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研磨機,其包括有:一機座;一電機,設置于所述機座之上;一第一磨盤,可轉動設置于所述機座之上且由所述電機帶動,其盤面上形成有至少一截面為半圓形或劣弓形的第一圓形磨槽;一第二磨盤,其盤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圓形磨槽匹配的第二圓形磨槽,當所述第二磨盤貼近于所述第一磨盤時,第一圓形磨槽和與之對應匹配的第二圓形磨槽兩者可將待研磨的圓球狀產品納置并限位于其中。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易于操作的有益效果。(*該技術在2019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研磨裝置,尤其是指一種可用于對圓球狀產品進行磨圓和拋光處理的研磨機。
技術介紹
—般地,圓球狀產品在其制作過程中,必需經過研磨的步驟,S卩,將由模具鑄造出 的圓球狀產品置入研磨機中進行研磨處理,以修正圓球狀產品可能存在的不夠渾圓的缺 陷,并同時拋光產品的表面。現有的用于研磨圓球狀產品的各種類型的研磨機,結構不盡相 同,但均存在著結構復雜、不易操作的缺點,如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08年10月29日授權公 告的專利號為ZL200820078408. 0的技術專利所公開的球體研磨機,其雖可提高研磨 球體的速度和防止粉塵飛揚,但結構頗為復雜,不方便于使用者的操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研磨機所存在的結構復雜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 簡單、易于操作的用于研磨圓球狀產品的研磨機。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通過如下所述的技術方案, 一種研磨機,包括有 一機座;一電機,設置于所述機座之上;一第一磨盤,可轉動設置于所述機座之上且由所述 電機帶動,其盤面上形成有至少一截面為半圓形或劣弓形的第一圓形磨槽;一第二磨盤,其 盤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圓形磨槽匹配的第二圓形磨槽,當所述第二磨盤貼近于所述第一 磨盤時,第一圓形磨槽和與之對應匹配的第二圓形磨槽兩者可將待研磨的圓球狀產品納置 并限位于其中。 上述研磨機中,所述機座設置有一軸承,所述軸承上穿設有一轉動件,所述第一磨 盤固定于所述轉動件的上端處。 上述研磨機中,所述轉動件下端處形成有一轉動件帶輪,所述電機的輸出軸上固定有一電機帶輪,所述電機帶輪通過一傳動帶而與所述轉動件帶輪套接。 上述研磨機中,所述轉動件在其近上端處形成有一用于承載所述第一磨盤的承托部。 上述研磨機中,所述機座設置有一其下端處固定有所述第二磨盤的用于調整所述 第二磨盤與所述第一磨盤之間距離的調節件。 上述研磨機中,所述調節件為調節螺桿,其螺設于形成于所述機座上的螺桿孔之 中。 上述研磨機中,所述機座為匚形結構,穿設有所述轉動件的所述軸承設置于所述機座的下板處,而螺設有所述調節螺桿的所述螺桿孔形成于所述機座的上板處。 上述研磨機中,所述第一圓形磨槽至少有兩個,其同圓心分布且截面大小各不相同,而第二圓形磨槽也為匹配于所述第一圓形磨槽的至少兩個, 上述研磨機中,所述調節螺桿的上端處設置有一把手。 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機座上設置形成有第一圓形磨槽的第一磨盤 和形成有第二圓心磨槽的第二磨盤,利用兩者的配合并藉由一電機帶動其中的第一磨盤旋 轉而實現對圓球狀產品的研磨,可簡化研磨機的結構,且便于使用者的操作。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研磨機的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技術研磨機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 點,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闡述。 本技術所公開的研磨機主要用于對球狀產品進行研磨和拋光加工,參考圖1 和圖2所示,其包括有一機座10、一設置于該機座10上的電機20、一可轉動設置于該機座 10上且由所述電機20帶動的第一磨盤30及一設于該第一磨盤30上方的第二磨盤40,其 中,第一磨盤30的盤面上形成有至少一截面為半圓形的第一圓形磨槽300,而第二磨盤40 的盤面上形成有與該第一圓形磨槽300匹配的第二圓形磨槽400,當第一磨盤30與第二磨 盤40貼近時,第一圓形磨槽300和與之對應匹配的第二圓形磨槽400兩者構成一可將待研 磨的圓球狀產品納置并限位于其中的磨槽。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圓形磨槽300及第二圓形磨槽400均設計為半圓形截面的結 構,當然,并不限定于上述結構,也可設計為劣弓形截面的結構。 