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鱔魚養殖,特別涉及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
技術介紹
1、黃鱔在我國分布廣泛,具有春出冬蟄的習性。當棲息地水溫下降到10℃以下時,黃鱔會躲入洞穴中度過冬季,春夏季節水溫回升到13℃以上時,才會離開洞穴覓食。黃鱔屬于肉食性魚類,食物包括昆蟲及其幼蟲、小型魚類和魚卵,甲殼類動物如蝦類、枝角類和橈足類等,也會捕食一些蝌蚪和幼小的蛙類,甚至攝取部分有機碎屑和浮游植物作為食物來源。黃鱔捕食主要依靠較為發達的嗅覺和觸覺。黃鱔捕食時較為兇猛且極具攻擊性,可以將口張得很大,能夠吞食較大的食物。黃鱔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白天,它通常居住在洞穴中,僅將頭部或口鼻露出洞口,等待機會捕食。夜晚,會主動游出洞穴活動、覓食。黃鱔能夠借助口腔、喉腔內壁的表皮作為“輔助呼吸器官”,直接呼吸空氣,也能在淤泥或濕潤的土壤中存活。黃鱔具有尋找適宜生活環境能力,適宜的環境可以促進黃鱔的生長。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投喂配合飼料和河蚌肉、蚯蚓、蠅蛆、小雜魚、動物內臟等。
2、傳統生態稻田的環境可滿足黃鱔生長發育需要,水稻可以使水質保持清新,稻田內滋生許多黃鱔的天然餌料,所以稻田里有許多黃鱔存在,也是野生捕撈的重要來源地。由于現代水稻種植的方法改進,稻田環境也發生了改變,不再適合黃鱔的生長,如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稻田里野生動物減少,洞穴減少,土壤板結,鱔魚越來越少,甚至絕跡。在稻田里人工放養鱔魚苗時,因其打洞能力弱,暫時無法找到可寄宿的洞穴存在大量風險,致使存活率大大下降。稻田養殖黃鱔面臨著嚴峻挑戰,在稻田里直接放苗養殖的方法與水稻種植往往不能做到兩者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能夠解決稻田養殖鱔魚存在打洞困難和農藥化肥危害作用的弊端,本專利技術為鱔魚提供人工巢穴,人工巢穴還可防止農藥化肥和曬田時對鱔魚產生的危害,達到提高養殖成活率目的。
2、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3、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包括環形溝槽(4)、多個鱔魚巢(8)和多功能箱(7),所述環形溝槽(4)設置在稻田(1)四周的田埂(2)和小埂(3)之間,多個鱔魚巢(8)設置在所述環形溝槽(4)內,多功能箱(7)設置在稻田(1)四周的田埂(2)上;所述多功能箱(8)通過主管道(6)向多個所述鱔魚巢(8)輸送所需餌食、水和空氣;
4、其中,所述鱔魚巢(8)包括巢體(8-1)、2個s形出口結構(8-2)和巢管(8-3),所述巢體(8-1)為扁平的管狀結構,養殖鱔魚可在所述巢體(8-1)中自由調頭轉向;2個所述s形出口結構(8-2)分別連接在所述巢體(8-1)的兩端,所述s形出口結構(8-2)為喇叭狀結構,所述s形出口結構(8-2)包括相互連接的曲頸部結構(8-4)和彎曲圓管結構(8-5),所述曲頸部結構(8-4)與所述巢體(8-1)相連接,所述彎曲圓管結構(8-5)的開口處(8-6)設置有浮門(8-7),所述浮門(8-7)的截面尺寸大于稻田(1)四周的小溝(4)邊緣的洞口(5)截面尺寸;所述巢管(8-3)垂直于所述巢體(8-1)設置,所述巢管(8-3)一端與所述巢體(8-1)相通,另一端與所述主管道(6)連接。
5、本專利技術一可選實施例,所述巢體(8-1)厚度為5~10厘米,其長度為30~80厘米。
6、本專利技術一可選實施例,所述曲頸部結構(8-4)朝向所述巢體(8-1)一側為扁平狀結構。
7、本專利技術一可選實施例,所述多功能箱(7)包括基座(7-1)、氣泵(7-2)、下料斗(7-3)、下料閥(7-5)、氣壓計(7-4)、分支管道(7-6)和調壓閥(7-7);所述氣泵(7-2)固定在所述基座(7-1)上,所述氣泵(7-2)、所述下料斗(7-3)和氣壓計(7-4)均連接在所述主管道(6)上,所述下料斗(7-3)底部設置有下料閥(7-5),所述主管道(6)連接有所述分支管道(7-6),所述分支管道(7-6)上設置有調壓閥(7-7)。
8、本專利技術一可選實施例,所述氣壓計包括所述導氣管(7-41)、氣液箱(7-42)、導液管(7-43)、刻度柱(7-44)、調壓囊(7-45)和氣壓閥(7-46);所述導氣管(7-41)一端連接在所述氣液箱(7-42)的左上部,所述導氣管(7-41)另一端連接在所述主管道(6)上,所述導氣管(7-41)上設置有所述氣壓閥(7-46),所述導液管(7-43)連接在所述氣液箱(7-42)的右側底部,所述刻度柱(7-44)設置在所述導液管(7-43)的上部,所述調壓囊(7-45)連接在所述刻度柱(7-44)的頂部。
