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珩磨夾具,具體涉及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
技術介紹
1、氣缸套是一個圓筒形零件,置于機體的氣缸體孔中,上由氣缸蓋壓緊固定,氣缸套一般采用立式珩磨機床進行最終的內孔珩磨加工,氣缸套的珩磨加工中通過夾具對其進行固定定位,珩磨頭沿著內孔半徑方向向外漲出并旋轉以切除內孔余量,對氣缸套的內壁進行精整加工。
2、在中國專利申請號為202022201054.8公開了一種干式氣缸套珩磨夾具,該專利通過將氣缸套工件置于兩個弧形塊的中間處,旋緊第一螺桿,使得工件被兩個弧形塊夾持,待工件旋轉到頂部的同時啟動電動伸縮桿,輔助夾持機構也對工件進行夾持,待頂面的工件進行加工時,如此循環,依次上工件,當已加工的工件轉至正面時,工人可以在此時松開正面工件的第一螺桿,從而進行上下工件,實現了該夾具多工位的好處,提高了工人的作業效率,但是上述在加工中人員需要將氣缸套工件放在兩組弧形塊之間位置處并用手扶穩,然后另一只手分別轉動兩組第一螺桿往相向方向移動帶動弧形塊移動對氣缸套工件進行夾持固定,這樣操作起來繁瑣,需要分別轉動第一螺桿才能使弧形塊移動夾持,增加了操作人員操作時間,對氣缸套工件夾持過程中也不穩定,降低了對氣缸套加工效率的問題,為此我們提出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包括矩形箱以及安裝在矩形箱頂部的殼體,所述殼體上轉動設置
3、所述夾持機構包括對向螺桿和兩組弧形板,所述對向螺桿的外部設置有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的頂部固定設置有立板,所述立板上固定設置有移動柱,所述移動柱的一端與所述弧形板固定連接,所述弧形板的內壁固定設置有弧形橡膠墊,所述對向螺桿的外部分別套設有兩組第一伸縮套管和兩組第二伸縮套管,所述固定塊的側面固定設置有減速電動機,且所述減速電動機的工作端與所述對向螺桿的端部固定連接。
4、優選的,所述對向螺桿的外部套設固定有多組安裝軸承,所述第一伸縮套管、所述第二伸縮套管均位于兩組所述安裝軸承之間,且所述第一伸縮套管、所述第二伸縮套管的端部與所述安裝軸承固定連接。
5、優選的,所述固定塊的四周表面均固定設置有兩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內部開設有移動孔,所述移動柱的端部穿過所述移動孔的內部。
6、優選的,所述固定板的內部還開設有限位孔,所述弧形板的外壁還固定設置有限位桿,所述限位桿的端部穿過所述限位孔的內部。
7、優選的,所述固定塊的四周表面均開設有第一橫槽和貫通槽,所述對向螺桿、所述安裝軸承均位于所述第一橫槽的內部,且所述安裝軸承的外壁與所述第一橫槽的內壁固定連接。
8、優選的,所述殼體上設置有對珩磨氣缸套內壁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進行吸收的吸收件,所述吸收件包括兩組豎管,所述豎管的正面并沿著所述豎管的長度方向均勻固定設置有多組吸口槽,所述豎管的背面固定設置有橫管,所述殼體的背面固定設置有支撐架,所述支撐架上固定設置有負壓風機,所述負壓風機上固定設置有連接軟管。
9、優選的,所述豎管、所述橫管和所述負壓風機之間聯通,所述豎管嵌入安裝在所述殼體的內部。
10、優選的,所述殼體的側面固定設置有支板,所述支板上固定設置有驅動電機,且所述驅動電機的工作端與所述轉桿固定連接,所述殼體的內壁固定設置有兩組液壓桿,且所述液壓桿的工作端固定設置有夾板,所述殼體的底部開設有集塵口,所述矩形箱的內部設置有集塵盒。
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12、(1)本專利技術通過設計的夾持機構,在使用中當人員手持氣缸套放在位于固定塊的正面處于兩組弧形板之間位置處后啟動對應的減速電動機,這時能驅動對向螺桿轉動,然后對向螺桿上的兩組螺母座往相向方向移動進而能帶動弧形板移動對氣缸套進行夾持固定,無需人員進行手動轉動第一螺桿進行夾持氣缸套的繁瑣情況,既滿足了多工位對氣缸套夾持固定,又節省了操作人員操作時間,增加氣缸套夾持過程中的穩定性,提升了對氣缸套的加工效率。
