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多人賽艇的槳架,包括設置在賽艇兩側艇舷上的若干槳位,槳架的第一槳位、第三槳位、第五槳位、第七槳位設置在賽艇一側的艇舷上,槳架的第二槳位、第四槳位、第六槳位、第八槳位設置在賽艇另一側的艇舷上,并且第一到第八槳位交錯設置在賽艇兩側的艇舷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將槳位漿架交錯設置在賽艇兩側艇舷上,并由上下支桿和槳位槳座構成一個槳位,相對兩個槳位之間還設有槳位連桿,這樣可以增加賽艇兩側艇舷的抗扭曲能力,在快速劃行時有利于保護賽艇兩側的艇舷,增加賽艇的運行穩定性,還延長了賽艇的使用壽命。(*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多人賽艇的部件,具體是涉及一種多人賽艇的槳架。
技術介紹
多人賽艇兩側艇舷上交錯設有若干個槳位漿架,供人們置放劃槳。現有技術中槳位漿架結構設計不甚合理,在人們快速劃行比賽時容易使得賽艇的艇舷受力不均勻,甚至會損壞賽艇的艇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是解決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多人賽艇的槳架。本技術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多人賽艇的槳架,包括設置在賽艇兩側艇舷上的若干槳位,所述槳架的第一槳位、第三槳位、第五槳位、第七槳位設置在賽艇一側的艇舷上,所述槳架的第二槳位、第四槳位、第六槳位、第八槳位設置在賽艇另一側的艇舷上,并且第一到第八槳位交錯設置在賽艇兩側的艇舷上。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槳位上支桿的一端連接在賽艇左側的艇舷上,第一槳位下支桿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左側的艇舷上,第一槳位上支桿的另一端與第一槳位下支桿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一槳位槳座;所述第二槳位上支桿的一端連接在賽艇右側的艇舷上,第二槳位下支桿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右側的艇舷上,第二槳位上支桿的另一端與第二槳位下支桿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二槳位槳座;所述第三槳位上支桿的一端連接在賽艇左側的艇舷上,第三槳位下支桿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左側的艇舷上,第三槳位上支桿的另一端與第三槳位下支桿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三槳位槳座;所述第四槳位上支桿的一端連接在賽艇右側的艇舷上,第四槳位下支桿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右側的艇舷上,第四槳位上支桿的另一端與第四槳位下支桿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四槳位槳座;所述第五槳位上支桿的一端連接在賽艇左側的艇舷上,第五槳位下支桿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左側的艇舷上,第五槳位上支桿的另一端與第五槳位下支桿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五槳位槳座;所述第六槳位上支桿的一端連接在賽艇右側的艇舷上,第六槳位下支桿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右側的艇舷上,第六槳位上支桿的另一端與第六槳位下支桿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六槳位槳座;所述第七槳位上支桿的一端連接在賽艇左側的艇舷上,第七槳位下支桿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左側的艇舷上,第七槳位上支桿的另一端與第七槳位下支桿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七槳位槳座;所述第八槳位上支桿的一端連接在賽艇右側的艇舷上,第八槳位下支桿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右側的艇舷上,第八槳位上支桿的另一端與第八槳位下支桿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八槳位槳座。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槳位下支桿與第二槳位上支桿之間設有第一第二槳位連桿,所述第二槳位下支桿與第三槳位上支桿之間設有第二第三槳位連桿,所述第三槳位下支桿與第四槳位上支桿之間設有第三第四槳位連桿,所述第四槳位下支桿與第五槳位上支桿之間設有第四第五槳位連桿,所述第五槳位下支桿與第六槳位上支桿之間設有第五第六槳位-->連桿,所述第六槳位下支桿與第七槳位上支桿之間設有第六第七槳位連桿,所述第七槳位下支桿與第八槳位上支桿之間設有第七第八槳位連桿。本技術將槳位漿架交錯設置在賽艇兩側艇舷上,并由上下支桿和槳位槳座構成一個槳位,相對兩個槳位之間還設有槳位連桿,這樣可以增加賽艇兩側艇舷的抗扭曲能力,在快速劃行時有利于保護賽艇兩側的艇舷,增加賽艇的運行穩定性,還延長了賽艇的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舵板收攏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實施例:參看圖1,本技術是在賽艇9兩側艇舷上設置八個槳位,其中槳架的第一槳位1、第三槳位3、第五槳位5、第七槳位7設置在賽艇9一側的艇舷上,槳架的第二槳位2、第四槳位4、第六槳位6、第八槳位8設置在賽艇9另一側的艇舷上,并且第一到第八槳位交錯設置在賽艇兩側的艇舷上。第一槳位上支桿1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一槳位下支桿1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一槳位上支桿11的另一端與第一槳位下支桿12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一槳位槳座13;第二槳位上支桿2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右側的艇舷上,第二槳位下支桿2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右側的艇舷上,第二槳位上支桿21的另一端與第二槳位下支桿22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二槳位槳座23;第三槳位上支桿3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三槳位下支桿3