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組合式彎管模,包括連接在一起的上模(1)、中模(2)和下模,在所述上模和中模、所述中模和下模的合模面上設有對稱的圓弧槽,在兩處合模面上的所述圓弧槽包括彎曲半徑不同的彎曲段和連接在彎曲段兩端的直段,從而在所述兩處合模面上形成彎曲半徑不同并具有直管腔的第一彎管部和第二彎管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模由中上模和中下模通過沉頭螺栓連結而成,所述中上模和中下模通過鍵防止兩者的相對轉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各模塊可自由組合,以滿足不同彎曲半徑產品的需要,模具制造成本低,能有效利用現有生產資源,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任一模塊損壞失效,都可及時更換。(*該技術在2019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彎管模具,尤其涉及一種組合式的彎管模。
技術介紹
小R頂鐓式數控雙面雙R彎管機彎管模是具有上、中、下模的塔模(如圖l所示),它中部穿有軸9,軸9的上下端帶有螺紋,軸9下端與彎管機工作臺連接,上端穿過下模3、中模2、上模1和蓋板10后由螺母11鎖緊。在上模1和中模2、中模2和下模3的合模面上設有對稱的圓弧槽,在兩處合模面上的圓弧槽包括彎曲半徑不同的彎曲段和連接在彎曲段兩端的直段,其中一端的直段為半圓弧槽,另一端的直段和彎曲段均是圍繞模體外側壁開設的大致呈1/4圓的圓弧槽,從而在所述兩處合模面上形成彎曲半徑不同并具有直管腔的第一彎管部4和第二彎管部5。使用這種彎管機和配套模具進行彎管,和以往的彎管工藝相比,它的優點是用一臺設備完成兩臺設備的工作,單機實現雙面雙R彎管,利用一套回轉模具,可完成鍋爐制造用蛇形管的雙向雙R彎管工作,縮短了常規彎管過程中的輔助時間,生產節拍加快,提高了生產效率。但這種彎管模制造成本高,因為中模的上、下部加工有兩個彎管部的半腔,而不同產品有不同的彎曲半徑,這就不得不做很多重復彎管部的中模,比如在小38,R75/R120 ;小38, R45/R120 ;小38, R75/R115 ;小38, R45/R115四套彎管模中,就需要制作R75/R120、R45/R120、R75/R115和R45/R115四件中模,其中有多個彎曲半徑相同的彎管部被重復制造。這樣一來必將使模具制造成本大大提高,造成來很大的資源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組合式彎管模,它能夠重復利用中模的彎管部以生產不同彎曲半徑的產品,模具制造成本低,有效利用現有生產資源,降低生產成本。 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組合式彎管模,包括連接在一起的上模、中模和下模,在所述上模和中模、所述中模和下模的合模面上設有對稱的圓弧槽,在兩處合模面上的所述圓弧槽包括彎曲半徑不同的彎曲段和連接在彎曲段兩端的直段,其中一端的直段為半圓弧槽,另一端直段和彎曲段均是圍繞模體外側壁開設的大致呈1/4圓的圓弧槽,從而在所述兩處合模面上形成彎曲半徑不同并具有直管腔的第一彎管部和第二彎管部,其關鍵在于,所述中模由中上模和中下模通過沉頭螺栓連結而成,所述中上模和中下模通過鍵防止兩者的相對轉動。 為使中上模和中下模易于獲得正確的相對位置,在所述中上模和中下模的對接面上設有相對應的凸部和凹部,以快速準確定位。 所述凸部是圓臺,所述凹部是沉孔,圓臺和沉孔不但易于加工,而且凸部和凹部的接觸面為回轉面,彎形過程中所受到的平行于合模面的剪切力極小,圓臺和沉孔作為定位部件不易損壞,剪切力基本由連接中上模和中下模的鍵承受。 所述鍵通過螺栓固定在中下模的鍵槽中。 本技術是一種可分離互換、自由組合的模具,它將傳統的連體中模分成中上模和中下模,從而將中模上的兩個彎管部分離成兩部分,這樣彎管模上的各模塊上均只有一個彎管部的半腔,就可進行自由組合。由于中模采用分離互換設計,只要是相同管徑的彎管模模塊都可以自由組合,比如上面提到的四套模具小38, R75/R120 ;小38, R45/R120 ;小38, R75/R115 ;小38, R45/R115。采用該分離互換設計的方式,只需要分別做兩個上模(R75,R45)、兩個中上模(R75,R45)、兩個中下模(R120,R115)和兩個下模(R120, R115),就可組合成上述所需的四套模具,而我們僅相當于做了兩套模具。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分離互換式設計,組成彎管模的各模塊可自由組合,以滿足各種彎曲半徑的需要,只要管徑相同就能夠生產不同彎曲半徑的產品,模具制造成本低,有效利用現有生產資源,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任一模塊損壞失效,都可及時更換,生產準備時間短,同時降低了模具制造成本。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改進前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中模的主視圖。 