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助行器,尤其涉及一種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
技術介紹
1、基于行動不方便的老人,或者剛做完手術的患者,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徑在我國得到迅速普及和廣泛應用。eras是基于循證醫學證據的一系列圍手術期優化處理措施,以減少術后應激反應、維持內環境穩定、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為了加快患者恢復而引入了助行器設備。術后早期下床活動是eras的一項重要措施,可以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預防靜脈血栓、改善營養水平,對患者康復有重要意義。術后清醒即可半臥位或適量在床活動,術后第1天即可下床活動,建立每日活動目標,逐日增加活動量。
2、為了更好的落實eras,引入助行器的概念,而市面常見的助行器(車)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支架式、帶腳輪式以及輪椅式,它們各有優缺點,但是上述幾種助行器均不具備運動阻尼以及調節阻尼功能。常見的助行器在正常人使用時并無大礙,但是對于體質虛弱或剛做完手術的患者來說,支架式的助行器不方便推行,且推行摩擦噪音過大的同時還容易摔倒;對于帶腳輪式或輪椅式的助行器來說,推行時不具備保護功能,可能隨著行進的過程,助行器越走越快,與患者間的距離逐漸拉長,直至最后失控而導致患者摔倒,引起極大的安全隱患或醫患矛盾。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申請提出了一種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以便能夠滿足不同康復階段的患者使用。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申
3、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連接組件包括軸肩螺釘、防松螺母以及浮動彈簧,其中,通過所述軸肩螺釘以及防松螺母的配合將所述剎車盤和腳輪連接在一起,在所述剎車盤和腳輪之間的軸肩螺釘上套有浮動彈簧,所述浮動彈簧的兩端分別抵在所述剎車盤和腳輪上,所述浮動彈簧始終給所述剎車盤施加遠離所述腳輪的推力,所述剎車盤能夠在預設范圍內沿著所述芯軸的軸向滑動。
4、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芯軸包括依次相連接的第一連接段、第二連接段和第三連接段,所述第一連接段、第二連接段和第三連接段的直徑依次減小,使得三個連接段呈階梯式分布,所述第一連接段用于通過固定連接件固定在助行器的相關位置處,所述第二連接段通過軸承與所述腳輪相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段分為首端部、中間部和末端部,其中所述首端部與所述第二連接段相連接,在所述中間部設有螺紋連接部,在所述螺紋連接部處螺紋連接有第一腳輪擋圈和第二腳輪擋圈,所述第一腳輪擋圈靠近所述第二連接段,所述第一腳輪擋圈包括相連接的第一連接部和第一擋環,所述第二腳輪擋圈包括相連接的第二連接部和第二擋環,所述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均與所述螺紋連接部螺紋連接,所述第一擋環與所述第二擋環相接觸,所述第一連接部包裹部分所述首端部,以使所述第一擋環鎖緊所述軸承的內圈,所述第一擋環與所述第一連接段配合使用,用于對所述軸承進行限位,使其只能繞所述芯軸進行旋轉運動;所述第二腳輪擋圈的第二擋環用于防止所述第一腳輪擋圈松動,且所述第二連接部用于為所述剎車盤在沿著所述芯軸軸向滑動時提供支撐面,使所述剎車盤沿著所述第二連接部的外表面滑動;在所述第三連接段設有連接孔,所述連接孔沿著所述芯軸的軸線方向設置,所述連接孔用于與所述阻尼調節旋鈕組件配合使用;所述末端部的橫截面的外輪廓線呈預設形狀,使得所述阻尼擋盤套接在所述末端部時,所述阻尼擋盤能夠沿著所述芯軸的軸線方向移動,但是不能相對所述末端部轉動。
5、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阻尼擋盤包括與所述末端部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裝配孔,所述阻尼擋盤還包括防塵擋圈,所述防塵擋圈沿著周向將所述阻尼擋盤與所述剎車盤之間的接觸面圍擋住。
6、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阻尼調節旋鈕組件的結構如下:包括與所述阻尼擋盤相抵接的旋鈕殼體,所述旋鈕殼體靠近所述芯軸的一側設有與所述芯軸配合使用的導向螺栓,所述導向螺栓與所述連接孔螺紋連接,當旋轉所述旋鈕殼體時,能夠調節所述導向螺栓旋入所述連接孔的深度,從而驅動所述阻尼擋盤帶動所述剎車盤沿所述芯軸的軸向運動,以調節所述剎車盤與所述腳輪之間的間隔距離,進而調節所述浮動彈簧施加在所述剎車盤上的推力,以實現所述阻尼輪阻尼大小的調節。
7、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阻尼擋盤上還設有與旋鈕殼體配合使用的環形凹槽,操控所述旋鈕殼體時,所述旋鈕殼體在所述凹槽內轉動。
