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正壓氣力輸送系統,包括供料箱,所述供料箱的底端開設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底端固定安裝控制閥門,所述控制閥門的底端螺紋安裝第一三通管,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管口處均固定安裝管道閥,所述管道閥的底端固定安裝分離器,所述分離器的底端固定安裝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一側連通安裝出氣管,所述出氣管的一側連通安裝風機,所述出料管的另一側連通安裝輸送管,所述輸送管的末端連通安裝第二三通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輸送管、第二三通管以及分料端之間全封閉式輸送,可以有效避免粉塵的泄露,進一步實現高效環保,同時可以降噪,分料端的設置與安裝可以實現多點卸料以及多點進料,通過風機作為動力可以保障輸送管內壁無殘留。留。留。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正壓氣力輸送系統
[0001]本技術涉及輸送系統
,尤其涉及正壓氣力輸送系統。
技術介紹
[0002]正壓氣力輸送系統就是利用正壓氣體對物料進行輸送的方式,正壓氣力輸送系統也叫壓送式氣力輸送系統,壓送式氣力輸送時將氣體輸入到供料器內,使空氣和物料混合,混合后的氣體和物料經過分離器內,物體和氣體分離,氣體經過除塵裝置后排入空氣中,物料沉積到料倉中,正壓氣力輸送適用于輸送細小、干燥、非限位性粉末,廣泛用于建材、煤炭、電力、冶金、制藥、機械、化工、輕工、糧食等行業的散狀物料大規格的轉運輸送。
[0003]現有的正壓氣力輸送系統在輸送物料的下落過程中,所輸送的物料很容易在管道內形成粉塵飛散,同時會在管道內壁上產生所輸送物料的殘留,從而導致無法實現精確送料,會產生物料運輸量的缺失,在嚴重時還會造成輸送管道的阻塞;現有的正壓氣力輸送系統整體體積較大,安裝較為分散,空間適用型較差,同時正壓氣力輸送系統的出料端處的閥門多為手動閥門,在使用操作時較為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正壓氣力輸送系統。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6]正壓氣力輸送系統,包括供料箱,所述供料箱的底端開設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的底端固定安裝控制閥門,所述控制閥門的底端螺紋安裝第一三通管,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管口處均固定安裝管道閥,所述管道閥的底端固定安裝分離器,所述分離器的底端固定安裝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一側連通安裝出氣管,所述出氣管的一側連通安裝風機,所述出料管的另一側連通安裝輸送管,所述輸送管的末端連通安裝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二三通管的末端連通安裝分料端,所述分離器的一側固定安裝電箱。
[0007]優選地,所述供料箱的形狀為倒置的圓錐型,所述供料箱底端出料口的正投影面積與控制閥門的正投影面積相同。
[0008]優選地,所述控制閥門包括兩個固定板,兩個所述固定板之間固定連通連接管,兩個所述固定板的一側之間固定安裝第一連接板,兩個所述固定板的另一側之間固定安裝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的內部固定安裝軸承,所述軸承的內部固定安裝轉軸,所述轉軸的一端固定安裝閥門板,所述第二連接板的一側固定安張步進電機,所述步進電機的輸出端貫穿連接管與閥門板的一側固定連接。
[0009]優選地,兩個所述固定板的形狀相同均為圓環型,且兩個所述固定板的正投影面積大于連接管的正投影面積。
[0010]優選地,所述連接管的形狀為圓環型,且所述閥門板通過轉軸以及步進電機活動安裝在連接管的內部。
[0011]優選地,所述控制閥門、分離器以及風機均電性連接電箱。
[0012]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術通過供料箱、出料口、控制閥門、第一三通管、管道閥、分離器、出料管、出氣管、風機、輸送管、第二三通管、分料端以及電箱構成正壓氣力輸送系統,輸送管、第二三通管以及分料端之間全封閉式輸送,可以有效避免粉塵的泄露,進一步實現高效環保,同時可以降噪,分料端的設置與安裝可以實現多點卸料以及多點進料,通過風機作為動力可以保障輸送管內壁無殘留。
[0014]2、本技術整體結構簡單緊湊,可以在水平、垂直方向進行三維布置,空間適用型較強,供料箱的出料口上安裝控制閥門,控制閥門的閥門板通過步進電機實現對供料箱的出料口上輸出物料的多少進行控制,步進電機受電箱控制,開關轉動閥門板完成自動化,無需人工手動開光閥,有效方便閥門操作。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技術提出的正壓氣力輸送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之一;
[0016]圖2為本技術提出的正壓氣力輸送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之二;
[0017]圖3為本技術提出的正壓氣力輸送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之三;
[0018]圖4為本技術提出的正壓氣力輸送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之四;
[0019]圖5為本技術提出的正壓氣力輸送系統的控制閥門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0]圖6為本技術提出的正壓氣力輸送系統的控制閥門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1]圖中:1、供料箱;2、出料口;3、控制閥門;301、固定板;302、連接管;303、第一連接板;304、第二連接板;305、軸承;306、轉軸;307、閥門板;308、步進電機;4、第一三通管;5、管道閥;6、分離器;7、出料管;8、出氣管;9、風機;10、輸送管;11、第二三通管;12、分料端;13、電箱。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0023]參照圖1
?
