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通風控制,尤其涉及一種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及安裝方法。
技術介紹
1、軌道交通的車廂內安裝有扶手、吊環裝置以供站立的乘客握持,保證乘客在站立過程中的穩定。
2、乘客握持扶手、吊環等結構的過程中手掌心會產生汗液,影響握持的穩定性以及握持體驗;部分設計通過在扶手端安裝通風設備能夠對扶手端進行送風,以對乘客手掌心進行干燥,提高乘客握持的穩定性以及握持體驗。
3、現有的扶手端結構整體設計,在橫向固定桿、吊環表面開有通風孔進行持續送風;現有的結構通風的狀態以及通風量的大小難以進行控制,在無乘客握持或者乘客握持較多、乘客手掌心汗液較多的狀態下,難以進行適應性的控制調整,整體通風消耗高,難以滿足不同類型乘客對于手掌心的通風干燥需求。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及安裝方法,該專利技術的不同扶手端能夠單獨進行通風調節控制,降低了整體通風設備的消耗、滿足了不同類型乘客的通風干燥需求。
2、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3、一種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包括連通有通風設備的通風管道,以及安裝于通風管道外側的扶手裝置,所述扶手裝置表面設置有通風孔,所述扶手裝置包括表面開有第一通風孔的第一扶手組件,以及表面開有第二通風孔以及第二扶手組件;所述通風管道側壁開有第一通風開口以及第二通風開口,所述第一扶手組件內壁設置有與第一通風孔連通的第一控制開口,所述第二扶手組件內壁設置有與第二通
4、通過上述結構設計,乘客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第一扶手組件、第二扶手組件的轉動狀態,以控制對應的通風開口、控制開口相對或者錯開,以控制通風的狀態以及通風量的大小,實現適應性調整,此時第一扶手組件、第二扶手組件內部能夠形成控制閥的狀態,實現針對性地通風,提高了通風干燥的針對性、準確性,提高了單個乘客握持通風的效果,同時能夠降低送風設備的工作功率,降低整體的能量消耗。
5、優選地,所述第二扶手組件包括套設于通風管道外側的第一扶手套管,所述第一扶手套管內部開有用于連通第二扶手組件以及第二控制開口的通風夾層,所述第一扶手套管內壁與通風管道外壁之間安裝有第一扭力彈性組件,所述第一扶手套管表面沿著長度方向固定有握持凸起塊;通過設置握持凸起塊能夠便于乘客握持第一扶手套管的同時控制第一扶手套管轉動,能夠提高握持的力臂,同時能夠讓乘客的手掌心處于展開的狀態,便于通風干燥手掌心;通過設置第一扭力彈性組件,在乘客不再握持時,第一扶手套管能夠在第一扭力彈性組件的作用下自動復位,讓第二控制開口以及第二通風開口處于錯開的相對封閉狀態,此時第二扶手組件表面的通風狀態自動關閉,此時無需乘客手動進行撥正,提高了用戶體驗,進一步降低了整體的損耗。
6、優選地,所述第一扶手組件側壁開有臺階面用于安裝第一扶手套管,所述第一扶手套管兩側端面間隔固定有導風凸起;氣體從第一扶手套管內壁穿過兩側的臺階面從兩側平行吹出,作用于第一扶手套管外側的表面,以加速第一扶手套管表面的干燥,為下一位乘客握持提供干燥的握持環境;同時避免了細菌的滋生,降低了病毒傳播的風險。
7、優選地,所述第一扶手組件包括套設于通風管道外側的第二扶手套管,所述第二扶手套管與通風管道之間轉動連接且設置有第二扭力彈性組件,通過第二扭力彈性組件控制第一通風開口與第一控制開口錯開;通過第二扭力彈性組件能夠讓第一扶手組件處于常態封閉的狀態,以保證在無乘客握持的狀態下,能夠保證氣體流通的自動關閉,同樣降低了通風設備的損耗。
8、優選地,所述第二扶手套管側壁固定有手把,所述手把包括把環,所述把環為環形內部形成有扶手開口,第一通風孔設置于把環表面;乘客能夠握持把環,穿過扶手開口實現穩定的握持,同時第一通風孔位于把環表面,能夠直接吹向乘客的手掌心,保證乘客握持的體驗感。
9、優選地,所述第一控制開口內壁滑動設置有控風擋板,所述第一控制開口內壁安裝有驅動控風擋板移動的第一液壓控制組件,所述把環表面設置有與第一液壓控制組件導通的第二液壓控制組件;通過把環表面的第二液壓控制組件能夠調整第一液壓控制組件的伸縮狀態,以控制控風擋板的伸出狀態,實現對第一控制開口通風截面的大小控制。
10、優選地,所述第二液壓控制組件包括若干個第一液壓塊,若干個第一液壓塊安裝于把環內壁且沿著把環的邊緣間隔布置。
11、優選地,所述第二液壓控制組件包括第二液壓塊,所述第二液壓塊安裝于把環的底部表面。
12、優選地,所述手把還包括安裝工件,以及中空的安裝套管,所述安裝套管用于固定安裝工件以及第一扶手組件。
13、一種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的安裝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4、s1、將第一扶手組件以及第二扶手組件穿過通風管道套設于通風管道表面;
15、s2、控制第一扶手組件內壁的第一通風開口與第一控制開口對應,控制第二扶手組件內壁的第二通風開口與第二控制開口對應,并且從兩側對第一扶手組件以及第二扶手組件限位固定。
