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磨頭回轉裝置,包括底座、回轉臺、蝸桿、蝸輪、角度編碼器、定心軸、彈性油缸體和剎車環;底座與機床磨架滑板固接,底座與回轉臺同軸連接,蝸桿與底座固接,角度編碼器通過固定盤與底座固接,角度編碼器位于底座的回轉中心上;彈性油缸體與底座固接,彈性油缸體位于底座與回轉臺之間;蝸輪與回轉臺固接,定心軸設置于回轉臺的回轉中心線上;蝸桿與所述蝸輪配合連接,定心軸與角度編碼器配合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自動回轉、自動夾緊、自動化程度高且回轉精度高、效率高的磨頭回轉裝置。(*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回轉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立式磨床上安裝的磨頭回轉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立式磨床的磨頭回轉裝置,一般采用磨頭安裝在回轉板上,回轉板中心裝有軸承座,軸承座通過軸承、墊片、鎖緊螺母、壓蓋固定在底座回轉中心的定心軸上,底座外圍有一圈的T形槽,回轉板與底座間的固定是通過手動緊固T形槽上的螺釘來實現的,回轉板裝有蝸輪,底座裝有蝸桿。其工作時應先松開T形槽上的螺釘,螺桿在外部動力的驅動下, 帶動蝸輪回轉,從而驅動回轉板上的磨頭回轉,當回轉至某一角度時,手動緊固T形槽上的螺釘,從而實現磨頭回轉定位。現有技術的缺點在于采用手動緊固、操作繁鎖,自動化程度低且回轉角度不準確、誤差大,影響磨床的精度及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操作繁瑣、自動化程度不高、誤差大的缺陷,提供了一種自動回轉、自動夾緊、自動化程度高且回轉精度高、效率高的磨頭回轉裝置。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磨頭回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回轉臺、蝸桿、蝸輪、角度編碼器、定心軸、彈性油缸體和剎車環;所述底座與機床磨架滑板固接;所述底座與所述回轉臺同軸連接;所述蝸桿與底座固接,所述蝸輪與回轉臺固接,所述蝸桿與所述蝸輪配合連接;所述角度編碼器與底座同軸固接,所述角度編碼器位于底座的回轉中心線上;所述定心軸與回轉臺同軸固接,所述定心軸位于回轉臺的回轉中心線上;所述角度編碼器與所述定心軸配合連接;所述彈性油缸體與底座固接,所述彈性油缸體位于底座與回轉臺之間;所述剎車環設置于蝸輪與底座之間,所述剎車環與蝸輪固接。進一步的,所述底座與所述回轉臺間設置有轉臺軸承。進一步的,所述角度編碼器包括定子部分和轉子部分,所述定子部分與底座通過固定盤固定連接。進一步的,所述角度編碼器的轉子部分套設于所述定心軸外,所述轉子部分與所述定心軸固定連接。本技術通過外部動力驅動蝸桿,帶動蝸輪回轉,實現了自動回轉功能;通過角度編碼器監測角度、發訊,通過彈性油缸體和剎車片的設計實現磨頭的自動夾緊和閉環控制,與現有技術的手動調節控制回轉角度相比,本技術整體設計自動化程度高且性能又穩定、精度高、效率高。附圖說明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技術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現有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磨頭回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實施例1如圖2所示,一種磨頭回轉裝置,包括底座2、回轉臺5、蝸桿3、蝸輪4、定心軸6、角度編碼器7、彈性油缸體9和剎車環10 ;底座2與機床磨架滑板固定連接,底座2與回轉臺 5連接,底座2與回轉臺5具有同一條回轉中心線。底座2上設置有蝸桿3、彈性油缸體9、固定盤8和角度編碼器7。回轉臺5上設置有蝸輪4、定心軸6和磨頭1。蝸桿3與底座2固接,蝸桿3位于底座的一側,一端外接動力裝置;鍋輪4與回轉臺5同軸固接,隨回轉臺轉動,蝸桿3與蝸輪4嚙合連接。角度編碼器7與底座2固接,角度編碼器7設置底座2的回轉中心線上,定心軸6 與回轉臺5同軸固接,定心軸6位于回轉臺5的回轉中心線上;角度編碼器7與定心軸6配合連接。彈性油缸體9與底座2固接,所述彈性油缸體9位于底座2與回轉臺5之間。剎車環10設置于蝸輪4與底座2之間,剎車環10與蝸輪4固接。底座2與回轉臺5之間設置有轉臺軸承11。如圖3所示,角度編碼器7包括定子部分71和轉子部分72,定子部分71與底座2 通過固定盤8固定連接。