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多功能醫用俯臥位床墊,涉及醫療床墊的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旨在解決傳統床墊功能單一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床體及床墊,所述床體上側安裝有床墊,所述床墊通過呼吸面罩、上身支撐墊及腿部放置墊組成;所述呼吸面罩安置于所述床體上側一端。患者頭部可以趴在呼吸面罩內,通過呼吸面罩將患者臉部卡住,不影響患者俯臥位的呼吸,無需患者頭部時長保持側方位置,患者雙肩分別卡在對應的肩部放置槽內后,將雙臂放置在對應的手臂放置板內,避免患者在俯臥位時,上身晃動幅度過大,為患者雙臂提供支撐力,定時將足趾懸空板升出,將患者足趾處于懸空狀態,促進患者腿部的血液流動,改善了傳統床墊單一的功能。改善了傳統床墊單一的功能。改善了傳統床墊單一的功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多功能醫用俯臥位床墊
[0001]本技術涉及醫療床墊的
,具體是一種多功能醫用俯臥位床墊。
技術介紹
[0002]脊柱后路手術后腦脊液漏為常見的手術并發癥,出現或預防此種并發癥通常應用俯臥頭低足高位,使手術部位處于高位,減少腦脊液滲漏,避免顱內壓過低導致腦疝形成危及生命,由于腦脊液滲漏后需要墊高床尾使病人維持俯臥位進行一到兩周,甚至更長時間的治療,病人不僅自感不舒服,難以長時間維持此種體位,而且該體位對病人頸部活動、胸腹式呼吸、消化功能及小便,甚至睡眠均有影響。
[0003]普通的醫用床墊為適應人體日常生活習慣,大多為仰臥位設計,現有的俯臥位床墊在使用時,病人頭部只能側方放置,長時間導致頸部酸困不適,影響睡眠,導致不能長時間維持體位及加重頸椎相關疾病,特別是有頸椎病的病人,在俯臥位的患者雙腿長期處于平放的狀態時,不利于腿部血液的循環流動,且在使用時,患者的手臂無法進行抓持支撐,導致使用者進行背部護理時上半身晃動幅度過大,且使用者的手臂盤放時無支撐,會造成患者疲勞等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0004]為解決上述問題,即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提出的問題,本技術提出了一種多功能醫用俯臥位床墊,其包括床體及床墊,所述床體上側安裝有床墊,所述床墊通過呼吸面罩、上身支撐墊及腿部放置墊組成;
[0005]所述呼吸面罩安置于所述床體上側一端,所述上身支撐墊安置于所述床體上側并位于所述呼吸面罩一側,所述腿部放置墊安置于所述床體上側另一端,所述腿部放置墊位于所述上身支撐墊一側,所述腿部放置墊及所述床體另一端設有通槽,所述床體一端安裝有手臂放置結構,所述通槽內安裝有足趾懸空結構;
[0006]所述手臂放置結構包括一對U形板、一對蝸輪、一對蝸桿、一對轉盤一及一對手臂放置板;
[0007]所述床體下側一端設有對稱的弧形凹槽,所述床體下側一端固定連接對稱的所述U形板,一對所述U形板分別位于對應的所述弧形凹槽下方,一對所述U形板的橫板一側分別固定連接對應的立板,一對所述蝸輪的兩側中心軸分別軸承連接并穿過對應的所述U形板豎板,一對所述蝸輪的上部分別位于對應的所述弧形凹槽內,一對所述蝸輪的一個中心軸一端分別固定連接對應的所述手臂放置板的一端,一對所述蝸輪分別與對應的所述蝸桿嚙合,一對所述蝸桿的中心軸分別軸承連接并穿過對應的所述立板,一對所述蝸桿的中心軸一端分別固定連接對應的所述轉盤一的安裝軸一端。
[0008]本技術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足趾懸空結構包括矩形板、一對環形圈、絲杠、轉盤二、一對導桿及足趾懸空板;
[0009]對應所述通槽所在的所述床體下側另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矩形板,所述矩形板兩側
分別固定連接對應的所述環形圈,所述絲杠下端固定連接所述轉盤二,所述絲杠上端螺紋連接并穿過所述矩形板,所述絲杠上端軸承連接所述足趾懸空板,所述足趾懸空板下側固定連接對稱的所述導桿,一對所述導桿下端分別穿過對應的所述環形圈。
[0010]本技術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足趾懸空板及所述腿部放置墊上側均為雙弧形表面。
[0011]本技術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上身支撐墊上側為弧形表面,所述上身支撐墊上側兩角分別設有對應的肩部放置槽。
[0012]本技術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呼吸面罩內設有凹槽,所述呼吸面罩兩側分別設有對應的面罩放置槽,所述呼吸面罩頂端設有面罩氣管放置槽。
[0013]本技術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呼吸面罩表層包被有啫喱材質層,所述上身支撐墊及所述腿部放置墊表層均包被有軟質橡膠層。
[0014]本技術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手臂放置板的擺動范圍在0
°?
