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車輛零部件,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散熱器安裝結構及車輛。
技術介紹
1、散熱器主要用來對機艙及整車提供散熱功能,是汽車的重要零部件,因此,散熱器安裝位置的剛度和強度非常重要。
2、目前,通常采用兩種安裝方式安裝散熱器,一種是將散熱器通過多個支架安裝在機艙縱梁上,并采用增加支架的厚度或者增加多個固定支架來提升支架的強度,但這樣會增加整車重量或者零部件數量;另一種是將散熱器支架安裝在前端框架的四個對角位置上,使得散熱器的四個對角通過支架固定在前端框架上,但這樣會占用較大的前端空間,不利于其他零部件的布置。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專利技術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減少散熱器安裝結構的零件數量和占用空間。
2、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散熱器安裝結構,包括散熱器總成和前端模塊總成,所述散熱器總成包括散熱器、第一減振墊和連接支架,所述前端模塊總成包括前端模塊和吸能盒,所述吸能盒連接于所述前端模塊沿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兩端,并與所述連接支架對應設置,所述連接支架集成于所述散熱器沿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兩端,并連接于對應的所述吸能盒,所述第一減振墊連接于所述散熱器的上端沿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兩側,并連接于所述前端模塊。
3、可選地,所述散熱器、所述連接支架、所述吸能盒和所述前端模塊圍成框架結構。
4、可選地,所述吸能盒沿所述車輛的上下方向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前端模塊和所述連接支架。
5、可選地,所述第一減振墊包括外圈骨架、內圈骨架、第
6、可選地,所述第一減振部設有沿所述內圈骨架的軸向貫穿所述第一減振部的通孔結構。
7、可選地,所述內圈骨架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散熱器設有安裝柱,所述第一安裝孔包括相互連通的第一通孔部和第二通孔部,所述第一通孔部位于所述第二通孔部的上方,所述第二通孔部的橫截面面積沿所述安裝柱的插入方向遞減,且所述安裝柱用于穿過所述第二通孔部插設于所述第一通孔部內。
8、可選地,所述第一減振墊還包括第三減振部,所述第三減振部位于所述外圈骨架和所述內圈骨架之間,并連接于所述外圈骨架沿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且所述第三減振部與所述內圈骨架間隔設置,并與所述第一減振部和所述第二減振部沿所述內圈骨架的周向交替設置。
9、可選地,所述連接支架包括一體式連接的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沿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散熱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二連接部連接于所述吸能盒,且所述第一連接部沿所述車輛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從所述第一連接部連接于所述第二連接部的一端至所述第一連接部連接于所述散熱器的一端的方向遞增,其中,所述第一減振部的寬度為其沿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尺寸。
10、可選地,所述第一連接部上設有第一減重孔和設于所述第一減重孔內的第一加強筋,所述第一加強筋包括橫向筋條和縱向筋條,所述橫向筋條和所述縱向筋條交錯設置,并將所述第一減重孔分隔為多個空腔。
11、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車輛,包括如上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
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專利技術可通過設置連接支架,并將散熱器的例如左右兩端分別通過連接支架與對應的吸能盒連接,以實現散熱器的固定,同時,通過將散熱器的例如上端的左右兩側分別通過第一減振墊與前端模塊連接,以利用第一減振墊實現減振作用。而且,與現有技術中將散熱器支架安裝在前端框架的四個對角位置上來實現散熱器的安裝固定相比,將散熱器的左右兩端分別通過連接支架與前端模塊連接以實現固定,不僅可以減少支架的數量,降低開發成本和整車重量,還可以減小散熱器安裝結構在上下方向的尺寸(即散熱器安裝結構的縱向高度),從而可以減小散熱器安裝結構的占用空間,進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釋放機艙前部的空間。另外,可通過將連接支架集成在散熱器上,以提高裝配的便利性,同時也能進一步減少零件數量。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熱器總成和前端模塊總成,所述散熱器總成包括散熱器(1)、第一減振墊(2)和連接支架(3),所述前端模塊總成包括前端模塊(4)和吸能盒(5),所述吸能盒(5)連接于所述前端模塊(4)沿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兩端,并與所述連接支架(3)對應設置,所述連接支架(3)集成于所述散熱器(1)沿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兩端,并連接于對應的所述吸能盒(5),所述第一減振墊(2)連接于所述散熱器(1)的上端沿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兩側,并連接于所述前端模塊(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1)、所述連接支架(3)、所述吸能盒(5)和所述前端模塊(4)圍成框架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5)沿所述車輛的上下方向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前端模塊(4)和所述連接支架(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減振墊(2)包括外圈骨架(21)、內圈骨架(22)、第一減振部(23)和第二減振部(24),所述第一減振墊(2)設于所述外圈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減振部(23)設有沿所述內圈骨架(22)的軸向貫穿所述第一減振部(23)的通孔結構(231)。