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全自動繞線機構,包括筒體和繞線輪,所述筒體中間一分為二形成上半殼和下半殼,上半殼和下半殼的一端均安裝有U型板,上下U型板之間形成進線通道,繞線輪設置于筒體內部,上半殼和下半殼內部的一端均設有弧形槽,上下弧形槽之間組合形成插槽,上半殼和下半殼的另一端均設有弧形口,上下弧形口之間組合形成軸孔,軸孔中設有驅動柱,驅動柱的頂面上軸向設有矩形槽,繞線輪一端的轉軸插入插槽中,另一端的轉軸上安裝有矩形桿,矩形桿插入矩形槽中。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能在繞線的過程中將紡織線罩住,并吸收殘留的碎絲,避免了影響外界的工作環境,并在打開上半殼后,繞線輪能直接的取出,無需考慮轉軸的連接。無需考慮轉軸的連接。無需考慮轉軸的連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全自動繞線機構
[0001]本技術涉及繞線設備
,具體涉及一種全自動繞線機構。
技術介紹
[0002]紡織本意是取自紡紗與織布的總稱,但是隨著紡織知識體系和學科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特別是非織造紡織材料和三維復合編織等技術產生后,已經不僅是傳統的手工紡紗和織布,也包括無紡布技術,現代三維編織技術,現代靜電納米成網技術等生產的服裝用、產業用、裝飾用紡織品。
[0003]在紡織設備中,需要使用到繞線機構對紡織線進行收集,繞線機構一般包含一個繞線輪,通過繞線輪將紡織線收卷。
[0004]但現有的繞線機構在繞線時,缺少除塵的功能,使得紡織線在受到拉扯后,表面的碎絲會飄散到空氣中,并被工作人員吸入,影響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且繞線輪的安裝和拆卸較為麻煩,在一卷繞線輪收卷完成后,更換另一卷較為麻煩,影響工作的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全自動繞線機構,能在繞線的過程中將紡織線罩住,并吸收殘留的碎絲,避免了影響外界的工作環境,并且繞線輪的更換較為簡單。
[0006]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全自動繞線機構,包括筒體和繞線輪,所述筒體中間一分為二形成上半殼和下半殼,上半殼和下半殼的一端均安裝有U型板,上下U型板之間形成進線通道,繞線輪設置于筒體內部,上半殼和下半殼內部的一端均設有弧形槽,上下弧形槽之間組合形成插槽,上半殼和下半殼的另一端均設有弧形口,上下弧形口之間組合形成軸孔,軸孔中設有驅動柱,驅動柱的頂面上軸向設有矩形槽,繞線輪一端的轉軸插入插槽中,另一端的轉軸上安裝有矩形桿,矩形桿插入矩形槽中,上半殼的頂面及下半殼的底面上均安裝有與筒體內部連通的吸塵器。
[0007]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筒體的一端設有伺服電機,伺服電機的轉軸通過連接法蘭安裝于驅動柱的外側面上,伺服電機的底面與下半殼之間安裝有電機支架。
[0008]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上半殼和下半殼遠離U型板的一端通過鉸接件固定連接,上方的U型板靠近側面處設有多個第一螺絲孔,下方的U型板的端面正對于第一螺絲孔處均設有第二螺絲孔,相對的第一螺絲孔和第二螺絲孔中均螺紋連接有手擰螺栓。
[0009]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上半殼由透明塑料材料制成。
[0010]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下半殼的底面上安裝有底座。
[0011]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結構簡單,能在繞線的過程中將紡織線罩住,并吸收殘留的碎絲,避免了影響外界的工作環境,并在打開上半殼后,繞線輪能直接的取出,無需考慮轉軸的連接,大大的增加了便捷性及效率。
附圖說明
