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CT機的轉盤軸承包括第一外圈(1)、帶狀尼龍保持架(2)、鋼球(3)、內圈(4)和第二外圈(6),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通過聯接螺栓(5)構成一個整體外圈,在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的滾道上設置兩列鋼球,每列鋼球通過帶狀尼龍保持架的限位與雙滾道的內圈聯接,在內圈的內徑端面中部設置用于填充潤滑脂的注脂孔(7)。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為雙外圈結構并通過聯接螺栓實現其聯接,聯接螺栓的擰緊力矩大小可以對轉盤軸承施加一定的預緊載荷以提高轉盤軸承的剛度,高速運轉時兩列鋼球與內、外滾道之間平穩接觸,帶狀尼龍保持架在滿足高速性能的同時還降低了摩擦力矩和噪音。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成本低,能滿足CT機使用要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軸承
,尤其涉及到一種用于CT機的轉盤軸承。
技術介紹
CT機上使用的軸承是一種專用軸承,根據CT機的使用要求,該專用軸承的轉速要 求很高,尤其要求在轉動時必須保持低噪音、低摩擦力矩等。目前CT機上使用的軸承多為進口軸承,該進口軸承多采用鋼絲滾道結構的軸承, 該軸承的鋼絲滾道加工工藝復雜,精度難以保證,且噪音大,摩擦力矩亦難以滿足使用要 求。尤其是當該軸承需要更換是必需依賴進口,維修時間較長。具有低噪音、低摩擦力矩和高轉速且專用于CT機的轉盤軸承在國內還未見報道。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設計了一種用于CT機的轉盤軸承,該轉盤軸承采用雙排 同徑球結構,在滿足CT機安裝位置條件要求的前提下,能實現承受偏心徑向載荷、高速平 穩運轉之目的,且能實現運轉噪音小、摩擦力矩低要求。為實現上述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所述用于CT機的轉盤軸承包括第一外圈、帶狀尼龍保持架、鋼球、內圈和第二外圈,本 專利技術的特征是內圈采用同徑平行雙滾道結構,內圈同徑平行雙滾道是指在內圈外徑的端面上設置有 兩個曲率半徑相等的滾道,兩個曲率半徑的中心點在同一中心線上,所述中心線與內圈外 徑端面保持平行;第一外圈的一個徑向端面設置有正向定位止口,所述正向定位止口呈凸 狀,第二外圈的一個徑向端面設置有反向定位止口,所述反向定位止口呈凹狀,通過所述正 向定位止口和所述反向定位止口實現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兩徑向端面的結合定位,在第一 外圈或是第二外圈的徑向端面還設置有相同中心、相同孔徑、相同孔數且呈圓周均布的數 個聯接孔,第一外圈的聯接孔是內螺紋孔,第二外圈的聯接孔是通孔,所述通孔背離第二外 圈反向定位止口端的另一徑向端面設置有沉頭孔,該沉頭孔與所述通孔共用一個中心線, 聯接螺栓穿過第二外圈的通孔旋接在第一外圈的內螺紋孔使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得到聯 接固定,所述聯接固定后背離第一外圈正向定位止口端的另一徑向端面高出內圈的一徑向 端面,且背離第二外圈反向定位止口端的另一徑向端面與內圈的另一徑向端面平齊;第一 外圈、第二外圈與內圈之間配裝兩列鋼球,每列鋼球均由相同結構的帶狀尼龍保持架限位; 第一外圈內徑端面的限位半圓滾道和第二外圈內徑端面的限位半圓滾道在所述聯接固定 后呈對應設置,第一外圈的限位半圓滾道或是第二外圈的限位半圓滾道與內圈雙滾道的曲 率半徑相等,在所述聯接固定后第一外圈限位半圓滾道的中心點與第二外圈限位半圓滾道 的中心點在同一中心線上且該中心線平行于第一外圈內徑端面和第二外圈內徑端面,鋼球與第一外圈限位半圓滾道的接觸夾角或是與第二外圈限位半圓滾道的接觸夾角均為45°, 對應設置的第一外圈限位半圓滾道接觸夾角和第二外圈限位半圓滾道接觸夾角形成90°。