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圈骨架(22)設有第一安裝孔(221),所述散熱器(1)設有安裝柱(11),所述第一安裝孔(221)包括相互連通的第一通孔部(2211)和第二通孔部(2212),所述第一通孔部(2211)位于所述第二通孔部(2212)的上方,所述第二通孔部(2212)的橫截面面積沿所述安裝柱(11)的插入方向遞減,且所述安裝柱(11)用于穿過所述第二通孔部(2212)插設于所述第一通孔部(2211)內。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減振墊(2)還包括第三減振部(25),所述第三減振部(25)位于所述外圈骨架(21)和所述內圈骨架(22)之間,并連接于所述外圈骨架(21)沿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且所述第三減振部(25)與所述內圈骨架(22)間隔設置,并與所述第一減振部(23)和所述第二減振部(24)沿所述內圈骨架(22)的周向交替設置。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支架(3)包括一體式連接的第一連接部(31)和第二連接部(32),所述第一連接部(31)沿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散熱器(1)和所述第二連接部(32),所述第二連接部(32)連接于所述吸能盒(5),且所述第一連接部(31)沿所述車輛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從所述第一連接部(31)連接于所述第二連接部(32)的一端至所述第一連接部(31)連接于所述散熱器(1)的一端的方向遞增。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部(31)上設有第一減重孔(311)和設于所述第一減重孔(311)內的第一加強筋(312),所述第一加強筋(312)包括橫向筋條(3121)和縱向筋條(3122),所述橫向筋條(3121)和所述縱向筋條(3122)交錯設置,并將所述第一減重孔(311)分隔為多個空腔。
10.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9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熱器總成和前端模塊總成,所述散熱器總成包括散熱器(1)、第一減振墊(2)和連接支架(3),所述前端模塊總成包括前端模塊(4)和吸能盒(5),所述吸能盒(5)連接于所述前端模塊(4)沿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兩端,并與所述連接支架(3)對應設置,所述連接支架(3)集成于所述散熱器(1)沿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兩端,并連接于對應的所述吸能盒(5),所述第一減振墊(2)連接于所述散熱器(1)的上端沿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兩側,并連接于所述前端模塊(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器(1)、所述連接支架(3)、所述吸能盒(5)和所述前端模塊(4)圍成框架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5)沿所述車輛的上下方向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前端模塊(4)和所述連接支架(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減振墊(2)包括外圈骨架(21)、內圈骨架(22)、第一減振部(23)和第二減振部(24),所述第一減振墊(2)設于所述外圈骨架(21)上,所述外圈骨架(21)套設于所述內圈骨架(22),所述第一減振部(23)和所述第二減振部(24)的一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外圈骨架(21),另一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內圈骨架(22),且所述第一減振部(23)和所述第二減振部(24)分別位于所述內圈骨架(22)沿所述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兩端,所述第一減振部(23)的寬度沿所述第一減振部(23)連接于所述內圈骨架(22)的一端至所述第一減振部(23)連接于所述外圈骨架(21)的一端的方向遞增,其中,所述第一減振部(23)的寬度為其沿所述車輛的左右方向的尺寸。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器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減振部(23)設有沿所述內圈骨架(22)的軸向貫穿所述第一減振部(23)的通孔結構(231)。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梁艮文,李金廣,王磊,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