[0012]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3]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技術中下半殼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本技術中繞線輪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0016]其中,1、上半殼;2、下半殼;3、U型板;4、進線通道;5、手擰螺栓;6、吸塵器;7、伺服電機;8、繞線輪;9、矩形桿;11、驅動柱;12、弧形槽;13、弧形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
[0018]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0019]本說明書(包括任何附加權利要求、摘要和附圖)中公開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個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征中的一個例子而已。
[0020]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技術的一種全自動繞線機構,包括筒體和繞線輪8,所述筒體中間一分為二形成上半殼1和下半殼2,上半殼1和下半殼2的一端均安裝有U型板3,上下U型板3之間形成進線通道4,繞線輪8設置于筒體內部,上半殼1和下半殼2內部的一端均設有弧形槽12,上下弧形槽12之間組合形成插槽,上半殼1和下半殼2的另一端均設有弧形口13,上下弧形口13之間組合形成軸孔,軸孔中設有驅動柱11,驅動柱11的頂面上軸向設有矩形槽,繞線輪8一端的轉軸插入插槽中,另一端的轉軸上安裝有矩形桿9,矩形桿9插入矩形槽中,上半殼1的頂面及下半殼2的底面上均安裝有與筒體內部連通的吸塵器6。
[0021]本實施例中,筒體的一端設有伺服電機7,伺服電機7的轉軸通過連接法蘭安裝于驅動柱11的外側面上,伺服電機7的底面與下半殼2之間安裝有電機支架。
[0022]本實施例中,上半殼1和下半殼2遠離U型板3的一端通過鉸接件固定連接,上方的U型板3靠近側面處設有多個第一螺絲孔,下方的U型板3的端面正對于第一螺絲孔處均設有第二螺絲孔,相對的第一螺絲孔和第二螺絲孔中均螺紋連接有手擰螺栓5,通過手擰螺栓能將U型板之間固定,避免了上半殼和下半殼的自行打開。
[0023]本實施例中,上半殼1由透明塑料材料制成,使得能透過上半殼看清內部的工作情況,能更好的對繞線過程進行觀察,以便于及時的調整。
[0024]本實施例中,下半殼2的底面上安裝有底座。
[0025]使用時,能以鉸接件為中心的打開上半殼,使下半殼處于敞開的狀態,這時,繞線輪能放入下半殼中,繞線輪一端的轉軸插入弧形槽中,另一端轉軸上的矩形桿插入矩形槽
中,而紡織線則能穿過U型板盤繞在繞線輪上,在蓋上上半殼后,能將轉軸和驅動柱蓋合,避免了繞線輪上的轉軸脫離,并通過手擰螺栓能將上半殼和下半殼之間固定,避免了自行的打開;
[0026]在上述完成后,能啟動吸塵器和伺服電機,伺服電機的啟動帶動了驅動柱和繞線輪,通過旋轉的繞線輪能將紡織線進行收卷,而通過吸塵器能使上半殼和下半殼內部產生吸力,使外界的空氣順著進線通道進入到筒體內部,直至被吸塵器吸收,并能將紡織線上殘留的碎絲也帶入吸塵器中,避免了飄散在外界的空氣中,確保了外部工作環境的安全性。
[0027]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全自動繞線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筒體和繞線輪(8),所述筒體中間一分為二形成上半殼(1)和下半殼(2),上半殼(1)和下半殼(2)的一端均安裝有U型板(3),上下U型板(3)之間形成進線通道(4),繞線輪(8)設置于筒體內部,上半殼(1)和下半殼(2)內部的一端均設有弧形槽(12),上下弧形槽(12)之間組合形成插槽,上半殼(1)和下半殼(2)的另一端均設有弧形口(13),上下弧形口(13)之間組合形成軸孔,軸孔中設有驅動柱(11),驅動柱(11)的頂面上軸向設有矩形槽,繞線輪(8)一端的轉軸插入插槽中,另一端的轉軸上安裝有矩形桿(9),矩形桿(9)插入矩形槽中,上半殼(1)的頂面及下半殼(2)的底面上均安裝有與筒體內部連通的吸塵器(6)。2.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巨琳輝,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西龍同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