9、所述主管道(6)通過所述導氣管(7-41)向所述氣液箱(7-42)內壓氣,使所述氣液箱(7-42)內的液體通過其底部的導液管(7-43)壓向刻度柱(7-44)內,所述刻度柱(7-44)頂部連接的調壓囊(7-45)作用是泄去刻度柱(7-44)上面的氣壓;根據鱔魚巢所處稻田(1)水面下的水深來調節調壓閥(7-7),使所述刻度柱(7-44)內的水平面上長至所述鱔魚巢(8)所處的水深。
10、本專利技術一可選實施例,所述導液管(7-43)為l型結構。
11、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包括環形溝槽、多個鱔魚巢和多功能箱,環形溝槽設置在稻田四周的田埂和小埂之間,多個鱔魚巢設置在環形溝槽內,多功能箱設置在稻田四周的田埂上;多功能箱通過主管道向多個鱔魚巢輸送所需餌食、水和空氣;其中,鱔魚巢包括巢體、2個s形出口結構和巢管,巢體為扁平的管狀結構,養殖鱔魚可在巢體中自由調頭轉向;2個s形出口結構分別連接在巢體的兩端,巢管垂直于巢體設置,一端與巢體相通,另一端與主管道連接;本專利技術在現代種植稻田里為鱔魚提供人工巢穴,養殖鱔魚投喂和管理方便,不受化肥農藥的影響,不影響水稻機械化收割,促進鱔魚生長和稻田增產。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環形溝槽(4)、多個鱔魚巢(8)和多功能箱(7),所述環形溝槽(4)設置在稻田(1)四周的田埂(2)和小埂(3)之間,多個鱔魚巢(8)設置在所述環形溝槽(4)內,多功能箱(7)設置在稻田(1)四周的田埂(2)上;所述多功能箱(8)通過主管道(6)向多個所述鱔魚巢(8)輸送所需餌食、水和空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巢體(8-1)厚度為5~10厘米,其長度為30~80厘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頸部結構(8-4)朝向所述巢體(8-1)一側為扁平狀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箱(7)包括基座(7-1)、氣泵(7-2)、下料斗(7-3)、下料閥(7-5)、氣壓計(7-4)、分支管道(7-6)和調壓閥(7-7);所述氣泵(7-2)固定在所述基座(7-1)上,所述氣泵(7-2)、所述下料斗(7-3)和氣壓計(7-4)均連接在所述主管道(6)上,所述下料斗(7-3)底部設置有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壓計包括所述導氣管(7-41)、氣液箱(7-42)、導液管(7-43)、刻度柱(7-44)、調壓囊(7-45)和氣壓閥(7-46);所述導氣管(7-41)一端連接在所述氣液箱(7-42)的左上部,所述導氣管(7-41)另一端連接在所述主管道(6)上,所述導氣管(7-41)上設置有所述氣壓閥(7-46),所述導液管(7-43)連接在所述氣液箱(7-42)的右側底部,所述刻度柱(7-44)設置在所述導液管(7-43)的上部,所述調壓囊(7-45)連接在所述刻度柱(7-44)的頂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液管(7-43)為L型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環形溝槽(4)、多個鱔魚巢(8)和多功能箱(7),所述環形溝槽(4)設置在稻田(1)四周的田埂(2)和小埂(3)之間,多個鱔魚巢(8)設置在所述環形溝槽(4)內,多功能箱(7)設置在稻田(1)四周的田埂(2)上;所述多功能箱(8)通過主管道(6)向多個所述鱔魚巢(8)輸送所需餌食、水和空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巢體(8-1)厚度為5~10厘米,其長度為30~80厘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頸部結構(8-4)朝向所述巢體(8-1)一側為扁平狀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稻田養殖鱔魚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箱(7)包括基座(7-1)、氣泵(7-2)、下料斗(7-3)、下料閥(7-5)、氣壓計(7-4)、分支管道(7-6)和調壓閥(7-7);所述氣泵(7-2)固定在所述基座(7-1)上,所述氣泵(7...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冰,朱健,何杰,賈睿,侯詒然,周琳珺,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