13、(2)本專利技術通過設計的吸收件,在使用中當對氣缸套的內壁進行珩磨過程中可以對產生的粉塵通過豎管上的吸口槽進行吸入,然后通過連接軟管輸送至粉塵凈化設備中進行處理凈化,減少在珩磨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對正在進行拆裝氣缸套時對人員產生的影響,方便人員進行操作和提升了操作人員的操作感受。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包括矩形箱(100)以及安裝在矩形箱(100)頂部的殼體(102),所述殼體(102)上轉動設置有轉桿(101),所述轉桿(101)的外部固定設置有固定塊(105),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塊(105)的四周表面均設置有夾持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對向螺桿(303)的外部套設固定有多組安裝軸承(304),所述第一伸縮套管(307)、所述第二伸縮套管(308)均位于兩組所述安裝軸承(304)之間,且所述第一伸縮套管(307)、所述第二伸縮套管(308)的端部與所述安裝軸承(304)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塊(105)的四周表面均固定設置有兩組固定板(306),所述固定板(306)的內部開設有移動孔(312),所述移動柱(302)的端部穿過所述移動孔(312)的內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06)的內部還開設有限位孔(315),所述弧形板(300)的外壁還固定設置有限位桿(305),所述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塊(105)的四周表面均開設有第一橫槽(313)和貫通槽(314),所述對向螺桿(303)、所述安裝軸承(304)均位于所述第一橫槽(313)的內部,且所述安裝軸承(304)的外壁與所述第一橫槽(313)的內壁固定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02)上設置有對珩磨氣缸套內壁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進行吸收的吸收件,所述吸收件包括兩組豎管(200),所述豎管(200)的正面并沿著所述豎管(200)的長度方向均勻固定設置有多組吸口槽(201),所述豎管(200)的背面固定設置有橫管(202),所述殼體(102)的背面固定設置有支撐架,所述支撐架上固定設置有負壓風機(203),所述負壓風機(203)上固定設置有連接軟管(204)。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豎管(200)、所述橫管(202)和所述負壓風機(203)之間聯通,所述豎管(200)嵌入安裝在所述殼體(102)的內部。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02)的側面固定設置有支板,所述支板上固定設置有驅動電機(104),且所述驅動電機(104)的工作端與所述轉桿(101)固定連接,所述殼體(102)的內壁固定設置有兩組液壓桿(103),且所述液壓桿(103)的工作端固定設置有夾板(106),所述殼體(102)的底部開設有集塵口(107),所述矩形箱(100)的內部設置有集塵盒。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包括矩形箱(100)以及安裝在矩形箱(100)頂部的殼體(102),所述殼體(102)上轉動設置有轉桿(101),所述轉桿(101)的外部固定設置有固定塊(105),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塊(105)的四周表面均設置有夾持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對向螺桿(303)的外部套設固定有多組安裝軸承(304),所述第一伸縮套管(307)、所述第二伸縮套管(308)均位于兩組所述安裝軸承(304)之間,且所述第一伸縮套管(307)、所述第二伸縮套管(308)的端部與所述安裝軸承(304)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塊(105)的四周表面均固定設置有兩組固定板(306),所述固定板(306)的內部開設有移動孔(312),所述移動柱(302)的端部穿過所述移動孔(312)的內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06)的內部還開設有限位孔(315),所述弧形板(300)的外壁還固定設置有限位桿(305),所述限位桿(305)的端部穿過所述限位孔(315)的內部。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氣缸套珩磨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塊(105)的四周表面均開設有第一橫槽(313)和貫通槽(314),所述對向螺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金磊,朱斌,
申請(專利權)人:中原內配集團安徽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