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連接器,包括D+端子、D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電連接器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電子產品設計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電連接器。
技術介紹
[0002]電子產品的充放電或者數據傳輸往往離不開電連接器的使用,電連接器根據其接口形式的不同分為很多種,其中Type C電連接器是現在常見的電連接器之一。
[0003]常見的Type C電連接器常會具有24個端子,其能具有電流傳輸和高速數據傳輸功能。但是,實際生活中,不少電子產品,其主要只需要充放電功能,對于數據傳輸的要求不高,采用24個端子的形式會造成較大的材料浪費,導致成本的上漲,市場競爭力較弱,同時,24個端子的形式,由于端子數量多定位難度高,通常需要對端子分兩次定位來進行注塑才能于端子上獲得完整的膠芯,制作難度大。
[0004]CN202121679354.5公開了一種Type C連接器,其僅含有有CC1引腳、CC2引腳、第一VBUS引腳、第二VBUS引腳、第一GND引腳和第二GND引腳。但是,這種形式下的Type C連接器由于其上的第一VBUS引腳、第二VBUS引腳、第一GND引腳和第二GND引腳上能與其他連接器接觸的接觸部都僅為一個,即其僅能和常規Type C公頭的四個VBUS端和四個GND端中的兩個VBUS端和兩個GND端接觸,電流傳輸能力較弱,難以對6A以上的大電流進行傳輸,難以滿足現在的高速充電等需求,同時,其難以兼容USB 2.0協議的數據傳輸。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可以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或者多個。
[0006]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電連接器,包括D+端子、D
?
端子、CC端子、VCON端子、第一VBUS端子、第一GND端子、第二VBUS端子、第二GND端子、膠芯和外殼,所述第一VBUS端子設有第一上凸起和第一下凸起,所述第二VBUS端子設有第二上凸起和第二下凸起,所述第一GND端子設有第三上凸起和第三下凸起,所述第二GND端子設有第四上凸起和第四下凸起,所述D+端子、D
?
端子、CC端子、VCON端子、第一VBUS端子、第一GND端子、第二VBUS端子和第二GND端子上均套設有膠芯,所述外殼安裝在膠芯上。
[0007]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中,通過于每個VBUS端子上設置兩個凸起,每個GND端子上設置兩個凸起,從而本專利技術能相當于一個具有12個端子的Type C電連接器,相較于常規的24個端子的Type C電連接器,其端子數量大量減少,且在使用時能與常規Type C公頭上的四個VBUS端和四個GND端均相接觸,能方便6A以上大電流的傳輸,能適配電子煙、充電寶、充電器或者移動電源等數據傳輸要求低,電流傳輸大小要求高的產品的使用,并且由于設置有D+端子和D
?
端子,則本專利技術能適配具有USB 2.0協議的公頭使用。另一方面,由于端子數量的減少,加工時定位難度降低,從而本專利技術中的膠芯能于一次注塑加工獲得,降低了制作難度,提高了加工效率,市場競爭力強。
[0008]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本專利技術還包括第一勾塊和第二勾塊,所述第一勾塊和第二勾塊上均設有勾位,所述第一勾塊和第二勾塊嵌于膠芯上,所述勾位從膠芯上露出。當本專利技術
與常規Type C公頭連接時,第一勾塊和第二勾塊上的勾位能勾住上述Type C公頭,以此提高本專利技術與常規Type C公頭的連接可靠性。
[000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GND端子的側部設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GND端子的側部設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均設于膠芯內。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設置能增加第一GND端子和第二GND端子與膠芯的接觸面積,提高膠芯對第一GND端子和第二GND端子的固定可靠性。
[0010]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上凸起的一端和第一下凸起的一端之間、所述第一上凸起的另一端和第一下凸起的另一端之間、所述第二上凸起的一端和第二下凸起的一端之間、所述第二上凸起的另一端和第二下凸起的另一端之間、所述第三上凸起的一端和第三下凸起的一端之間、所述第三上凸起的另一端和第三下凸起的另一端之間、所述第四上凸起的一端和第四下凸起的一端之間和所述第四上凸起的另一端和第四下凸起的另一端之間均設有彎折部。彎折部的設置能保證第一VBUS端子、第一GND端子、第二VBUS端子和第二GND端子其自身即為一整體,通過彎折加工即可對應獲得需要的凸起,降低上述端子的成型難度。
[001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上凸起和第一下凸起之間、所述第二上凸起和第二下凸起之間、所述第三上凸起和第三下凸起之間和所述第四上凸起和第四下凸起之間均設有空腔。
[0012]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GND端子繞膠芯的中垂面旋轉180
°
后能與第二GND端子重合,所述第一VBUS端子繞膠芯的中垂面旋轉180
°
后能與第二VBUS端子重合,所述CC端子繞膠芯的中垂面旋轉180
°
后能與VCON端子重合。由此,常規Type C公頭是以正插式或者反插式來與本專利技術實現連接,本專利技術依然能正常使用。
[0013]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D+端子、D
?
端子、CC端子、VCON端子、第一VBUS端子、第一GND端子、第二VBUS端子和第二GND端子的一端均從膠芯背面穿出后并排配置。
[0014]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膠芯上設有卡位,所述外殼設有卡塊,所述卡塊卡于卡位內。卡塊和卡位的設置,能增加膠芯和外殼的接觸面積,提高其之間的連接可靠性。
[0015]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外殼上設有多個插腳,多個所述插腳平行設置。插腳的設置能方便本專利技術在與外部PCB連接時,外殼于PCB上的固定。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未設置外殼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未設置外殼和膠芯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的第一VBUS端子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的第一GND端子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的第二VBUS端子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7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的第二GND端子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中:1.D+端子、2.D
?
端子、3.CC端子、4.VCON端子、5.第一VBUS端子、6.第一GND端子、7.第二VBUS端子、8.第二GND端子、9.膠芯、10.外殼、20.彎折部、30.第一勾塊、40.第二勾塊、50.勾位、100.空腔、51.第一上凸起、52.第一下凸起、61.第三上凸起、62.第三下凸
起、63.第一延伸部、71.第二上凸起、72.第二下凸起、81.第四上凸起、82.第四下凸起、83.第二延伸部、91.卡位、101.卡塊和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D+端子、D
?
端子、CC端子、VCON端子、第一VBUS端子、第一GND端子、第二VBUS端子、第二GND端子、膠芯和外殼,所述第一VBUS端子設有第一上凸起和第一下凸起,所述第二VBUS端子設有第二上凸起和第二下凸起,所述第一GND端子設有第三上凸起和第三下凸起,所述第二GND端子設有第四上凸起和第四下凸起,所述D+端子、D
?
端子、CC端子、VCON端子、第一VBUS端子、第一GND端子、第二VBUS端子和第二GND端子上均套設有膠芯,所述外殼安裝在膠芯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勾塊和第二勾塊,所述第一勾塊和第二勾塊上均設有勾位,所述第一勾塊和第二勾塊嵌于膠芯上,所述勾位從膠芯上露出。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GND端子的側部設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GND端子的側部設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均設于膠芯內。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凸起的一端和第一下凸起的一端之間、所述第一上凸起的另一端和第一下凸起的另一端之間、所述第二上凸起的一端和第二下凸起的一端之間、所述第二上凸起的另一端和第二下凸起的另一端之間、所述第三上凸起的一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譚達興,吳立波,賴由雄,趙東良,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高端精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