所述用于CT機的轉盤軸承,內圈徑向端面設置有與CT機安裝孔相同中心、相同 孔徑、相同孔數且呈圓周均布的安裝孔,在所述安裝孔的中心圓上還均布有數個電控線路 孔和兩個用于吊裝內圈的螺紋通孔,并在內圈的內徑端面中部設置用于填充潤滑脂的注脂 孔。所述用于CT機的轉盤軸承,背離第一外圈正向定位止口端的另一徑向端面設置 有與CT機相配合的上止口。所述用于CT機的轉盤軸承,第一外圈正向定位止口的深度<第二外圈反向定位 止口的深度。由于采用如上所述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優越性1、本專利技術采用了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的雙外圈結構,雙外圈無需增加填球孔,在轉盤 軸承高速運轉時兩列鋼球與內、外滾道之間平穩接觸,具有噪音低降低之特點。2、本專利技術取消了傳統分段式鋼制保持架結構,采用整體式帶狀尼龍保持架,轉盤 軸承回轉阻力小,在滿足高速性能的同時還降低了摩擦力矩和噪音。3、本專利技術將第一外圈和第二外圈通過聯接螺栓實現聯接,通過調節聯接螺栓的擰 緊力矩大小可以對轉盤軸承施加一定的預緊載荷以提高轉盤軸承的剛度,適應了轉盤軸承 的高速、高精度性能要求。4、本專利技術在內圈增加了注脂孔,該注脂孔可根據轉盤軸承的潤滑周期重復對轉盤 軸承進行注脂潤滑,有效防止了潤滑失效,滿足了轉盤軸承的使用壽命要求。5、本專利技術與傳統CT機用鋼絲滾道軸承相比,具有加工工藝簡單,成本低,且能滿 足CT機對軸承高精度、高速、低噪音、低摩擦力矩等各項性能要求。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1中1_第一外圈;2-帶狀尼龍保持架;3-鋼球;4-內圈;5-聯接螺栓;6_第二 外圈;7-注脂孔。具體實施例方式結合圖1,本專利技術是一種專用于CT機的轉盤軸承,該包括轉盤軸承第一外圈1、帶 狀尼龍保持架2、鋼球3、內圈4和第二外圈6。第一外圈1和第二外圈6通過聯接螺栓5構 成一個整體外圈,在第一外圈1和第二外圈6的滾道上設置兩列鋼球3,每列鋼球通過帶狀 尼龍保持架2的限位與雙滾道的內圈4聯接。內圈4采用同徑平行雙滾道結構,內圈4同徑平行雙滾道是指在內圈外徑的端面 上設置有兩個曲率半徑相等的滾道,兩個曲率半徑的中心點在同一中心線上,所述中心線 與內圈4外徑端面保持平行。內圈雙滾道之間保持一定的間距可以增大轉盤軸承的內部空 間,有效抑制轉盤軸承工作時的溫升,有利于潤滑,增加轉盤軸承旋轉的靈活性。第一外圈1的一個徑向端面設置有正向定位止口,所述正向定位止口呈凸狀,第 二外圈6的一個徑向端面設置有反向定位止口,所述反向定位止口呈凹狀,通過所述正向定位止口和所述反向定位止口實現第一外圈1和第二外圈6兩徑向端面的結合定位,在第 一外圈1或是第二外圈6的徑向端面還設置有相同中心、相同孔徑、相同孔數且呈圓周均布 的數個聯接孔,第一外圈1的聯接孔是內螺紋孔,第二外圈6的聯接孔是通孔,所述通孔背 離第二外圈6反向定位止口端的另一徑向端面設置有沉頭孔,該沉頭孔與所述通孔共用一 個中心線,聯接螺栓5穿過第二外圈6的通孔旋接在第一外圈1的內螺紋孔使第一外圈1 和第二外圈6得到聯接固定,所述聯接固定后背離第一外圈1正向定位止口端的另一徑向 端面高出內圈4的一徑向端面,且背離第二外圈反向定位止口端的另一徑向端面與內圈的 另一徑向端面平齊。