8、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旋鈕殼體上還設有至少一組限位組件,每組限位組件包括沿所述導向螺栓對稱設置的兩個固定塊,分別記作第一固定塊和第二固定塊,在所述第一固定塊中設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二固定塊中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均設有部分內螺紋,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內均設有以下結構:與所述內螺紋連接的旋鈕力調節螺釘,所述旋鈕力調節螺釘經旋鈕力調節彈簧與活動柱相連接,所述活動柱的末端能伸出對應的通孔,且在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上均設有限位件,以防止所述活動柱完全脫離;所述活動柱用于與擋位環配合使用,所述擋位環的內圈記作第二裝配孔,用于與所述阻尼擋盤配合連接,使得所述擋位環沿著所述芯軸的軸向能夠移動,但不能相對所述阻尼擋盤轉動,所述擋位環的外圈表面呈波浪狀,波峰與波谷交替設置。
9、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活動柱的結構如下:包括柱體,所述柱體的下端面設有半球體,通過所述半球體與所述擋位環相接觸,所述柱體的上端面設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用于與所述限位件配合使用,防止所述活動柱在旋鈕力調節彈簧的預壓力下脫離通孔,在所述卡接部上還連接有彈簧連接部,用于與所述旋鈕力調節彈簧相連接。
10、本申請的該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上述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解決了目前術后康復助行器推行無阻尼功能導致在使用過程中患者容易摔倒,進而產生安全隱患的問題;本申請所涉及的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可以滿足不同康復階段的患者的使用需求,使各個康復階段的患者都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軸,所述芯軸用于通過固定連接件固定在助行器的相關位置處,腳輪、剎車盤、阻尼擋盤以及阻尼調節旋鈕組件沿著所述芯軸的軸線方向依次設置;其中,所述腳輪通過軸承與所述芯軸相連接,所述腳輪與所述剎車盤通過2N+2個沿所述腳輪周向等間隔分布的連接組件進行連接,N>0,使得所述剎車盤隨著所述腳輪的轉動而轉動,且所述剎車盤與所述腳輪之間的間隔距離可調;每個所述連接組件中包括浮動彈簧,所述浮動彈簧處在所述剎車盤和所述腳輪之間,所述浮動彈簧始終給所述剎車盤施加遠離所述腳輪的推力,所述剎車盤能夠在預設范圍內沿著所述芯軸的軸向滑動;所述阻尼擋盤套接在所述芯軸上,所述阻尼擋盤沿著芯軸的軸線方向能夠相對所述芯軸移動,但不能相對芯軸轉動,所述阻尼擋盤與所述剎車盤相抵接;所述阻尼調節旋鈕組件與所述芯軸相連接,所述阻尼調節旋鈕組件還與所述阻尼擋盤相抵接,通過操控所述阻尼調節旋鈕組件以驅動所述阻尼擋盤帶動所述剎車盤沿所述芯軸的軸線方向滑動,最終調節所述剎車盤與所述腳輪之間的間隔距離,進而改變所述浮動彈簧施加在所述剎車盤上的推力,以實現所述阻尼輪阻尼大小的調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連接組件包括軸肩螺釘、防松螺母以及浮動彈簧,其中,通過所述軸肩螺釘以及防松螺母的配合將所述剎車盤和所述腳輪連接在一起,在所述剎車盤和所述腳輪之間的軸肩螺釘上套有所述浮動彈簧,所述浮動彈簧的兩端分別抵在所述剎車盤和所述腳輪上,所述浮動彈簧始終給所述剎車盤施加遠離所述腳輪的推力,所述剎車盤能夠在預設范圍內沿著所述芯軸的軸向滑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軸包括依次相連接的第一連接段、第二連接段和第三連接段,所述第一連接段、所述第二連接段和所述第三連接段的直徑依次減小,使得三個連接段呈階梯式分布,所述第一連接段用于通過所述固定連接件固定在所述助行器的相關位置處,所述第二連接段通過所述軸承與所述腳輪相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段分為首端部、中間部和末端部,其中所述首端部與所述第二連接段相連接,在所述中間部設有螺紋連接部,在所述螺紋連接部處螺紋連接有第一腳輪擋圈和第二腳輪擋圈,所述第一腳輪擋圈靠近所述第二連接段,所述第一腳輪擋圈包括相連接的第一連接部和第一擋環,所述第二腳輪擋圈包括相連接的第二連接部和第二擋環,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均與所述螺紋連接部螺紋連接,所述第一擋環與所述第二擋環相接觸,所述第一連接部包裹部分所述首端部,以使所述第一擋環鎖緊所述軸承的內圈,所述第一擋環與所述第一連接段配合使用,用于對所述軸承進行限位,使其只能繞所述芯軸進行旋轉運動;所述第二擋環用于防止所述第一腳輪擋圈松動,且所述第二連接部用于為所述剎車盤在沿著所述芯軸軸向滑動時提供支撐面,使所述剎車盤沿著所述第二連接部的外表面滑動;在所述第三連接段設有連接孔,所述連接孔沿著所述芯軸的軸線方向設置,所述連接孔用于與所述阻尼調節旋鈕組件配合使用;所述末端部的橫截面的外輪廓線呈預設形狀,使得所述阻尼擋盤套接在所述末端部時,所述阻尼擋盤能夠沿著所述芯軸的軸線方向移動,但是不能相對所述末端部轉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擋盤包括與所述末端部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裝配孔,所述阻尼擋盤還包括防塵擋圈,所述防塵擋圈沿著周向將所述阻尼擋盤與所述剎車盤之間的接觸面圍擋住。