6,正壓氣力輸送系統,包括供料箱1,供料箱1的底端開設有出料口2,出料口2的底端固定安裝控制閥門3,控制閥門3的底端螺紋安裝第一三通管4,第一三通管4的管口處均固定安裝管道閥5,管道閥5的底端固定安裝分離器6,分離器6的底端固定安裝出料管7,出料管7的一側連通安裝出氣管8,出氣管8的一側連通安裝風機9,出料管7的另一側連通安裝輸送管10,輸送管10的末端連通安裝第二三通管11,第二三通管11的末端連通安裝分料端12,分離器6的一側固定安裝電箱13。
[0024]本實施例中,如圖1、圖2、圖3、圖4、圖5以及圖6所示,供料箱1的形狀為倒置的圓錐型,供料箱1底端出料口2的正投影面積與控制閥門3的正投影面積相同。
[0025]本實施例中,如圖1、圖2、圖3、圖4、圖5以及圖6所示,控制閥門3包括兩個固定板301,兩個固定板301之間固定連通連接管302,兩個固定板301的一側之間固定安裝第一連接板303,兩個固定板301的另一側之間固定安裝第二連接板304,第一連接板303的內部固
定安裝軸承305,軸承305的內部固定安裝轉軸306,轉軸306的一端固定安裝閥門板307,第二連接板304的一側固定安張步進電機308,步進電機308的輸出端貫穿連接管302與閥門板307的一側固定連接。
[0026]本實施例中,如圖1、圖2、圖3、圖4、圖5以及圖6所示,兩個固定板301的形狀相同均為圓環型,且兩個固定板301的正投影面積大于連接管302的正投影面積。
[0027]本實施例中,如圖1、圖2、圖3、圖4、圖5以及圖6所示,連接管302的形狀為圓環型,且閥門板307通過轉軸306以及步進電機308活動安裝在連接管302的內部。
[0028]本實施例中,如圖1、圖2、圖3、圖4、圖5以及圖6所示,控制閥門3、分離器6以及風機9均電性連接電箱13。
[0029]本技術的工作過程如下:本技術中的電器元件均電性連接有電源以及電源開關器,通過供料箱1、出料口2、控制閥門3、第一三通管4、管道閥5、分離器6、出料管7、出氣管8、風機9、輸送管10、第二三通管11、分料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正壓氣力輸送系統,包括供料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箱(1)的底端開設有出料口(2),所述出料口(2)的底端固定安裝控制閥門(3),所述控制閥門(3)的底端螺紋安裝第一三通管(4),所述第一三通管(4)的管口處均固定安裝管道閥(5),所述管道閥(5)的底端固定安裝分離器(6),所述分離器(6)的底端固定安裝出料管(7),所述出料管(7)的一側連通安裝出氣管(8),所述出氣管(8)的一側連通安裝風機(9),所述出料管(7)的另一側連通安裝輸送管(10),所述輸送管(10)的末端連通安裝第二三通管(11),所述第二三通管(11)的末端連通安裝分料端(12),所述分離器(6)的一側固定安裝電箱(13)。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正壓氣力輸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箱(1)的形狀為倒置的圓錐型,所述供料箱(1)底端出料口(2)的正投影面積與控制閥門(3)的正投影面積相同。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正壓氣力輸送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閥門(3)包括兩個固定板(301),兩個所述固定板(301)之間固定連通連接管(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明忠,楊文益,
申請(專利權)人:納木博常州智能裝備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