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重癥臨床急救輔助裝置,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底面的四個端角處均固定設有支撐柱,四個所述支撐柱之間固定連接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的上端固定連接有防護框,所述防護框內部的底端固定設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上表面開設有凹槽,所述放置板的內壁轉動連接有雙向螺桿,所述雙向螺桿兩側的表面螺紋均連接有移動塊,兩個所述移動塊的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夾持板,兩個所述夾持板相對的一側均活動連接有壓板,所述夾持板的內壁滑動連接有壓桿,且壓桿與壓板通過連接桿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所設置的結構,從而可避免醫生背負急救箱行走造成箱中的藥品及工具混合打亂,使其找尋更加迅速,增加了救治效率。增加了救治效率。增加了救治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重癥臨床急救輔助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急救輔助裝置
,具體為一種重癥臨床急救輔助裝置。
技術介紹
[0002]重癥患者在進醫院前的轉移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緊急救治,否則會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加重病情,嚴重的甚至導致死亡,目前,通常采用的方式為通過擔架轉移重癥患者,同時醫生背負急救箱,從急救箱中選取適當的工具、藥物,一邊跟隨擔架行走,一邊治療患者。
[0003]但是,現有的這種方式,由于醫生背負急救箱,急救箱在行走過程中會晃動,會使箱中的藥品及工具混合打亂,增加找尋的時間,降低救治的效率,影響醫生對患者的治療;因此,不滿足現有的需求,對此我們提出了一種重癥臨床急救輔助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重癥臨床急救輔助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這種方式,由于醫生背負急救箱,急救箱在行走過程中會晃動,會使箱中的藥品及工具混合打亂,增加找尋的時間,降低救治的效率,影響醫生對患者的治療等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重癥臨床急救輔助裝置,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底面的四個端角處均固定設有支撐柱,四個所述支撐柱之間固定連接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的上端固定連接有防護框,所述防護框的內部固定設有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上表面開設有凹槽,所述放置板的內壁轉動連接有雙向螺桿,所述雙向螺桿兩側的表面螺紋均連接有移動塊,兩個所述移動塊的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夾持板,兩個所述夾持板相對的一側均活動連接有壓板,所述夾持板的內壁滑動連接有壓桿,且壓桿與壓板通過連接桿固定連接,所述壓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有彈簧。
[0006]優選的,四個所述支撐柱的底面均固定設有可剎滾輪。
[0007]優選的,固定板的上端面固定設有支撐座,所述支撐座的上端面固定卡接有床板,所述床板的上端面固定連接有防滑軟墊。
[0008]優選的,所述支撐座的對應兩側壁均設置有護欄。
[0009]優選的,所述防護框與所述放置板之間固定連接有若干個緩震組件,所述緩震組件是由減震彈簧和阻尼桿組成的。
[0010]優選的,所述防護框的內底壁固定連接有減震彈簧,且減震彈簧的頂部固定連接在放置板的底部,所述減震彈簧的內側設有阻尼桿。
[0011]優選的,所述阻尼桿的上下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在防護框內底壁與放置板的底部。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術通過雙向螺桿帶動移動塊移動,移動塊帶動夾持板調整到急救箱的兩側,從而對急救箱的邊側進行限位,同時通過壓桿和壓板即可對急救箱進行固定,當單獨需要使用急救箱時,可將其反向操作,使用時更加方便,整體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實
用性更高,從而可避免醫生背負急救箱行走造成箱中的藥品及工具混合打亂,使其找尋更加迅速,增加了救治效率;
[0014]2、本技術通過緩震組件可使急救箱在移動的過程中更加穩定,通過裝置在移動時,急救箱受到的沖擊力,使得阻尼桿自動擠壓減震彈簧,減震彈簧通過彈性形變將傳遞來的沖擊力與振動進行抵消,從而大大減小急救箱自身的震動幅度,避免了急救箱內部的器械損壞。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技術整體的主視圖;
[0016]圖2為本技術整體的側視圖;
[0017]圖3為本技術整體的仰視圖;
