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車輛制造,尤其涉及一種車輛a柱結構和具有該車輛a柱結構的車輛。
技術介紹
1、正面25%偏置碰撞工況是評價車內乘員安全指數的重要工況之一,當發生25%偏置工況時,避障恰好避開傳統車型縱梁吸能結構,直接沖擊車輛a柱及乘員艙,導致乘員艙嚴重變形,直接威脅乘員艙人身安全。
2、目前a柱為了應對碰撞速度提高所帶來車身變形的風險,主機廠在設計車輛a柱結構時,往往通過下述方式進行結構加強,包括:采用一體式門環設計,增加局部用材料厚、提升用材強度、加大a柱腔體面積,內部采用管材進行補強,局部增加補強板等幾種方式,這幾種方式在增強a柱強度的同時會增加整車重量、增大a柱寬度影響駕駛員視野和增加生產工藝成本,對a柱腔體空間布置產生影響,不利于低成本輕量化車身開發,由此,存在改進的空間。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技術提出一種車輛a柱結構,結構強度高,小偏置碰撞吸能性更優、抗扭能力更強,提高駕駛安全性,且結構簡單,成本低。
2、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a柱結構,包括:采用熱氣脹工藝一體成型的a柱內板部和a柱加強板部,所述a柱加強板部位于所述a柱內板部的外側,且所述a柱內板部和所述a柱加強板部之間形成有氣脹成型腔。
3、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a柱結構,通過將a柱內板部和a柱加強板部采用熱氣脹一體成型,且二者內部形成有氣脹成型腔,這樣,使得小偏置碰撞吸能性更優,且抗扭能力更強,提高駕駛安全性,且結構簡單、零件數量少、
4、根據本技術一些實施例的車輛a柱結構,所述a柱內板部和所述a柱加強板部在所述氣脹成型腔的兩側連接處均形成有重疊連接部,所述重疊連接部用于與側圍外板相連。
5、根據本技術一些實施例的車輛a柱結構,所述重疊連接部包括形成于所述a柱內板部的第一部分和形成于所述a柱加強板部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與所述第二部分貼合固定。
6、根據本技術一些實施例的車輛a柱結構,所述第一部分與所述第二部分均構造為平板狀,且所述重疊連接部在所述第二部分背離所述第一部分的側面形成有連接平面,所述連接平面用于與所述側圍外板貼合相連。
7、根據本技術一些實施例的車輛a柱結構,所述第一部分與所述第二部分在遠離所述氣脹成型腔的一側邊沿處彎折相連且形成有弧形連接段。
8、根據本技術一些實施例的車輛a柱結構,所述a柱內板部還包括第一中間主體部,所述第一中間主體部連接于兩個所述重疊連接部的第一部分之間,所述a柱加強板部還包括第二中間主體部,所述第二中間主體部連接于兩個所述重疊連接部的第二部分之間,所述第一中間主體部與所述第二中間主體部之間限定出所述氣脹成型腔。
9、根據本技術一些實施例的車輛a柱結構,所述第一中間主體部與所述第二中間主體部均設置為朝背離彼此的方向凸出彎折。
10、本技術還提出了一種車輛。
11、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包括側圍外板和上述任一項實施例的車輛a柱結構,所述側圍外板連接于所述a柱加強板部的外側。
12、根據本技術一些實施例的車輛,所述a柱內板部和所述a柱加強板部的至少部分相連且形成有重疊連接部,所述重疊連接部與所述側圍外板焊接相連。
13、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所述側圍外板與所述a柱加強板部之間限定出加強腔,所述加強腔位于所述氣脹成型腔的外側。
14、所述車輛和上述的車輛a柱結構相對于現有技術所具有的優勢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15、本技術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技術的實踐了解到。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車輛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熱氣脹工藝一體成型的A柱內板部(1)和A柱加強板部(2),所述A柱加強板部(2)位于所述A柱內板部(1)的外側,且所述A柱內板部(1)和所述A柱加強板部(2)之間形成有氣脹成型腔(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內板部(1)和所述A柱加強板部(2)在所述氣脹成型腔(3)的兩側連接處均形成有重疊連接部,所述重疊連接部用于與側圍外板(200)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疊連接部包括形成于所述A柱內板部(1)的第一部分(11)和形成于所述A柱加強板部(2)的第二部分(21),所述第一部分(11)與所述第二部分(21)貼合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與所述第二部分(21)均構造為平板狀,且所述重疊連接部在所述第二部分(21)背離所述第一部分(11)的側面形成有連接平面(211),所述連接平面(211)用于與所述側圍外板(200)貼合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A柱結構,其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內板部(1)還包括第一中間主體部(12),所述第一中間主體部(12)連接于兩個所述重疊連接部的第一部分(11)之間,所述A柱加強板部(2)還包括第二中間主體部(22),所述第二中間主體部(22)連接于兩個所述重疊連接部的第二部分(21)之間,所述第一中間主體部(12)與所述第二中間主體部(22)之間限定出所述氣脹成型腔(3)。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輛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間主體部(12)與所述第二中間主體部(22)均設置為朝背離彼此的方向凸出彎折。
8.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側圍外板(200)和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A柱結構,所述側圍外板(200)連接于所述A柱加強板部(2)的外側。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內板部(1)和所述A柱加強板部(2)的至少部分相連且形成有重疊連接部,所述重疊連接部與所述側圍外板(200)焊接相連。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圍外板(200)與所述A柱加強板部(2)之間限定出加強腔(201),所述加強腔(201)位于所述氣脹成型腔(3)的外側。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車輛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熱氣脹工藝一體成型的a柱內板部(1)和a柱加強板部(2),所述a柱加強板部(2)位于所述a柱內板部(1)的外側,且所述a柱內板部(1)和所述a柱加強板部(2)之間形成有氣脹成型腔(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內板部(1)和所述a柱加強板部(2)在所述氣脹成型腔(3)的兩側連接處均形成有重疊連接部,所述重疊連接部用于與側圍外板(200)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疊連接部包括形成于所述a柱內板部(1)的第一部分(11)和形成于所述a柱加強板部(2)的第二部分(21),所述第一部分(11)與所述第二部分(21)貼合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與所述第二部分(21)均構造為平板狀,且所述重疊連接部在所述第二部分(21)背離所述第一部分(11)的側面形成有連接平面(211),所述連接平面(211)用于與所述側圍外板(200)貼合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a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11)與所述第二部分(21)在遠離所述氣脹成型腔(3)的一側邊沿處彎折相連且形成有弧...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光,王博,高嵩,任鵬,陳運愛,呂靜宇,
申請(專利權)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