角度編碼器7的轉子部分72套設于定心軸6外,轉子部分72與定心軸6固定連接,隨回轉臺轉動。磨頭1的自動回轉自動壓緊動作是通過外部動力驅動蝸桿3,帶動蝸輪4回轉,從而使磨頭1回轉,此時剎車環10與底座2是非接觸的,當回轉至某一角度時,角度編碼器7 通過定心軸6上的角度編碼器的轉子部分72發訊,彈性油缸體9內通油,使彈性油缸體9 脹開,并使剎車環10與底座2接觸,從而使蝸輪4停止回轉,以致于回轉臺5與底座2接觸鎖緊,通過剛性連接將磨頭1回轉準確定位。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磨頭回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回轉臺(5)、蝸桿(3)、蝸輪(4)、角度編碼器(7)、定心軸(6)、彈性油缸體(9)和剎車環(10);所述底座( 與機床磨架滑板固接;所述底座⑵與所述回轉臺(5)同軸連接;所述蝸桿(3)與底座(2)固接,所述蝸輪(4)與回轉臺(5)固接,所述蝸桿(3)與所述蝸輪(4)配合連接;所述角度編碼器(7)與底座(2)同軸固接,所述定心軸(6)與回轉臺(5)同軸固接,所述定心軸(6)位于回轉臺(5)的回轉中心線上;所述角度編碼器(7)與所述定心軸(6)配合連接;所述彈性油缸體(9)與底座(2)固接,所述彈性油缸體(9)位于底座(2)與回轉臺(5) 之間;所述剎車環(10)設置于蝸輪(4)與底座(2)之間,所述剎車環(10)與蝸輪(4)固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磨頭回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與所述回轉臺(5) 間設置有轉臺軸承(1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磨頭回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編碼器(7)包括定子部分(71)和轉子部分(72),所述定子部分(71)與底座(2)通過固定盤(8)固定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磨頭回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編碼器(7)的轉子部分 (72)套設于所述定心軸(6)外,所述轉子部分(72)與所述定心軸(6)固定連接。專利摘要一種磨頭回轉裝置,包括底座、回轉臺、蝸桿、蝸輪、角度編碼器、定心軸、彈性油缸體和剎車環;底座與機床磨架滑板固接,底座與回轉臺同軸連接,蝸桿與底座固接,角度編碼器通過固定盤與底座固接,角度編碼器位于底座的回轉中心上;彈性油缸體與底座固接,彈性油缸體位于底座與回轉臺之間;蝸輪與回轉臺固接,定心軸設置于回轉臺的回轉中心線上;蝸桿與所述蝸輪配合連接,定心軸與角度編碼器配合連接。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自動回轉、自動夾緊、自動化程度高且回轉精度高、效率高的磨頭回轉裝置。文檔編號B24B41/04GK202097660SQ201120181558公開日2012年1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31日專利技術者沈學忠, 鄧明 申請人:無錫市明鑫機床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磨頭回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回轉臺(5)、蝸桿(3)、蝸輪(4)、角度編碼器(7)、定心軸(6)、彈性油缸體(9)和剎車環(10);所述底座(2)與機床磨架滑板固接;所述底座(2)與所述回轉臺(5)同軸連接;所述蝸桿(3)與底座(2)固接,所述蝸輪(4)與回轉臺(5)固接,所述蝸桿(3)與所述蝸輪(4)配合連接;所述角度編碼器(7)與底座(2)同軸固接,所述定心軸(6)與回轉臺(5)同軸固接,所述定心軸(6)位于回轉臺(5)的回轉中心線上;所述角度編碼器(7)與所述定心軸(6)配合連接;所述彈性油缸體(9)與底座(2)固接,所述彈性油缸體(9)位于底座(2)與回轉臺(5)之間 ;所述剎車環(10)設置于蝸輪(4)與底座(2)之間,所述剎車環(10)與蝸輪(4)固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沈學忠,鄧明,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市明鑫機床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