第一外圈1、第二外圈6與內圈4之間配裝兩列鋼球3,每列鋼球3均由相同結構 的帶狀尼龍保持架2限位。帶狀尼龍保持架2為整體式結構,帶狀尼龍保持架2的兜孔與 鋼球3的接觸面積較小,能夠鎖住鋼球3并使鋼球3平穩地低摩擦旋轉。兩列鋼球3分別 由兩條帶狀尼龍保持架2的兜孔鎖住以實現限位,而帶狀尼龍保持架2則由內圈4、第一外 圈1以及第二外圈6的外擋邊來實施限位。第一外圈1內徑端面的限位半圓滾道和第二外圈6內徑端面的限位半圓滾道在所 述聯接固定后呈對應設置(即兩個限位半圓滾道相互對稱),第一外圈1的限位半圓滾道或 是第二外圈6的限位半圓滾道與內圈4雙滾道的曲率半徑相等,在所述聯接固定后第一外 圈1限位半圓滾道的中心點與第二外圈6限位半圓滾道的中心點在同一中心線上且該中心 線平行于第一外圈內徑端面和第二外圈內徑端面,鋼球3與第一外圈1限位半圓滾道的接 觸夾角或是與第二外圈6限位半圓滾道的接觸夾角均為45°,對應設置的第一外圈限位半 圓滾道接觸夾角和第二外圈限位半圓滾道接觸夾角形成90°,這樣在轉盤軸承承受徑向載 荷的同時還可承受一定的傾覆力矩以保證轉盤軸承的剛度。在加工第一外圈1和第二外圈6的數個聯接孔和限位半圓滾道時,可先加工出第 一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CT機的轉盤軸承,該轉盤軸承包括第一外圈(1)、帶狀尼龍保持架(2)、鋼球(3)、內圈(4)和第二外圈(6),其特征是:內圈(4)采用同徑平行雙滾道結構,內圈同徑平行雙滾道是指在內圈外徑的端面上設置有兩個曲率半徑相等的滾道,兩個曲率半徑的中心點在同一中心線上,所述中心線與內圈外徑端面保持平行;第一外圈(1)的一個徑向端面設置有正向定位止口,所述正向定位止口呈凸狀,第二外圈(6)的一個徑向端面設置有反向定位止口,所述反向定位止口呈凹狀,通過所述正向定位止口和所述反向定位止口實現第一外圈(1)和第二外圈(6)兩徑向端面的結合定位,在第一外圈(1)或是第二外圈(6)的徑向端面還設置有相同中心、相同孔徑、相同孔數且呈圓周均布的數個聯接孔,第一外圈(1)的聯接孔是內螺紋孔,第二外圈(6)的聯接孔是通孔,所述通孔背離第二外圈(6)反向定位止口端的另一徑向端面設置有沉頭孔,該沉頭孔與所述通孔共用一個中心線,聯接螺栓(5)穿過第二外圈(6)的通孔旋接在第一外圈(1)的內螺紋孔使第一外圈(1)和第二外圈(6)得到聯接固定,所述聯接固定后背離第一外圈(1)正向定位止口端的另一徑向端面高出內圈(4)的一徑向端面,且背離第二外圈(6)反向定位止口端的另一徑向端面與內圈(4)的另一徑向端面平齊;第一外圈(1)、第二外圈(6)與內圈(4)之間配裝兩列鋼球(3),每列鋼球(3)均由相同結構的帶狀尼龍保持架(2)限位;第一外圈(1)內徑端面的限位半圓滾道和第二外圈(6)內徑端面的限位半圓滾道在所述聯接固定后呈對應設置,第一外圈(1)的限位半圓滾道或是第二外圈(6)的限位半圓滾道與內圈(4)雙滾道的曲率半徑相等,在所述聯接固定后第一外圈(1)限位半圓滾道的中心點與第二外圈(6)限位半圓滾道的中心點在同一中心線上且該中心線平行于第一外圈(1)內徑端面和第二外圈(6)內徑端面,鋼球(3)與第一外圈(1)限位半圓滾道的接觸夾角或是與第二外圈(6)限位半圓滾道的接觸夾角均為45°,對應設置的第一外圈(1)限位半圓滾道接觸夾角和第二外圈(6)限位半圓滾道接觸夾角形成9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圣卿,梁興江,陳懷剛,陳原,
申請(專利權)人: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41[中國|河南]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