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采油工程,具體地,涉及一種稠油井摻稀注氣開采管柱、一種稠油井摻稀注氣開采方法和一種井下混配裝置。
技術介紹
1、研發高效、環保、低成本的稠油開采新技術是必然趨勢。但是稠油開采難度極大,稠油與常規輕質原油相比主要有以下特點:
2、①粘度高、密度大、流動性差。這不僅增加了開采難度和成本,而且降低了油田的最終采收率。稠油開采的關鍵是提高其在油層、井筒和集輸管線中的流動能力。②稠油中輕質組分含量低,而膠質、瀝青質含量高。③稠油粘度對溫度敏感,隨著稠油溫度的升高其粘度顯著降低,這是稠油熱采的主要機理。
3、自20世紀60年代稠油開采以來,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了以蒸汽吞吐、蒸汽驅等為主的稠油熱采技術,以堿驅、聚合物驅、混相驅等為主的稠油冷采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由于稠油粘度高、密度大、流動性差、降低稠油粘度、改善稠油流動性是解決稠油開采問題的關鍵。
4、目前有一種稠油開采技術是通過向井內注入一定量的稀油與井筒內的稠油互溶,降低稠油粘度,隨后采用常規方法開采。但是這種方法需要的稀油量很大,同時產出原油價格比照中質油價格售賣,與稠油、稀油分開銷售價格相差較大,總體不佳。為了減少稀油使用量,提高稠油開采經濟效益,油田現場提出將天然氣與稀油混合后再用于稠油開采,一方面能夠通過稠油和天然氣混合降低稠油粘度,減少稀油用量,另一方面能夠通過注氣增加井筒舉升能量。但是天然氣和稀油與稠油密度、粘度差異大,在井筒環空動液面處相遇后存在混合不均勻的問題,導致油管內流體形狀存在段塞現象,沒有起到最優的摻稀注氣降粘效
5、目前急需一種針對性地強化稠油摻稀注氣井井下稠油、稀油與天然氣摻混均勻程度的井下工具,以解決動液面以下天然氣、稀油、稠油均勻摻混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現有技術中天然氣、稀油和稠油在井筒環空動液面處相遇后混合不均勻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井下混配裝置,采用該裝置能夠提高井下稠油、稀油與天然氣的摻混均勻程度,提高摻混降粘效率。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井下混配裝置,所述混配裝置與井下的油管連接,包括殼體、舉升管、加速機構和導流機構;其中,所述殼體呈中空圓柱體形,且殼體的外徑與油管的外徑相等;所述舉升管設置在所述殼體的內部,且舉升管具有位于底部的地層稠油入口、位于頂部的生產稠油出口、以及位于中部的混合腔,混合腔用于將稀油與天然氣混合物和地層稠油均勻摻混為生產稠油;所述加速機構設置在殼體與舉升管構成的環形空間中,能夠將稀油與天然氣混合物加速噴射至所述混合腔;所述導流機構設置在所述舉升管內部,能夠將地層稠油以紊流狀態進入所述混合腔。
3、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導流機構可由兩個導流片組成,各導流片與水平方向間的夾角可以為30°~60°。
4、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導流片可以為半橢圓狀直板。
5、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環形空間的壓力可以大于所述混合腔的壓力。
6、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沿殼體的軸線方向上可以設置有4~8組加速機構。
7、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每組加速機構可以由多個沿舉升管周向布置的變徑通道組成,所述變徑通道呈漸縮漸擴結構。
8、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殼體的側壁上可以具有多組與加速機構連通且沿殼體軸線布置的油氣入口;所述舉升管的側壁上可以具有多組與油氣入口相對應的油氣出口。
9、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述油氣出口可以與所述舉升管的壁面相切。
10、本專利技術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稠油井摻稀注氣開采管柱,所述開采管柱包括套管、油管、抽油泵和如上所述的混配裝置,套管設置在油管的外側,套管和油管同軸且形成油套環空,抽油泵和混配裝置設置在油管中,且混配裝置位于抽油泵的下方。
11、本專利技術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稠油井摻稀注氣開采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開采管柱完成稠油降粘工藝,生產過程中,稀油與天然氣混合物通過油套環空進入混配裝置,與地層稠油均勻摻混后,經泵驅動舉升至地面。
12、通過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至少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13、(1)本專利技術的混配裝置能夠有助于提高稠油、稀油與天然氣的摻混均勻程度,進而提高摻混降粘效率;
14、(2)本專利技術的混配裝置是一種針對性地應用于正摻形式的稠油摻稀降粘工藝的井下工具,有助于起到最優的摻稀注氣降粘效果。
15、本專利技術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配裝置與井下的油管連接,包括殼體、舉升管、加速機構和導流機構;其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機構由兩個導流片組成,各導流片與水平方向夾角為30°~6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片為半橢圓狀直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空間的壓力大于所述混合腔的壓力。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沿殼體的軸線方向上設置有4~8組加速機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每組加速機構由多個沿舉升管周向布置的變徑通道組成,所述變徑通道呈漸縮漸擴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側壁上具有多組與加速機構連通且沿殼體軸線布置的油氣入口;所述舉升管的側壁上具有多組與油氣入口相對應的油氣出口。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氣出口與所述舉升管的壁面相切。
9.一種稠油
10.一種稠油井摻稀注氣開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權利要求9所述的開采管柱完成稠油降粘工藝,生產過程中,稀油與天然氣混合物通過油套環空進入混配裝置,與地層稠油均勻摻混后,經泵驅動舉升至地面。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配裝置與井下的油管連接,包括殼體、舉升管、加速機構和導流機構;其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機構由兩個導流片組成,各導流片與水平方向夾角為30°~6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片為半橢圓狀直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空間的壓力大于所述混合腔的壓力。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沿殼體的軸線方向上設置有4~8組加速機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井下混配裝置,其特征在于,每組加速機構由多個沿舉升管周向布置的變徑通道組成,所述變徑通道呈漸縮漸擴結構。
7.根據權利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牛駿,柯文奇,王海波,蘇建政,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