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黃藤素Fibrauretin、黃芩苷baicalin與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制成的制劑。(*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藥物組合物及其用途,具體地說,是具有廣譜抗病毒、抗細菌以及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的由黃藤素、黃芩苷組成的藥物組合物。背影技術據國家衛(wèi)生部組織的“全國醫(yī)院感染監(jiān)測系統(tǒng)”提供的資料顯示,全國每年住院的病人約為5000萬人,其中約500萬人為感染類病人。其中呼吸道感染占首位,為30%,其次為泌尿系統(tǒng)感染,占19%。呼吸道感染分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指的是喉以上的部位,包括鼻、咽、喉等,包括的疾病有感冒、咽炎、扁桃體炎、喉炎等,分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鼻、咽、喉部急性炎癥的總稱,是呼吸道最常見的一種傳染性較強的疾病,好發(fā)于冬春季。依病因不同,可分為病毒性和細菌性兩大類。病毒性感染約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70-80%,主要由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臨床表現多為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咽炎、病毒性喉炎、咽結膜熱、皰疹性咽炎等;細菌性感染主要由甲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引起,多繼發(fā)于病毒感染后,少數為直接由細菌引起,臨床表現多為細菌性咽一扁桃體炎等。據統(tǒng)計,每人每年患感冒2-5次,兒童可多達6次以上,全世界每年死于感冒的人達200萬以上。經常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人,機體抵抗力再度下降,形成慢性呼吸道感染,如慢性咽炎等,并可繼發(fā)多種疾病,如急性腎炎、心肌炎、風濕病等,危害身體健康。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喉以下的部位,包括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和肺組織(包括肺泡和肺間質)等部位的炎癥,臨床表現為急慢性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支氣管肺炎和慢性喉炎等,多是由細菌引起的,如革蘭氏陰性菌、肺炎鏈球菌等。泌尿道系統(tǒng)感染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在國外,泌尿道感染占醫(yī)院感染類病人的33%以上,國內發(fā)病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引起泌尿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近年來,由于高效廣譜抗生素的長期使用引起體內有益菌群被強力抑制或殺死,造成菌群失調,真菌性泌尿道感染呈上升趨勢。針對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系統(tǒng)感染的藥物主要以廣譜抗菌素為主。目前,對細菌性呼吸道感染一般選用合適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紅霉素等進行治療,但是近年來細菌耐藥性逐漸增加,尤其是肺炎鏈球菌,國外有報道對青霉素G的耐藥率已高達50%以上,大腸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對喹諾酮類藥物的耐藥性也高達50%以上;據網上搜索資料顯示,江蘇省無錫市人群對普通青霉素的耐藥性已高達82%,對先鋒一代頭孢唑啉的耐藥性已高達43%(飛華健康網)。對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由于病毒只能寄生于宿主細胞中,要求抗病毒藥物即能傳入細胞,選擇性抑制病毒的增殖,同時又不損傷宿主細胞,再加上西藥的研究進展比較緩慢,特異性差,副作用大,故迄今為止尚無理想的抗病毒西藥。有文獻報道,大腸埃希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使用環(huán)丙沙星、氨芐西林、頭孢唑啉、復方新諾明,其耐藥率高達75%(153例泌尿系大腸埃希菌感染分析,孫俊等,中國基層醫(yī)藥,2002,9(11)),還有文獻報道抗生素對于許多泌尿道感染缺乏療效,主要原因還是細菌對抗生素產生了一定的耐藥性,使得一些患者在首次治療后的28天內會進行第二次治療(37℃醫(yī)學網)。大量研究表明,來自天然藥物的抗菌和抗病毒活性物質,由于其本身的復雜性,不易引起細菌和病毒的耐藥性。從中藥中篩選廣譜抗菌素,成為藥物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研究,黃藤素是黃藤(Fibraurea recisa)的藤莖和根提取的總生物堿,其中含有掌葉防己堿(Palmat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非洲防己堿(columbamine)、黃藤素甲(Fibranine)、黃藤素乙(fibraminine)、黃藤內酯(Fibralactone)、甾醇(C27H45OH)等。