機座10大致呈匚形結構,其下板100上設置有一軸承50,該軸承50上穿設有一轉 動件60,該轉動件60下端處形成有一轉動件帶輪600,電機20的輸出軸200上固定有一電 機帶輪201,該電機帶輪201與轉動件帶輪600之間套設有一傳動帶70,該轉動件60的上 端處固定有上述第一磨盤30,由電機20通過傳動帶70帶動轉動件60轉動,而使其上的第 一磨盤30隨著轉動。優選地,該轉動件50在其近上端處形成有一承托部601,其用于承載 所述第一磨盤30,以使第一磨盤30更為牢固平穩地設置于轉動件60之上。 機座10的上板101上形成有螺桿孔80,該螺桿孔80中螺設有一調節螺桿90,該 調節螺桿90的下端處固定有上述第二磨盤40,調整該調節螺桿90的升降,使其上的第二磨 盤40可以貼近/遠離于第一磨盤30。優選地,在調節螺桿90的上端設置有一把手900,該 把手900供使用者握持之用,以便于調整該調節螺桿90。在此實施例中,通過設置調節螺 桿90作為調節件用于調整其上所固定的第二磨盤40與第一磨盤30之間的距離,但,根據 現有技術可以使用其他結構的調節件來代替上述調節螺桿90,只要該調節件90能夠用于 調整其上所設置的第二磨盤40與第一磨盤30之間的距離即可。甚至,在某些情形下,無需 設置用于調整第二磨盤40位置的調節件,例如,將第二磨盤40對應貼近于第一磨盤30以可拆卸的方式設置于機座io之上也可以實現同樣的目的。 優選地,第一磨盤30的盤面上所形成的第一圓形磨槽300具有多個,多個第一圓 形磨槽300之間為同圓心分布,且其截面大小各不相同,相應地,第二磨盤30的盤面上所形 成的第二圓形磨槽400也為匹配于該第一磨盤30的第一圓形磨槽300的多個,這樣,可使 研磨機同時/不同時地研磨不同規格的圓球狀產品。 進行研磨時,將待研磨的圓球狀產品置于第一磨盤30的第一圓形磨槽300中,調 整第二磨盤40至靠近第一磨盤30處(近可能地靠近但不相接觸),使其上的第二圓形磨槽 400配合與之匹配的第一圓形磨槽300而將待研磨產品限位于兩者之間,開啟電機20而帶 動第一磨盤30旋轉,從而對其中的待研磨產品進行研磨,提高圓球狀產品的圓度,并同時 對產品的表面進行拋光,使其光滑。 綜上所述,本技術所公開的研磨機通過在機座上設置形成有第一圓形磨槽的 第一磨盤和形成有第二圓心磨槽的第二磨盤,利用兩者的配合并藉由一電機帶動其中的第 一磨盤旋轉而實現對圓球狀產品的研磨,可簡化研磨機的結構,且便于使用者的操作。 上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非對本技術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 在權利要求范圍內所做的等同變化或修飾,均應落入本技術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一種研磨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機座(10);一電機(20),設置于所述機座(10)之上;一第一磨盤(30),可轉動設置于所述機座(10)之上且由所述電機(20)帶動,其盤面上形成有至少一截面為半圓形或劣弓形的第一圓形磨槽(300);一第二磨盤(40),其盤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圓形磨槽(300)匹配的第二圓形磨槽(400),當所述第二磨盤(40)貼近于所述第一磨盤(30)時,第一圓形磨槽(300)和與之對應匹配的第二圓形磨槽(400)兩者可將待研磨的圓球狀產品納置并限位于其中。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研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座(10)設置有一軸承(50),所述 軸承(50)上穿設有一轉動件(60),所述第一磨盤(30)固定于所述轉動件(60)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研磨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機座(10); 一電機(20),設置于所述機座(10)之上; 一第一磨盤(30),可轉動設置于所述機座(10)之上且由所述電機(20)帶動,其盤面上形成有至少一截面為半圓形或劣弓形的第一圓形磨槽(300); 一第二磨盤(40),其盤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圓形磨槽(300)匹配的第二圓形磨槽(400),當所述第二磨盤(40)貼近于所述第一磨盤(30)時,第一圓形磨槽(300)和與之對應匹配的第二圓形磨槽(400)兩者可將待研磨的圓球狀產品納置并限位于其中。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炳標,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翠綠首飾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9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