16、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
17、與現有技術整體結構設置相比較,本專利技術通過第一扶手組件、第二扶手組件的組合設計,能夠將較長的通風管道分隔為多個并列的可轉動的部分,以滿足不同乘客的握持、通風需求;乘客可以通過轉動第一扶手組件、第二扶手組件能夠調節通風的導通狀態以及通風量的大小,滿足乘客的適應性通風干燥需求,降低了通風設備的損耗;同時第一扶手組件與第二扶手組件交替的組合安裝方式整體結構穩定,整體結構使用壽命長,通風效果精準、穩定。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包括連通有通風設備的通風管道(100),以及安裝于通風管道(100)外側的扶手裝置,所述扶手裝置表面設置有通風孔,其特征在于: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扶手組件(300)包括套設于通風管道(100)外側的第一扶手套管(310),所述第一扶手套管(310)內部開有用于連通第二扶手組件(300)以及第二控制開口(312)的通風夾層(311),所述第一扶手套管(310)內壁與通風管道(100)外壁之間安裝有第一扭力彈性組件,所述第一扶手套管(310)表面沿著長度方向固定有握持凸起塊(32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組件(200)側壁開有臺階面(211)用于安裝第一扶手套管(310),所述第一扶手套管(310)兩側端面間隔固定有導風凸起(31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組件(200)包括套設于通風管道(100)外側的第二扶手套管(210),所述第二扶手套管(210)與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扶手套管(210)側壁固定有手把(400),所述手把(400)包括把環(410),所述把環(410)為環形內部形成有扶手開口(411),第一通風孔(414)設置于把環(410)表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開口(221)內壁滑動設置有控風擋板(222),所述第一控制開口(221)內壁安裝有驅動控風擋板(222)移動的第一液壓控制組件,所述把環(410)表面設置有與第一液壓控制組件導通的第二液壓控制組件。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壓控制組件包括若干個第一液壓塊(420),若干個第一液壓塊(420)安裝于把環(410)內壁且沿著把環(410)的邊緣間隔布置。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壓控制組件包括第二液壓塊(430),所述第二液壓塊(430)安裝于把環(410)的底部表面。
9.根據權利要求5-8任一所述的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把(400)還包括安裝工件(412),以及中空的安裝套管(413),所述安裝套管(413)用于固定安裝工件(412)以及第一扶手組件(200)。
10.一種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的安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包括連通有通風設備的通風管道(100),以及安裝于通風管道(100)外側的扶手裝置,所述扶手裝置表面設置有通風孔,其特征在于: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扶手組件(300)包括套設于通風管道(100)外側的第一扶手套管(310),所述第一扶手套管(310)內部開有用于連通第二扶手組件(300)以及第二控制開口(312)的通風夾層(311),所述第一扶手套管(310)內壁與通風管道(100)外壁之間安裝有第一扭力彈性組件,所述第一扶手套管(310)表面沿著長度方向固定有握持凸起塊(32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組件(200)側壁開有臺階面(211)用于安裝第一扶手套管(310),所述第一扶手套管(310)兩側端面間隔固定有導風凸起(31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手組件(200)包括套設于通風管道(100)外側的第二扶手套管(210),所述第二扶手套管(210)與通風管道(100)之間轉動連接且設置有第二扭力彈性組件(230),通過第二扭力彈性組件(230)控制第一通風開口(110)與第一控制開口(221)錯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軌道交通車廂內組合式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銀平,
申請(專利權)人:鎮江市星翌交通設備配件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