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冬季不用燒煤取暖節能日光溫室,屬于溫室技術領域,其整體為前屋面長、后屋面短的構型,其中一側為墻體,由雙黏土磚墻(9)和雙苯板(10)構成,墻體的相連處為高溫區通風窗(5);其中另外一側由五層塑料薄膜(2)、鋼制桁架(3)及外保溫草簾(4)構成;其中溫室內底部由板塊溝(7)、地中熱交換系統(8)構成;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合理,成本低、環保、保溫節能效果好,便于在北方冬季推廣應用。(*該技術在2018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溫室技術,是一種適合于東北中部地區使用的冬季 不用燒煤取暖節能日光溫室。技術背景東北中部地區具有獨特的日光資源優勢,日照百分率一般地帶都在60%以 上,有的地帶甚至高達80%。多年來利用這一優勢,大量地發展了春秋溫室, 但還沒有研究出冬季不用燒煤取暖的節能日光溫室。由于氣候寒冷,每年的12 月到來年2月,數以萬計的溫室大部分閑置封閉,停止使用。少部分冬季必須 使用的溫室(如桃樹溫室、種植西紅柿和黃瓜的溫室),依靠大量燒煤增溫維持 運行。燃煤產生廢氣和煙塵,污染環境,浪費能源。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冬季大量普通溫室閑置封閉和燃煤溫室污染環境及浪費能源的問 題,本技術提供一種適合于東北中部地區使用的冬季不用燒煤取暖,即可 以進行葉類菜生產的節能日光溫室。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設計了一種冬季不用燒煤取暖節能日光溫室,其整體為前屋面長、后屋面 短的構型,其中一側為墻體,由雙黏土磚墻和雙苯板構成;墻體的相連處為高 溫區通風窗;其中另外一側由五層塑料薄膜、鋼制桁架及外保溫草簾構成;其 中溫室內底部由板塊溝、地中熱交換系統構成。所述的地中熱交換系統是一個密閉的空氣儲放系統,主要由主風機、熱風 管道、集熱室、散熱管、熱帽組成,所述的五層塑料薄膜包括第一層膜為采光 膜,第二層膜為屏蔽膜,設在溫室前部低溫區,第三層膜為保溫膜,分設在溫 室內中、后部,為活動式內膜,第四層膜為防潮膜,在后坡屋頂內部設置,第 五層膜為防寒膜,在后墻外設置,所述的墻體設有水泥防水層,所述的外保溫 草簾一側設有巻簾機,所述的溫室方位角為正南偏西10°度,前屋面采光角為26°左右,溫室前部屋面角為30° —50° ,中部為25° —30° ,后部為10° _15° 。越冬溫室跨度為8米,高度為3.4米,長度為45米,桁架間距1米 1.2米。由于本技術的溫室采用前屋面長、后屋面短的構型,溫室方位角度方 面的設計等,通過對日光溫室剖面幾何參數及采光面形狀進行優化,可以使總 進光量和平均透光率達到最佳水平。越冬薄膜層數設計為五道使透光作用不變, 增加了保溫、屏蔽、防潮和防寒功能。關于多重空氣膜冷熱風阻尼溫度調控系 統可以調節室內空氣溫度和空氣養分,阻擋空間冷空氣直接進入,排出潮濕空 氣。另外,本技術結構合理,成本低、環保、保溫節能效果好,便于在北 方冬季推廣應用。附圖說明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 圖l是溫室總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巻簾機,2.塑料薄膜,3.鋼制桁架,4.外保溫草簾,5.高溫區 通風窗,6.水泥防水層,7.板塊溝,8.地中熱交換系統,9.黏土磚墻,10. 苯板。具體實施方式圖1是溫室總體結構示意圖。本技術的溫室采用前屋面長、后屋面短 的構型,溫室方位角為正南偏西10°度,前屋面采光角為26。左右,溫室前部 屋面角為30° —50° ,中部為25° —30° ,后部為IO。 一15° 。越冬溫室跨 度為8米,高度為3.4米,長度為45米,桁架間距1米 1.2米,以上結構通 過對日光溫室剖面幾何參數及采光面形狀進行優化,可以使總進光量和平均透 光率達到最佳水平。可開閉內保溫系統我們所設計的內保溫系統骨架,骨架前部與外骨架形 態一致,內外骨架間距IOCM,保溫幕在內外骨架之間收放,同時由內骨架承擔 植物吊重。由于內骨架是拱型的,下部沒有任何的支撐,所以為保證骨架受力 的穩定性將其設計成立體三角形鋼制桁架3,每排支撐架之間間距6.4米,為保 持水平方向整體的穩定性,故水平橫梁也采用立體三角形鋼制桁架3,吊線吊于其上。