掌葉防己堿又稱為巴馬汀(英文Palmatine),是藥材黃藤中的主要成分,藥材中含量3%左右,在黃藤素中掌葉防己堿的含量可達97.25%以上,分子式[C21H22NO4]+;352.4,目前市場上掌葉防己堿多是從黃藤中提取,其他植物如黃柏、黃連、功勞木中也含有少量掌葉防己堿。掌葉防己堿(巴馬汀)屬于芐基異喹啉類季胺生物堿,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其硫酸鹽或醋酸鹽在水中的溶解度大,而氫鹵酸鹽溶解度較小,略溶于水,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多種革藍氏陰性菌和革藍氏陽性菌有抑制作用,并具有增強白細胞吞噬能力的作用,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腸炎、痢疾、泌尿道感染、眼結膜炎、外科和婦科細菌性感染性炎癥(羅連貴.巴馬汀提取工藝的改進.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1990,021(004)155-156)。黃芩苷,別名黃芩素,黃芩苷來源于藥材黃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分子式C21H18O11,幾乎不溶于水,難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可溶于熱乙酸。遇三氯化鐵顯綠色,遇乙酸鉛生成橙紅色沉淀,有清熱解毒、抑菌消炎、調節(jié)免疫、整合金屬離子、降壓、抗變態(tài)反應等功效,常用于治療肝炎、高血壓、感染等。根據中醫(yī)藥理論,由病毒、細菌產生的疾病如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傳染病多為中醫(yī)所說的溫病之熱入營血階段,溫邪外襲。其病機在于溫邪從口鼻而入,先犯肺經,衛(wèi)分首當其沖。機體正氣奮起抗邪,正邪相爭故發(fā)熱。邪郁肺衛(wèi),肌膚失養(yǎng)則惡寒,而溫邪為陽邪故惡寒較輕且短暫。邪留肌表,衛(wèi)受邪郁,不得伸展,腠理開合失司,則少汗或無汗。溫邪襲表,陽熱上擾清空故頭痛。肺受邪郁,清肅之職失司則咳嗽。溫邪傷津則口渴。溫邪由衛(wèi)分傳入或溫邪直犯陽明或氣分伏熱外發(fā)或營熱外出氣分,總之氣分為溫病病機轉歸之樞扭。陽明為十二經之海,為多氣多血之經脈,抗邪力強。故邪入陽明,正邪交爭劇烈,里熱蒸迫故全身壯熱。溫邪在里不在表,故不惡寒而僅發(fā)熱。里熱熾盛,熱灼津液故口渴喜冷飲。熱迫津液外泄則多汗。針對上述病機,中醫(yī)采用的治法為清其熱,解其毒,阻斷溫邪入侵并將其驅出機體。中藥黃藤、黃芩,此兩味中藥配伍,黃藤味苦性寒,功能清熱解毒,為君藥。黃芩苦寒,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之效并善清上焦心肺之實熱,為臣藥,輔助黃藤清熱解毒。從歸經而言,黃藤歸經主在上焦心經及下焦肝腎經,而黃芩則在焦歸肺、中焦歸脾胃大腸經,二者相合,上、中、下三焦均有涉及,可使各經溫邪得清。黃藤素、黃芩苷分別來自中藥黃藤、黃芩,中藥中有效成分復雜,單獨將黃藤素、黃芩苷配伍組合使用,目前尚無相關報道。從天然藥物原料中篩選出具有廣譜抗病毒、抗細菌的藥物,具有良好的臨床實用價值和市場前景。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提供由黃藤素,黃芩苷組成的藥物組合物,本專利技術的另一技術方案是提供這種藥物組合物的用途。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藥物組合物,它是由黃藤素fibranine、黃芩苷baicalin與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制成的制劑。其中黃藤素、黃芩苷的重量配比為黃藤素2.5-100份,黃芩苷5-100份,進一步地,黃藤素、黃芩苷的重量配比為黃藤素5份,黃芩苷5份。上述的黃藤素Fibrauretin來源于防己科植物黃藤Fibraurea recisaPierre藤莖和根,黃芩苷baicalin來源于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黃藤素Fibrauretin、黃芩苷baicalin與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制成的制劑。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黃藤素、黃芩苷的重量配比為黃藤素2.5~100份,黃芩苷5~100份。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黃藤素、黃芩苷的重量配比為黃藤素5份,黃芩苷5份。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征在于黃藤素Fibrauretin來源于防己科植物黃藤Fibraurea recisa Pierre藤莖和根,黃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陽向波,李慧琴,謝煒,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三明藥物研究所,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