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三槳位上支桿31的另一端與第三槳位下支桿32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三槳位槳座33;第四槳位上支桿4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右側的艇舷上,第四槳位下支桿4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右側的艇舷上,第四槳位上支桿41的另一端與第四槳位下支桿42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四槳位槳座43;第五槳位上支桿5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五槳位下支桿5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五槳位上支桿51的另一端與第五槳位下支桿52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五槳位槳座53;第六槳位上支桿6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右側的艇舷上,第六槳位下支桿6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右側的艇舷上,第六槳位上支桿61的另一端與第六槳位下支桿62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六槳位槳座63;第七槳位上支桿7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七槳位下支桿7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七槳位上支桿71的另一端與第七槳位下支桿72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七槳位槳座73;第八槳位上支桿8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右側的艇舷上,第八槳位下支桿8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右側的艇舷上,第八槳位上支桿81的另一端與第八槳位下支桿82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八槳位槳座83。第一槳位下支桿12與第二槳位上支桿21之間設有第一第二槳位連桿14,第二槳位下支桿22與第三槳位上支桿31之間設有第二第三槳位連桿15,第三槳位下支桿32與第四槳位上支桿41之間設有第三第四槳位連桿16,第四槳位下支桿42與第五槳位上支桿51之間設有第四第五槳位連桿17,第五槳位下支桿52與第六槳位上支桿61之間設有第五第六槳位連桿18,第六槳位下支桿62與第七槳位上支桿71之間設有第六第七槳位連桿19,第七槳位下支桿72與第八槳位上支桿81之間設有第七第八槳位連-->桿20。本技術將槳位漿架交錯設置在賽艇兩側艇舷上,并由上下支桿和槳位槳座構成一個槳位,相對兩個槳位之間還設有槳位連桿,這樣可以增加賽艇兩側艇舷的抗扭曲能力,在快速劃行時有利于保護賽艇兩側的艇舷,增加賽艇的運行穩定性,還延長了賽艇的使用壽命。最后,應當指出,以上實施例僅是本技術較有代表性的例子。顯然,本技術不限于上述實施例,還可以有許多變形。凡是依據本技術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應認為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多人賽艇的槳架,包括設置在賽艇(9)兩側艇舷上的若干槳位,其特征在于所述槳架的第一槳位(1)、第三槳位(3)、第五槳位(5)、第七槳位(7)設置在賽艇(9)一側的艇舷上,所述槳架的第二槳位(2)、第四槳位(4)、第六槳位(6)、第八槳位(8)設置在賽艇(9)另一側的艇舷上,并且第一到第八槳位交錯設置在賽艇(9)兩側的艇舷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人賽艇的槳架,包括設置在賽艇(9)兩側艇舷上的若干槳位,其特征在于所述槳架的第一槳位(1)、第三槳位(3)、第五槳位(5)、第七槳位(7)設置在賽艇(9)一側的艇舷上,所述槳架的第二槳位(2)、第四槳位(4)、第六槳位(6)、第八槳位(8)設置在賽艇(9)另一側的艇舷上,并且第一到第八槳位交錯設置在賽艇(9)兩側的艇舷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多人賽艇的槳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槳位上支桿(1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一槳位下支桿(1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一槳位上支桿(11)的另一端與第一槳位下支桿(12)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一槳位槳座(13);所述第二槳位上支桿(2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右側的艇舷上,第二槳位下支桿(2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右側的艇舷上,第二槳位上支桿(21)的另一端與第二槳位下支桿(22)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二槳位槳座(23);所述第三槳位上支桿(3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三槳位下支桿(3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三槳位上支桿(31)的另一端與第三槳位下支桿(32)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三槳位槳座(33);所述第四槳位上支桿(4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右側的艇舷上,第四槳位下支桿(4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右側的艇舷上,第四槳位上支桿(41)的另一端與第四槳位下支桿(42)的另一端之間設有第四槳位槳座(43);所述第五槳位上支桿(51)的一端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五槳位下支桿(52)的一端也連接在賽艇(9)左側的艇舷上,第五槳...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申屠衛穎,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良金船艇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