[0018]圖4為本技術防護框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1、支撐柱;2、防護框;3、放置板;4、支撐座;5、床板;6、護欄;7、連接板;8、可剎滾輪;9、雙向螺桿;10、移動塊;11、夾持板;12、壓板;13、壓桿;14、彈簧;15、固定板;16、防滑軟墊;17、減震彈簧;18、阻尼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0021]請參閱圖1至圖4,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實施例:一種重癥臨床急救輔助裝置,包括固定板15,固定板15底面的四個端角處均固定設有支撐柱1,四個支撐柱1之間固定連接有連接板7,連接板7的上端固定連接有防護框2,防護框2的內部固定設有放置板3,放置板3的上表面開設有凹槽,放置板3的內壁轉動連接有雙向螺桿9,雙向螺桿9兩側的表面螺紋均連接有移動塊10,兩個移動塊10的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夾持板11,兩個夾持板11相對的一側均活動連接有壓板12,夾持板11的內壁滑動連接有壓桿13,且壓桿13與壓板12通過連接桿固定連接,壓桿1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有彈簧14。
[0022]進一步,四個支撐柱1的底面均固定設有可剎滾輪8。
[0023]進一步,固定板15的上端面固定設有支撐座4,支撐座4的上端面固定卡接有床板5,床板5的上端面固定連接有防滑軟墊16。
[0024]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防滑軟墊16一方面起到很好的防滑效果,防止患者滑落,另一方面能夠避免床板5因表面過于堅硬而使患者產生不適感。
[0025]進一步,支撐座4的對應兩側壁均設置有護欄6。
[002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護欄6起到防護的效果,防止患者因疼痛翻轉而從裝置上掉落。
[0027]進一步,防護框2與放置板3之間固定連接有若干個緩震組件,緩震組件是由減震彈簧17和阻尼桿18組成的。
[0028]進一步,防護框2的內底壁固定連接有減震彈簧17,且減震彈簧17的頂部固定連接在放置板3的底部,減震彈簧17的內側設有阻尼桿18。
[0029]進一步,阻尼桿18的上下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在防護框2內底壁與放置板3的底部。
[0030]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裝置在移動時,急救箱受到的沖擊力,使得阻尼桿18自動擠壓減震彈簧17,減震彈簧17通過彈性形變將傳遞來的沖擊力與振動進行抵消,從而大大減小急救箱自身的震動幅度,從而可避免裝置移動時造成箱中的藥品及工具混合打亂,以及導致器械損壞,使其找尋更加迅速,增加了救治效率。
[0031]使用時,將急救箱放于放置板3上,通過雙向螺桿9帶動移動塊10移動,移動塊10帶動夾持板11調整到急救箱的兩側,從而對急救箱的邊側進行限位,同時通過壓桿13和壓板12即可對急救箱進行固定,當單獨需要使用急救箱時,可將其反向操作,即可將急救箱拆卸,使用時更加方便,整體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實用性更高,通過裝置在移動時,急救箱受到的沖擊力,使得阻尼桿18自動擠壓減震彈簧17,減震彈簧17通過彈性形變將傳遞來的沖擊力與振動進行抵消,從而大大減小急救箱自身的震動幅度,從而可避免裝置移動時造成箱中的藥品及工具混合打亂,以及導致器械損壞,使其找尋更加迅速,增加了救治效率。
[0032]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技術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技術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技術。因此,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重癥臨床急救輔助裝置,包括固定板(15),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5)底面的四個端角處均固定設有支撐柱(1),四個所述支撐柱(1)之間固定連接有連接板(7),所述連接板(7)的上端固定連接有防護框(2),所述防護框(2)的內部固定設有放置板(3),所述放置板(3)的上表面開設有凹槽,所述放置板(3)的內壁轉動連接有雙向螺桿(9),所述雙向螺桿(9)兩側的表面螺紋均連接有移動塊(10),兩個所述移動塊(10)的上表面均固定連接有夾持板(11),兩個所述夾持板(11)相對的一側均活動連接有壓板(12),所述夾持板(11)的內壁滑動連接有壓桿(13),且壓桿(13)與壓板(12)通過連接桿固定連接,所述壓桿(1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有彈簧(1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重癥臨床急救輔助裝置,其特征在于:四個所述支撐柱(1)的底面均固定設有可剎滾輪(8)。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重癥臨床急救輔助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云飛,
申請(專利權)人:李云飛,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