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調節旋鈕組件的結構如下:包括與所述阻尼擋盤相抵接的旋鈕殼體,所述旋鈕殼體靠近所述芯軸的一側設有與所述芯軸配合使用的導向螺栓,所述導向螺栓與所述連接孔螺紋連接,當旋轉所述旋鈕殼體時,能夠調節所述導向螺栓旋入所述連接孔的深度,從而驅動所述阻尼擋盤帶動所述剎車盤沿所述芯軸的軸向運動,以調節所述剎車盤與所述腳輪之間的間隔距離,進而調節所述浮動彈簧施加在所述剎車盤上的推力,以實現所述阻尼輪阻尼大小的調節。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阻尼擋盤上還設有與所述旋鈕殼體配合使用的環形凹槽,操控所述旋鈕殼體時,所述旋鈕殼體在所述凹槽內轉動。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鈕殼體上還設有至少一組限位組件,每組限位組件包括沿所述導向螺栓對稱設置的兩個固定塊,分別記作第一固定塊和第二固定塊,在所述第一固定塊中設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二固定塊中設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均設有部分內螺紋,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內均設有以下結構:與所述內...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其特征在于:包括芯軸,所述芯軸用于通過固定連接件固定在助行器的相關位置處,腳輪、剎車盤、阻尼擋盤以及阻尼調節旋鈕組件沿著所述芯軸的軸線方向依次設置;其中,所述腳輪通過軸承與所述芯軸相連接,所述腳輪與所述剎車盤通過2n+2個沿所述腳輪周向等間隔分布的連接組件進行連接,n>0,使得所述剎車盤隨著所述腳輪的轉動而轉動,且所述剎車盤與所述腳輪之間的間隔距離可調;每個所述連接組件中包括浮動彈簧,所述浮動彈簧處在所述剎車盤和所述腳輪之間,所述浮動彈簧始終給所述剎車盤施加遠離所述腳輪的推力,所述剎車盤能夠在預設范圍內沿著所述芯軸的軸向滑動;所述阻尼擋盤套接在所述芯軸上,所述阻尼擋盤沿著芯軸的軸線方向能夠相對所述芯軸移動,但不能相對芯軸轉動,所述阻尼擋盤與所述剎車盤相抵接;所述阻尼調節旋鈕組件與所述芯軸相連接,所述阻尼調節旋鈕組件還與所述阻尼擋盤相抵接,通過操控所述阻尼調節旋鈕組件以驅動所述阻尼擋盤帶動所述剎車盤沿所述芯軸的軸線方向滑動,最終調節所述剎車盤與所述腳輪之間的間隔距離,進而改變所述浮動彈簧施加在所述剎車盤上的推力,以實現所述阻尼輪阻尼大小的調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連接組件包括軸肩螺釘、防松螺母以及浮動彈簧,其中,通過所述軸肩螺釘以及防松螺母的配合將所述剎車盤和所述腳輪連接在一起,在所述剎車盤和所述腳輪之間的軸肩螺釘上套有所述浮動彈簧,所述浮動彈簧的兩端分別抵在所述剎車盤和所述腳輪上,所述浮動彈簧始終給所述剎車盤施加遠離所述腳輪的推力,所述剎車盤能夠在預設范圍內沿著所述芯軸的軸向滑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可調的術后康復助行器阻尼輪,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軸包括依次相連接的第一連接段、第二連接段和第三連接段,所述第一連接段、所述第二連接段和所述第三連接段的直徑依次減小,使得三個連接段呈階梯式分布,所述第一連接段用于通過所述固定連接件固定在所述助行器的相關位置處,所述第二連接段通過所述軸承與所述腳輪相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段分為首端部、中間部和末端部,其中所述首端部與所述第二連接段相連接,在所述中間部設有螺紋連接部,在所述螺紋連接部處螺紋連接有第一腳輪擋圈和第二腳輪擋圈,所述第一腳輪擋圈靠近所述第二連接段,所述第一腳輪擋圈包括相連接的第一連接部和第一擋環,所述第二腳輪擋圈包括相連接的第二連接部和第二擋環,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均與所述螺紋連接部螺紋連接,所述第一擋環與所述第二擋環相接觸,所述第一連接部包裹部分所述首端部,以使所述第一擋環鎖緊所述軸承的內圈,所述第一擋環與所述第一連接段配合使用,用于對所述軸承進行限位,使其只能繞所述芯軸進行旋轉運動;所述第二擋環用于防止所述第一腳輪擋圈松動,且所述第二連接部用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鞠洪峰,郭強,于士坤,張峰,李翔宇,胡斌,陳水,
申請(專利權)人:威海威高齊全醫療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