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垃圾滲濾液及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的裝置,包括箱體、含碳有機污水進口、旋轉手柄、成品液上出口、成品液下出口、內膽模塊支撐裝置、內膽模塊、清淤排污口和污水循環利用池,所述成品液下出口位于箱體的底部,所述成品液上出口位于箱體的上部并與成品液下出口在同一條豎直線上,所述卡箍用螺栓緊箍在箱體上部,所述旋轉手柄將箱蓋板固定在箱體上,所述旋轉手柄下部有螺紋桿,所述螺紋桿下部穿過卡箍,所述箱蓋板的中部開有含碳有機污水進口,本發明專利技術實現了好氧、厭氧、半好氧微生物的理想附著著床;微生物均勻繁殖和做功;微生物光合作用、類光合作用的碳捕獲充分進行;含碳有機污水與空氣、光線、微生物、填充物充分、均勻接觸。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污水處理裝置,具體為一種新型垃圾滲濾液及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的直O
技術介紹
目前,垃圾滲濾液、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是日常生活、生產中經常會產生的污水, 處理污水是凈化環境、保護環境的必要手段,垃圾滲濾液、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中主要的污染物很多,需要多種處理方法同時使用才能將污水處理得很干凈,而目前的污水處理裝置中,由于處理方法單一,效果差,凈化功能不明顯,處理后的廢料不能資源化處理,不能實現多種處理方法在同一個裝置內實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垃圾滲濾液及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的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的缺點。本專利技術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新型垃圾滲濾液及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的裝置,包括箱體、卡箍、箱蓋板、螺栓、含碳有機污水進口、開口槽、旋轉手柄、螺紋桿、成品液上出口、成品液下出口、箱體底板、內膽模塊支撐裝置、箱體側板、密封圈、存儲缸、內膽模塊、清淤排污口和污水循環利用池,所述成品液下出口位于箱體的底部,所述成品液上出口位于箱體的上部并與成品液下出口在同一條豎直線上,所述卡箍用螺栓緊箍在箱體上部,所述旋轉手柄將箱蓋板固定在箱體上,所述旋轉手柄下部有螺紋桿,所述螺紋桿下部穿過卡箍,所述箱蓋板的中部開有含碳有機污水進口,所述含碳有機污水進口旁邊開有開口槽,所述箱體由箱體底板和箱體側板構成,所述內膽模塊支撐裝置位于箱體的中下部,所述內膽模塊位于內膽模塊支撐裝置上部,所述箱體和箱蓋板之間安裝有密封圈,所述箱體側板上開有成品液上出口,所述清淤排污口位于箱體底部靠近箱體底板處,所述旋轉手柄位于箱蓋板的四周,所述含碳有機污水進口位于箱蓋板的正中間,所述清淤排污口通過管道與污水循環利用池連通。所述清淤排污口同時通過管道與存儲缸相連通。本專利技術中,成品液下出口的具體位置必須根據內膽模塊中的內膽填充物的位置和固定液面需要的位置作出適當的調整。本專利技術中,內膽模塊支撐裝置的選用必須根據主機大小靈活使用,所述箱體為模塊化設計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本專利技術中,所述清淤排污口的設置是與自然回流的存儲缸和污水循環利用池相接,可以將幾個主缸的與自然回流存儲缸相接的部分并聯起來,實現一泵一存儲缸解決所有生產線主缸清淤中固定液體存儲問題。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含碳有機污水的進口就是上一級成品液上出口,連接處可以根據整個生產線加注添加劑的需要視情況開出分接口。為了方便清淤取出,在內膽模塊上方中心設置有內凹式起吊鉤,做成內凹式的目的是可以根據生產的需要增加內膽模塊數量。右側方便清淤放置內膽模塊的地方可以與生產線上的其他主缸安裝有機結合起來考慮。同時,各個連接閥門可以采用自動裝置解決。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內膽模塊位于含碳有機污水面下15-20厘米,所述箱體中含碳有機污水、內膽模塊、空氣所占空間的比例為1:1:1。本專利技術中,所述成品液下出口經內部引管抬高到內膽模塊浸沒處成品液上出口, 讓好氧、厭氧、半好氧微生物均有固定液面的含碳有機污水均勻、穩定繁殖,也防止了停產時微生物流失。在清淤排污口加設可以水泵泵入自然回流的存儲缸,用于清淤時存儲主缸中固定液面的含碳有機污水,防止微生物因清淤流失。本專利技術中,在內膽模塊里,依次在180目以上的填充物防漏裝置上放置大中小沙卵石、海泡石、木炭或者活性炭等填充物,讓微生物能理想附著著床、均勻繁殖和做功。本專利技術中,在透光材料制作的箱蓋板中央設計含碳有機污水進口,用均勻滴注或噴淋方式注入含碳有機污水,讓含碳有機污水與空氣、光線、微生物、填充物充分、均勻接觸。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是一種新型垃圾滲濾液、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資源化處理的、進行模塊化設計的裝置。