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智能識別,具體為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
技術介紹
1、ai智能識別是指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手段,讓計算機具備對圖像、語音、自然語言等數據的自動識別和分析能力。這種技術的實現需要大量數據樣本的訓練和模型的優化,同時也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和算法支持。ai智能識別技術不斷發展,已經被應用于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領域,成為數字化時代的重要技術支撐。
2、現有的ai識別裝置一般是固定安裝在支架或墻體上,不方便移動,且不能根據不同身高的人群調節ai識別裝置的高度,遇到一些做輪椅等特殊人群時,ai識別裝置固定高度和角度無法對這些特殊人群進行快速有效的識別,非常麻煩。
3、所以我們提出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來解決上述提到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到的現有的ai識別裝置一般固定安裝在支架或墻體上,不能根據使用人群的身高和位置進行高度和角度調節的問題。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包括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頂面固定連接有套管一的下端,所述套管一的上端活動連接有伸縮桿的下端,所述套管一和伸縮桿之間設置有固定機構,所述伸縮桿的上端與套管二的下端螺紋連接,所述套管二的上端與放置板的底面固定連接,所述放置板的頂面中間設置有軸桿一,且以軸桿一軸心軸對稱設置有卡槽,所述軸桿一的外側套設有圓環,所述圓環的底面以軸桿一的軸心軸對稱設置有
3、優選的,所述卡槽和卡塊的數量相等,且卡槽的內部形狀和卡塊的外部形狀吻合,所述卡槽的旋轉角度和卡塊的旋轉角度相等。
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卡槽與卡塊卡合連接,圓環旋轉通過卡槽與卡塊的連接帶動放置板旋轉,放置板旋轉帶動套管二旋轉,進而精細調節ai識別裝置的高度。
5、優選的,所述固定機構包括有插銷、插槽和彈簧一,所述套管一的上端設置有通孔,所述通孔活動連接有插銷,所述伸縮桿的下端均勻設置有插槽,所述插銷貫穿通孔與插槽相連接,所述彈簧一設置于通孔內,且彈簧一套設于插銷的外側。
6、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插銷與插槽卡合連接對套管一和伸縮桿進行限位和固定,插銷脫離插槽,伸縮桿在套管一內上下移動,對ai識別裝置的高度進行快速調節。
7、優選的,所述角度調節機構包括有軸桿二、限位板和連接板,所述軸桿二的一端與固定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軸桿二的另一端設置有限位板,所述連接板的一端與軸桿二的另一端軸連接,所述連接板的與ai識別裝置相連接。
8、采用上述技術方案,ai識別裝置通過連接板與軸桿二軸連接,ai識別裝置以軸桿二的軸心旋轉調節ai識別裝置的角度。
9、優選的,所述連接板與軸桿二連接的一端設置有圓槽,所述軸桿二的另一端設置有棘齒,所述圓槽的內壁設置有棘爪,所述棘齒與棘爪嚙合連接。
10、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棘齒和棘爪之間的嚙合對連接板進行限位和固定,避免ai識別裝置調節至合適角度后松動,影響ai識別裝置的使用效果。
11、優選的,左側所述連接板和左側限位板之間設置有彈簧二,所述彈簧二套設于左側軸桿二的外側。
12、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彈簧二復位帶動連接板復位。
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當需要調節的高度較大時,通過伸縮桿與套管一的配合對ai識別裝置的高度進行粗調,當需要調節的高度較小時,通過伸縮桿和套管二的配合對ai識別裝置進行微調,當需要旋轉調節ai識別裝置的角度時,向上移動圓環卡塊與卡槽脫離連接,然后旋轉圓環以軸桿一為軸心調節角度,當調節至合適的角度時向下移動圓環,使卡塊與卡槽卡合,對圓環進行限位,當使用者高度較矮時,旋轉連接板使ai識別裝置以軸桿二為軸心向下旋轉,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自身需求調節ai,識別裝置的高度和角度。
14、1.當需要調節ai識別裝置的角度時,向上移動圓環,使卡塊與卡槽脫離連接,然后旋轉圓環以軸桿一的軸心調節ai識別裝置的角度,角度調節完成后,向下移動圓環,使卡塊與卡槽卡合連接,對圓環進行限位和固定,避免在使用ai識別裝置時圓環轉動,影響ai識別裝置的識別效果。
