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主要涉及一種背光模組,特別涉及一種能夠有效地將光線集中以提高輝度的背光模組,以及應用該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1、習知背光模組,利用不同光學膜片的搭配,可以形成不同的出光趨勢,例如:整個光學面為均勻出光態樣,或者將光線匯聚于光學面中的特定區域的集中出光態樣。前述不同出光態樣的背光模組可分別應用于不同場景的顯示裝置,例如:車用顯示器。舉例而言,設置在副駕駛座的車用顯示器,通常要避免使其出光角度朝向正駕駛座方向,以避免干擾駕駛者,進而確保行車安全。
2、習知背光模組,在導光板的出光方向上具有兩個棱鏡片,并通過使該兩個棱鏡片的長條狀棱鏡結構互相交錯設置,可以達到提升該習知背光模組的增亮效果。然而,當該兩個棱鏡片的棱鏡結構均為對稱結構,且該兩個棱鏡片的棱鏡結構各自延伸方向的夾角為90°時,該習知背光模組較容易發出雜散光,進而降低整體出光效益。
3、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背光模組,以解決上述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可以有效地將光線集中以提高輝度,進而提升整體出光效益。
2、本技術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具有上述的背光模組,能符合高輝度的集中出光區域的應用型態。
3、為達成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其具有相連接的入光面及出光面;發光機構,其位于該導光板的入光面的一側;第一棱鏡片,其霧度值不為零,該第一棱鏡片位于該導光板的出光面上方,并具有相對設置的第一入光面及第
4、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棱鏡片的霧度值為10%至30%之間,且包含端點值。
5、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棱鏡片的霧度值為20%以下,且包含端點值。
6、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棱鏡片的霧度值為零。
7、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棱鏡結構是由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所形成的條狀結構,該第二棱鏡結構是由第三側面及第四側面所形成的條狀結構,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三側面分別相較于該第二側面與該第四側面較靠近于該入光面,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一出光面具有第一夾角,該第二側面與該第一出光面具有第二夾角,該第一夾角大于該第二夾角,該第三側面與該第二出光面具有第三夾角,該第四側面與該第二出光面具有第四夾角,該第三夾角大于該第四夾角。
8、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背光模組還包含擴散片,其位于該第二棱鏡結構的上方。
9、本技術另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含:前述背光模組;及顯示面板,其位于該背光模組的上方。
10、本技術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具有下列特點:利用具有不對稱結構的第一棱鏡片與第二棱鏡片等至少兩張非對稱微結構的光學膜片堆疊,且通過在該第一棱鏡片與該第二棱鏡片各自的非對稱微結構中,使坡度較陡的斜面朝向該入光面傾斜,而迎接下方導光板光線的斜面的坡度較緩,借此,以有效地將光線集中,達到提高背光模組輝度效益的功效。本技術的背光模組的光學面呈現特定集中出光的區域,有利于應用于如車用顯示器等場景。進一步而言,本技術還可以通過搭配不同霧度值的光學膜片,在背光模組的光學面中取得較佳的出光均勻效果,例如,在該第一棱鏡片的霧度值不為零時,將使本技術的背光模組可以實現有效遮瑕且改善色偏嚴重問題的效果。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含: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鏡片的霧度值為10%至30%之間,且包含端點值。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鏡片的霧度值為20%以下,且包含端點值。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鏡片的霧度值為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鏡結構是由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所形成的條狀結構,所述第二棱鏡結構是由第三側面及第四側面所形成的條狀結構,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第三側面分別相較于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第四側面較靠近于所述入光面,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第一出光面具有第一夾角,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第一出光面具有第二夾角,所述第一夾角大于所述第二夾角,所述第三側面與所述第二出光面具有第三夾角,所述第四側面與所述第二出光面具有第四夾角,所述第三夾角大于所述第四夾角。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組還包含擴散片,其位于所述第二棱鏡結構的上方。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
8.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含: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鏡片的霧度值為10%至30%之間,且包含端點值。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鏡片的霧度值為20%以下,且包含端點值。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鏡片的霧度值為零。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鏡結構是由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所形成的條狀結構,所述第二棱鏡結構是由第三側面及第四側面所形成的條狀結構,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第三側面分別相較于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佳斐,翁巾婷,張嘉尹,
申請(專利權)人: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