實現了好氧、厭氧、半好氧微生物的理想附著著床;微生物均勻繁殖和做功;微生物光合作用、類光合作用的碳捕獲充分進行;含碳有機污水與空氣、光線、微生物、填充物充分、均勻接觸。附圖說明圖1為新型裝置主視圖。圖2為新型裝置剖視圖。圖3為新型裝置俯視圖。圖4為新型裝置內膽的軸側圖。圖5為新型裝置安裝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參見圖1,一種新型垃圾滲濾液及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的裝置的主視圖,一種新型垃圾滲濾液及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的裝置,包括箱體1、卡箍2、箱蓋板3、螺栓4、含碳有機污水進口 5、開口槽6、旋轉手柄7、螺紋桿8、成品液上出口 9、成品液下出口 10、箱體底板 11、內膽模塊支撐裝置12、箱體側板13、密封圈14、存儲缸15、內膽模塊17、清淤排污口 18 和污水循環利用池21,所述成品液下出口 10位于箱體1的底部,所述成品液上出口 9位于箱體1的上部并與成品液下出口 10在同一條豎直線上,所述卡箍2用螺栓4緊箍在箱體1 上部,所述旋轉手柄7將箱蓋板3固定在箱體1上,所述旋轉手柄7下部有螺紋桿8,所述螺紋桿8下部穿過卡箍2,所述箱蓋板3的中部開有含碳有機污水進口 5,所述含碳有機污水進口 5旁邊開有開口槽6。4參見圖2,一種新型垃圾滲濾液及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的裝置的剖視圖,所述箱體 1由箱體底板11和箱體側板13構成,所述內膽模塊支撐裝置12位于箱體1的中下部,所述內膽模塊17位于內膽模塊支撐裝置12上部,所述箱體1和箱蓋板3之間安裝有密封圈 14,所述箱體側板13上開有成品液上出口 9,所述清淤排污口 18位于箱體1底部靠近箱體底板11處,參見圖3,一種新型垃圾滲濾液及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的裝置的俯視圖,所述旋轉手柄 7位于箱蓋板3的四周,所述含碳有機污水進口 5位于箱蓋板3的正中間,參見圖4,一種新型垃圾滲濾液及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的裝置內膽的軸側圖,在內膽模塊17里,依次在180目以上的填充物防漏裝置上放置大中小沙卵石、海泡石、木炭或者活性炭等填充物,讓微生物能理想附著著床、均勻繁殖和做功。參見圖5,一種新型垃圾滲濾液及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的裝置內膽的安裝示意圖, 所述清淤排污口 18通過管道與污水循環利用池21連通。所述清淤排污口 18同時通過管道與存儲缸15相連通。在使用時,成品液下出口 10的具體位置必須根據內膽模塊17中的內膽填充物的位置和固定液面需要的位置作出適當的調整。內膽模塊支撐裝置12的選用必須根據主機大小靈活使用,所述箱體1為模塊化設計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所述清淤排污口 18的設置是與自然回流的存儲缸15和污水循環利用池21相接,可以將幾個主缸的與自然回流存儲缸15相接的部分并聯起來,實現一泵一存儲缸15解決所有生產線主缸清淤中固定液體存儲問題。所述含碳有機污水的進口 5就是上一級成品液上出口 9,連接處可以根據整個生產線加注添加劑的需要視情況開出分接口。為了方便清淤取出,在內膽模塊17在上方中心設置有內凹式起吊鉤,做成內凹式的目的是可以根據生產的需要增加內膽模塊17。右側方便清淤放置內膽模塊17的地方可以與生產線上的其他主缸安裝有機結合起來考慮。同時, 各個連接閥門可以采用自動裝置解決。所述內膽模塊17位于含碳有機污水面下15-20厘米,所述箱體1中含碳有機污水、內膽模塊17、空氣所占空間的比例為1:1:1。所述成品液下出口 10經內部引管抬高到內膽模塊17浸沒處成品液上出口 9,讓好氧、厭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新型垃圾滲濾液及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的裝置,包括箱體、卡箍、箱蓋板、螺栓、含碳有機污水進口、開口槽、旋轉手柄、螺紋桿、成品液上出口、成品液下出口、箱體底板、內膽模塊支撐裝置、箱體側板、密封圈、存儲缸、內膽模塊、清淤排污口和污水循環利用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品液下出口位于箱體的底部,所述成品液上出口位于箱體的上部并與成品液下出口在同一條豎直線上,所述卡箍用螺栓緊箍在箱體上部,所述旋轉手柄將箱蓋板固定在箱體上,所述旋轉手柄下部有螺紋桿,所述螺紋桿下部穿過卡箍,所述箱蓋板的中部開有含碳有機污水進口,所述含碳有機污水進口旁邊開有開口槽,所述箱體由箱體底板和箱體側板構成,所述內膽模塊支撐裝置位于箱體的中下部,所述內膽模塊位于內膽模塊支撐裝置上部,所述箱體和箱蓋板之間安裝有密封圈,所述箱體側板上開有成品液上出口,所述清淤排污口位于箱體底部靠近箱體底板處,所述旋轉手柄位于箱蓋板的四周,所述含碳有機污水進口位于箱蓋板的正中間,所述清淤排污口通過管道與污水循環利用池連通,所述清淤排污口同時通過管道與存儲缸相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榮進,黎堅,朱新芳,姚定泉,李健英,
申請(專利權)人:長沙綠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