15、2.需要調節高度時,調節幅度較大時,拔出插銷使插銷與插槽脫離連接,然后向上移動伸縮桿,通過伸縮桿帶動套管二、放置板、圓環和ai識別裝置的高度,調節完成后,松開插銷使插銷與插槽卡合連接對伸縮桿進行限位和固定,當需要微調高度時,旋轉放置板帶動套管二旋轉,使套管二在伸縮桿的上端向上移動,對ai識別裝置的高度進行微調。
16、3.還可以通過角度調節機構調節ai識別裝置的角度,連接板以軸桿二的軸心向上旋轉調節ai識別裝置的角度,當需要向下旋轉調節ai識別裝置的角度時,向右移動使棘爪與棘齒脫離嚙合,然后向下旋轉連接板,進而調節ai識別裝置的角度,當調節完成后,松開連接板,彈簧二復位使棘爪與棘齒嚙合,對連接板進行固定,避免連接板轉動,影響節ai識別裝置的識別效果。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包括有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頂面固定連接有套管一(2)的下端,所述套管一(2)的上端活動連接有伸縮桿(3)的下端,所述套管一(2)和伸縮桿(3)之間設置有固定機構,所述伸縮桿(3)的上端與套管二(8)的下端螺紋連接,所述套管二(8)的上端與放置板(9)的底面固定連接,所述放置板(9)的頂面中間設置有軸桿一(11),且以軸桿一(11)軸心軸對稱設置有卡槽(10),所述軸桿一(11)的外側套設有圓環(12),所述圓環(12)的底面以軸桿一(11)的軸心軸對稱設置有卡塊(13),所述圓環(12)的頂面對稱設置有固定桿(14),所述固定桿(14)通過角度調節機構連接有AI識別裝置(1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10)和卡塊(13)的數量相等,且卡槽(10)的內部形狀和卡塊(13)的外部形狀吻合,所述卡槽(10)的旋轉角度和卡塊(13)的旋轉角度相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機構包括有插銷(5)、插槽(6)和彈簧一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調節機構包括有軸桿二(15)、限位板(16)和連接板(17),所述軸桿二(15)的一端與固定桿(14)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軸桿二(15)的另一端設置有限位板(16),所述連接板(17)的一端與軸桿二(15)的另一端軸連接,所述連接板(17)的與AI識別裝置(18)相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板(17)與軸桿二(15)連接的一端設置有圓槽(19),所述軸桿二(15)的另一端設置有棘齒(20),所述圓槽(19)的內壁設置有棘爪(21),所述棘齒(20)與棘爪(21)嚙合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其特征在于:左側所述連接板(17)和左側限位板(16)之間設置有彈簧二(22),所述彈簧二(22)套設于左側軸桿二(15)的外側。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包括有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頂面固定連接有套管一(2)的下端,所述套管一(2)的上端活動連接有伸縮桿(3)的下端,所述套管一(2)和伸縮桿(3)之間設置有固定機構,所述伸縮桿(3)的上端與套管二(8)的下端螺紋連接,所述套管二(8)的上端與放置板(9)的底面固定連接,所述放置板(9)的頂面中間設置有軸桿一(11),且以軸桿一(11)軸心軸對稱設置有卡槽(10),所述軸桿一(11)的外側套設有圓環(12),所述圓環(12)的底面以軸桿一(11)的軸心軸對稱設置有卡塊(13),所述圓環(12)的頂面對稱設置有固定桿(14),所述固定桿(14)通過角度調節機構連接有ai識別裝置(1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10)和卡塊(13)的數量相等,且卡槽(10)的內部形狀和卡塊(13)的外部形狀吻合,所述卡槽(10)的旋轉角度和卡塊(13)的旋轉角度相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的ai識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機構包括有插銷(5)、插槽(6)和彈簧一(7),所述套管一(2)的上端設置有通孔...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賀璋,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