以采用耐腐蝕的鋼板、鋁合金板、可成型加工的金屬復合板、可成型加工的非金屬板等材料加工制做。金屬屋面太陽能收集器連接固定支架系統裝置的各構件可采用耐腐蝕、強度高、質量輕、價格經濟、加工方便的鋁合金材料制成。 本專利技術所述的支撐裝置自重輕,所增加的極小荷載在原來結構荷載的安全度允許范圍內, 在裝置構件材料選擇方面,采用耐腐蝕的中高檔材料,使本專利技術裝置安全、經濟、成為長壽命的太陽能屋面構件系統。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支撐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側視結構示意圖。圖中,1-金屬屋面瓦,2-支撐座,3-連接夾具,4-支撐桿,5-支撐面,6-支撐桿件, 7-連接卡件,8-上夾具,9-下夾具。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但不限于實施例。實施例1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金屬屋面太陽能收集器的支撐裝置,由太陽能收集器、支撐座2、連接夾具3、支撐桿4構成,支撐座2與建筑結構構件連接,其上覆蓋有金屬屋面瓦1,金屬屋面瓦 1上的凸起與支撐座2的形狀相吻合,連接夾具3在與支撐座2連接緊固時,將金屬屋面瓦 1凸起一并夾緊,并采用螺栓對連接夾具3進行緊固,支撐桿4之間等距排列形成支撐桿組件,兩組支撐桿組件相互垂直并通過連接卡件7固定連接形成網狀支撐面5,支撐面5平行于金屬屋面,并與連接夾具3通過連接卡件3連接,在支撐面5垂直的上方垂直連接有支撐桿件6,支撐桿件6與太陽能收集器的邊框連接,太陽能收集器的邊框上連接有上夾具8和下夾具9,上夾具8與支撐桿件6連接,下夾具9與支撐桿4連接。本專利技術不需穿通金屬屋面瓦,而以連接夾具3巧妙利用構件開關配合實現連接固定。并可靈活地調節支撐桿件6 的長度以實現在低坡度金屬屋面上形成一定的太陽光最佳照射傾角,能實現金屬屋面上大面積安裝太陽能收集設施。本專利技術的自重輕,在不同的方案下其重量僅為6-10kg/m2。權利要求1.一種金屬屋面太陽能收集器的支撐裝置,由支撐座、連接夾具、支撐桿構成,其特征在于,支撐座與建筑結構構件連接,其上覆蓋有金屬屋面瓦,金屬屋面瓦上的凸起與支撐座的形狀相吻合,連接夾具與支撐座連接緊固,支撐桿之間等距排列形成支撐桿組件,兩組支撐桿組件相互垂直并通過連接卡件固定連接形成網狀支撐面,支撐面平行于金屬屋面, 并與連接夾具通過連接卡件連接,在支撐面垂直的上方垂直連接有支撐桿件,支撐桿件通過上夾具與太陽能收集器的邊框連接、支撐桿通過下夾具與太陽能收集器的邊框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屋面太陽能收集器的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太陽能收集器的邊框上連接有上夾具和下夾具,上夾具與支撐桿件連接,下夾具與支撐桿連接。全文摘要一種金屬屋面太陽能收集器的支撐裝置涉及一種太陽能的支撐裝置,特別涉及太陽能收集器在金屬屋頂上的支撐裝置,本專利技術由支撐座、連接夾具、支撐桿構成,支撐座與建筑結構構件連接,其上覆蓋有金屬屋面瓦,連接夾具與支撐座連接緊固,支撐桿之間等距排列形成支撐桿組件,兩組支撐桿組件相互垂直并通過連接卡件固定連接形成網狀支撐面,支撐面平行于金屬屋面,并與連接夾具通過連接卡件連接,在支撐面垂直的上方垂直連接有支撐桿件,支撐桿件通過上夾具與太陽能收集器的邊框連接、支撐桿通過下夾具與太陽能收集器的邊框連接。本專利技術自重輕,所增加的極小荷載在原來結構荷載的安全度允許范圍內,使本專利技術裝置安全、經濟、壽命長。文檔編號E04D13/18GK102383550SQ20111021599公開日2012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30日專利技術者潘鴻飛 申請人:潘鴻飛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潘鴻飛,
申請(專利權)人:潘鴻飛,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