鋼骨架材料為熱浸鍍鋅鋼管、鋼筋。本設計,由于中間無任何立柱支撐,不影響溫室內耕種及土地的利用面積。為不影響采光,支撐架之間間距高達6.4 米,同時骨架承擔植物的吊重,解決了溫室內吊蔓的問題。多重空氣膜冷熱風阻尼溫度調控系統的作用調節室內空氣溫度和空氣養 分,阻擋空間冷空氣直接進入,排出潮濕空氣。關于高溫區通風窗5方面的具體結構是在前屋面采用掀采光膜通風的方式,開低位進風口一道。與采光膜垂直間距為20 30cm處另設屏蔽膜一道;前 屋面開天窗4個,后坡開天窗6個,滿足不同通風作業的需要。整個溫室總計 設10個排風口,其中兩個窗口各安裝軸流式通風機一臺,保證需要時進行強力 排風。其余8個風口安裝通風窗。通風窗選用密封性能好的塑鋼窗,縱向或橫 向設置在前、后坡上部。平時關閉,需要通風時由人工開啟。前、后坡通風窗 應做好保溫密閉,避免冷熱空氣自然泄露,并要采取妥善的防凍防雪措施。冷風由前屋面低位進風口進入,被屏蔽膜阻擋后向上運動,在溫室中部上 空停留預熱,并接觸作物,滿足作物對新鮮空氣的需求。溫室高溫區的熱空氣 由前、后坡排風口排出。越冬茬西紅柿種植需要通中風時,都采取這一形式。 在溫室種植不允許打開進風口,但又需要通風時,可打開前、后坡上的排風口, 引導空氣自然對流,或通過風機強制流動。這時,由室外進入的冷空氣首先經 過溫室高溫區,相當于經過過熱器,提高溫度后才和作物發生接觸。越冬溫室內光環境的調整主要包括a) 選用電動巻簾機l替代傳統的人力巻簾,縮短巻簾時間,延長光照時間;b) 耕種前,調整地面為南低北高形狀,增加地上吸光面積;c) 設計上選擇合適的桁架數量、桁架間距、骨架材料尺寸,減少溫室本體 建筑對射入光線的遮擋,擴大種植土壤受光面等。懸臂式地面電動巻簾機l,安裝在地面。它具有巻、放簾快捷、安全、省時, 省力的特點。越冬溫室選用懸臂式地面電動巻簾機l,目的是縮短巻簾時間,延 長光照時間。使用懸臂式地面電動巻簾機,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一次性完成 巻、放簾全過程工作,僅需5分鐘的時間,比人工巻簾節省時間20倍,比機械 巻簾節省時間4倍。對比人工巻簾溫室,每天可增加兩個小時的光照時間。合理布置薄膜,對空氣進行分區調節,引導、控制空氣流動。越冬塑料薄膜2層數為五道。透光作用不變,增加了保溫、屏蔽、防潮和防寒功能。第一層膜為采光膜(外膜),主要起透光作用。增加室內有效光照,提高室溫,增強植物光合效率,促進作物生長,減少病蟲害。第二層膜為屏蔽膜,設在溫室前部低溫區,起風速阻尼和引導風向的作用。 第三層膜為保溫膜。分設在溫室內中、后部,為活動式內膜。保溫膜為兩塊。中部寬約4000匪,后部寬約2400醒。中、后部膜可根據保暖需要分設,及時拉開或合上,以便于調整。第四層膜為防潮膜。在后坡屋頂內部設置,主要作用是密封防潮、保溫,保護后坡的干暖狀態。第五層膜為防寒膜。在后墻外設置,主要作用是從外部對溫室圍護結構進一步密封防寒。地中熱交換器設計和板塊地域封閉技術地中熱交換系統8是一個密閉的空氣儲放系統,它由主風機、熱風管道、 集熱室、散熱管、熱帽等組成。風機與進風口中間用管道連接。集熱管設在溫 室內地下50 140cm深處,方向為沿溫室東西方向埋設,數量根據溫室跨度的 寬窄設4 6排不等。管道的兩端出口露出地面300 500 mm高,與室內低溫區 上部空氣連通。風機與管道之間設有一個一定容積的集氣室,相當于熱空氣分 配站。三者之間互為一體,配合作用。作業程序抽入熱氣——進入熱管—— 緩慢釋放,提高地溫,溫室底部并設有板塊溝7。"板塊地域封閉"技術,即在溫室墻外四周一定距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冬季不用燒煤取暖節能日光溫室,其特征在于,其整體為前屋面長、后屋面短的構型,其中一側為墻體,由雙黏土磚墻(9)和雙苯板(10)構成;墻體的相連處為高溫區通風窗(5);其中另外一側由五層塑料薄膜(2)、鋼制桁架(3)及外保溫草簾(4)構成;其中溫室內底部由板塊溝(7)、地中熱交換系統(8)構成。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盧明春,李志敏,齊瑞鋒,吳光華,王力,
申請(專利權)人:吉林省農業機械研究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82[中國|長春]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