圖4為圖3的俯視圖。 圖5為圖3的左視圖。 圖6為圖3中,中上模的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2至圖6所示,一種組合式彎管模,包括上模1、中上模21、中下模22、下模3、沉頭螺栓6 、鍵7 、螺栓8 、軸9 、蓋板10 、螺母11和頂桿12 。其中,上模1 、中上模21 、中下模22和下模3由兩根軸9連結,軸9的上下端帶有螺紋,軸9下端與彎管機工作臺螺紋連接,上端穿過下模3、中下模22、中上模21、上模1和蓋板10后由螺母11鎖緊,在中上模21、中下模22和下模3中穿設有頂桿12。而中上模21和中下模22由兩個沉頭螺栓6壓緊連接成一體,組成中模2。在中上模21和中下模22的對接面上設有相對應的圓臺21a和沉孔,圓臺21a位于中上模21的下表面上形成凸部,沉孔設在中下模22的上表面形成凹部,圓臺21a落入沉孔中,使中上模21和中下模22裝配時能快速準確定位,兩模塊易于獲得正確的相對位置,為實現兩模塊在周向上的定位,防止中上模21和中下模22相對轉動,中上模21和中下模22通過三個鍵7連結,由鍵7承受彎管過程中的剪切力。健槽從中上模21和中下模22的外側壁水平向內延伸開設,鍵7通過螺栓8固定在中下模22的鍵槽中。 如圖2至圖6所示,在上模1和中上模21、中下模22和下模3的合模面上設有對稱的圓弧槽,在兩處合模面上的圓弧槽包括彎曲半徑不同的彎曲段和連接在彎曲段兩端的直段在上模1與中上模21合模面上的圓弧槽包括較小彎曲半徑的第一彎曲段41和連接在第一彎曲段41兩端的直段,其中一端的直段為第一半圓弧槽42,另一端的直段43和第一彎曲段41均是圍繞模體外側壁開設的大致呈1/4圓的圓弧槽,從而在該合模面上形成具有第一直管腔的第一彎管部4 ;在中下模22與下模3合模面上的圓弧槽包括較大彎曲半徑的第二彎曲段51和連接在第二彎曲段51兩端的直段,其中一端的直段為第二半圓弧槽52,另一端的直段53和第二彎曲段51均是圍繞模體外側壁開設的大致呈1/4圓的圓弧槽,從而在該合模面上形成具有第二直管腔的第二彎管部5,第二直管腔和第一直管腔分別設置在軸9的兩側,用于插入被加工管,在管腔內壁分布有防滑用的環形小R槽。 使用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彎管模,就可方便地將加工有彎管部半腔的模塊組合,用以加工蛇形管,如一種蛇形管的管徑及彎曲半徑的組合是小38, R75/R120,另一種蛇形管的管徑及彎曲半徑的組合是小38, R45/R120,只需要做兩個上模(R75, R45)、兩個中上模(R75, R45)、一個中下模(R120)和一個下模(R120),就可組合成上述所需的兩套模具,較之傳統的彎管模我們可重復利用一個R120的模塊,有效利用現有生產資源,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任一模塊損壞失效,都可及時更換。在實際生產中,由于產品規格眾多,往往需要更多的組合,我們只要加工好常用規格的模塊,就可方便快速地組合,很好地解決模具加工成本高、周期長等問題,提高了生產效率,大大降低了模具制作成本。 以上所述的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組合式彎管模,包括連接在一起的上模(1)、中模(2)和下模(3),在所述上模(1)和中模(2)、所述中模(2)和下模(3)的合模面上設有對稱的圓弧槽,在兩處合模面上的所述圓弧槽包括彎曲半徑不同的彎曲段和連接在彎曲段兩端的直段,其中一端的直段為半圓弧槽,另一端的直段和彎曲段均是圍繞模體外側壁開設的大致呈1/4圓的圓弧槽,從而在所述兩處合模面上形成彎曲半徑不同并具有直管腔的第一彎管部(4)和第二彎管部(5),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模(2)由中上模(21)和中下模(22)通過沉頭螺栓(6)連結而成,所述中上模(21)和中下模(22)通過鍵(7)防止兩者的相對轉動。
【技術特征摘要】
一種組合式彎管模,包括連接在一起的上模(1)、中模(2)和下模(3),在所述上模(1)和中模(2)、所述中模(2)和下模(3)的合模面上設有對稱的圓弧槽,在兩處合模面上的所述圓弧槽包括彎曲半徑不同的彎曲段和連接在彎曲段兩端的直段,其中一端的直段為半圓弧槽,另一端的直段和彎曲段均是圍繞模體外側壁開設的大致呈1/4圓的圓弧槽,從而在所述兩處合模面上形成彎曲半徑不同并具有直管腔的第一彎管部(4)和第二彎管部(5),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模(2)由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少川,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川潤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51[中國|四川]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