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申請涉及電連接器領域,尤指一種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
技術介紹
1、cn202221111264.0揭示了一種彈片連接器,該彈片連接器包括頂板、自所述頂板的兩側分別折彎延伸形成的側板、形成于所述側板自由端的焊腳、自所述頂板的一端向下彎折延伸形成的后保護壁、自所述后保護壁自由端朝內彎折延伸形成的第一彈性臂、自所述第一彈性臂自由端延伸形成的u型力臂、自所述u型力臂遠離所述第一彈性臂的一端向外側斜上方延伸形成的傾斜力臂及形成于所述傾斜力臂遠離u型力臂一端的接觸部。
2、參閱上述對比文件的說明書附圖4,以圖4所示圖面方位進行描述,位于所述第一彈性臂頂端的接觸部在垂直方向位于所述后保護壁上方,所述接觸部承受連接對象物向下壓接時,彈性力的承載主要來自所述u型力臂,初始形變點位于所述第一彈性臂與所述第二彈性臂的結合處,繼續下壓,所述u型力臂的第三彈性臂與第四彈性臂結合處產生彈性支撐力,而所述接觸部則會朝前下方移動,移動距離將從圖示當前位置前移至靠近所述頂板位置處,前后縱向移動距離較大。該種結構要求所述連接對象物的接觸區域呈縱長方向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在一些應用環境中,所述連接對象物受限于空間等,可能無法設置足夠的接觸區域,必須要對對比文件中的接觸部的初始狀態與工作狀態的位置變化進行改進,以使兩種狀態下,接觸區域在平面上偏移盡量減少。
技術實現思路
1、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
2、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提供了一種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包括基
3、優選地,所述彈性構件是自所述基板底部斜向后上方延伸形成的傾斜狀結構。
4、優選地,所述彈性構件包括自所述基板底部向后折彎延伸形成的第一彈性臂、自所述第一彈性臂后端向上折彎延伸形成的第二彈性臂及自所述第二彈性臂上端向后折彎延伸形成的第三彈性臂,所述傾斜臂是自所述第三彈性臂后端斜向前上方折彎延伸形成的,所述拉緊部形成于所述第三彈性臂與所述傾斜臂的折彎處。
5、優選地,從垂直方向觀察,所述觸點部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彈性臂上,所述第一彈性臂的縱向長度大于所述第三彈性臂的縱向長度。
6、優選地,所述觸點部在所述第三彈性臂上的垂直投影距離所述第二彈性臂的距離介于所述第三彈性臂長度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間。
7、優選地,所述第一彈性臂是自所述基板底部斜向后上方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三彈性臂為水平延伸結構。
8、優選地,所述第一彈性臂是自所述基板底部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三彈性臂為水平延伸結構。
9、優選地,所述焊接部包括自所述翼部后端下側向橫向外側翻折形成的貼焊部及自所述翼部后端上側向外折彎延伸后再向后折彎延伸形成的插焊部,所述第一彈性臂與所述第二彈性臂位于所述翼部內,所述第三彈性臂向后超出所述翼部。
10、優選地,所述彈片連接器處于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彈性臂向下形變提供彈性力,所述拉緊部壓縮提供彈性力。
11、優選地,所述彈片連接器還包括自所述翼部頂端向內折彎形成的預壓部,所述傾斜臂頂端斜向前下方折彎延伸形成有預壓臂,所述預壓臂下端向后翻折形成有預壓部,所述預壓部橫向兩側延伸形成有位于所述預壓部下方的預壓端部。
12、本申請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通過將所述觸點部的位置設于遠離所述基板一側,彈性力通過所述彈性構件來提供,下壓時,彈性構件后端向下形變,帶動所述觸點部向后偏移,而所述拉緊部被壓縮,又帶動所述觸點部向前偏移以使二者相互抵消,實現觸點部在縱向方向極小的偏移。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包括基板、自所述基板橫向兩側向后折彎延伸形成的翼部、形成于所述翼部后端的焊接部、自所述基板底端向后折彎延伸形成的彈性構件、自所述彈性構件后端斜向前上方折彎延伸形成的傾斜臂、形成于所述傾斜臂上的觸點部及形成于所述彈性構件與所述傾斜臂折彎位置處的拉緊部,其特征在于,從垂直方向觀察,所述觸點部在所述彈性構件上的投影距離所述基板的垂直距離大于所述彈性構件縱向長度的一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構件是自所述基板底部斜向后上方延伸形成的傾斜狀結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構件包括自所述基板底部向后折彎延伸形成的第一彈性臂、自所述第一彈性臂后端向上折彎延伸形成的第二彈性臂及自所述第二彈性臂上端向后折彎延伸形成的第三彈性臂,所述傾斜臂是自所述第三彈性臂后端斜向前上方折彎延伸形成的,所述拉緊部形成于所述第三彈性臂與所述傾斜臂的折彎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從垂直方向觀察,所述觸點部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彈性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觸點部在所述第三彈性臂上的垂直投影距離所述第二彈性臂的距離介于所述第三彈性臂長度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間。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彈性臂是自所述基板底部斜向后上方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三彈性臂為水平延伸結構。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彈性臂是自所述基板底部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三彈性臂為水平延伸結構。
8.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包括自所述翼部后端下側向橫向外側翻折形成的貼焊部及自所述翼部后端上側向外折彎延伸后再向后折彎延伸形成的插焊部,所述第一彈性臂與所述第二彈性臂位于所述翼部內,所述第三彈性臂向后超出所述翼部。
9.如權利要求3-7任一項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片連接器處于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彈性臂向下形變提供彈性力,所述拉緊部壓縮提供彈性力。
10.如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片連接器還包括自所述翼部頂端向內折彎形成的預壓部,所述傾斜臂頂端斜向前下方折彎延伸形成有預壓臂,所述預壓臂下端向后翻折形成有預壓部,所述預壓部橫向兩側延伸形成有位于所述預壓部下方的預壓端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包括基板、自所述基板橫向兩側向后折彎延伸形成的翼部、形成于所述翼部后端的焊接部、自所述基板底端向后折彎延伸形成的彈性構件、自所述彈性構件后端斜向前上方折彎延伸形成的傾斜臂、形成于所述傾斜臂上的觸點部及形成于所述彈性構件與所述傾斜臂折彎位置處的拉緊部,其特征在于,從垂直方向觀察,所述觸點部在所述彈性構件上的投影距離所述基板的垂直距離大于所述彈性構件縱向長度的一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構件是自所述基板底部斜向后上方延伸形成的傾斜狀結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構件包括自所述基板底部向后折彎延伸形成的第一彈性臂、自所述第一彈性臂后端向上折彎延伸形成的第二彈性臂及自所述第二彈性臂上端向后折彎延伸形成的第三彈性臂,所述傾斜臂是自所述第三彈性臂后端斜向前上方折彎延伸形成的,所述拉緊部形成于所述第三彈性臂與所述傾斜臂的折彎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從垂直方向觀察,所述觸點部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彈性臂上,所述第一彈性臂的縱向長度大于所述第三彈性臂的縱向長度。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觸點偏移小的彈片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觸點...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韋冬秀,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長盈精密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