90
°
之間。
[0015]本技術的有益技術效果為:患者頭部可以趴在呼吸面罩內,通過呼吸面罩將患者臉部卡住,不影響患者俯臥位的呼吸,無需患者頭部時長保持側方位置,患者雙肩分別卡在對應的肩部放置槽內后,將雙臂放置在對應的手臂放置板內,避免患者在俯臥位時,上身晃動幅度過大,為患者雙臂提供支撐力,定時將足趾懸空板升出,將患者足趾處于懸空狀態,促進患者腿部的血液流動,改善了傳統床墊單一的功能,使患者在恢復期更加舒適,更有利于患者恢復。
附圖說明
[0016]圖1示出了本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
[0017]圖2示出了本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
[0018]圖3示出了本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三。
[0019]圖4示出了本技術的部分零件結構示意圖。
[0020]附圖標記1、上身支撐墊,2、腿部放置墊,3、足趾懸空板,4、肩部放置槽,5、手臂放置板,6、轉盤一,7、面罩放置槽,8、面罩氣管放置槽,9、呼吸面罩,10、蝸輪,11、U形板,12、蝸桿,13、矩形板,14、通槽,15、導桿,16、絲杠,17、轉盤二,18、環形圈。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參照附圖1
?
圖4來描述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的是,這些實施方式僅僅用于解釋本技術的技術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
[0022]本技術提出了一種多功能醫用俯臥位床墊,在使用前,足趾懸空板3上側與腿部放置墊2上側處于平齊狀態,如圖1所示,一對手臂放置板5位于45
°
的位置,在使用本裝置時,患者趴在床墊上側,患者將頭部卡在呼吸面罩9凹槽內,不影響患者俯臥位的呼吸,若患者需要帶呼吸管時,將呼吸罩的管體放置在面罩氣管放置槽8內即可,無需患者頭部時長保持側方位置,患者將雙臂的大臂位置分別卡在對應的肩部放置槽4內,將兩個小臂分別放置在對應的手臂放置板5上,患者上肢胸腔部位放置在上身支撐墊1內,雙腿放置在腿部放置墊2及足趾懸空板3上側,轉動兩個轉盤一6,一對轉盤一6帶動對應的蝸桿12旋轉,一對蝸桿
12分別帶動對應的與之嚙合的蝸輪10轉動,一對蝸輪10帶動對應的手臂放置板5轉動,當一對手臂放置板5帶動患者對應的小臂轉動至舒適的角度后,停止轉動一對轉盤一6即可,當對患者進行背部護理時,則需將患者肩肘轉動至呈90
°
的狀態,遠端關節低于近端關節,避免患者在俯臥位時,上身晃動幅度過大,為患者雙臂提供支撐力,轉動轉盤二17,轉盤二17帶動絲杠16旋轉,絲杠16帶動足趾懸空板3沿著通槽14內向上滑動,足趾懸空板3帶動患者腳裸部背曲面向上滑動,當足趾處于懸空狀態,雙髖雙膝關節屈曲角度在20
°
左右時,停止轉動轉盤二17,促進患者腿部血液循環,定時將足趾懸空板3升出,將患者足趾處于懸空狀態,促進患者腿部的血液流動,當患者頭部想要轉動至側方位置時,將呼吸罩放置在對應一側的面罩放置槽7內即可,改善了傳統床墊單一的功能,使患者在恢復期更加舒適,更有利于患者恢復。
[0023]雖然已經參考優選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描述,但在不脫離本技術的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對其進行各種改進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換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結構沖突,各個實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功能醫用俯臥位床墊,包括床體及床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體上側安裝有床墊,所述床墊通過呼吸面罩(9)、上身支撐墊(1)及腿部放置墊(2)組成;所述呼吸面罩(9)安置于所述床體上側一端,所述上身支撐墊(1)安置于所述床體上側并位于所述呼吸面罩(9)一側,所述腿部放置墊(2)安置于所述床體上側另一端,所述腿部放置墊(2)位于所述上身支撐墊(1)一側,所述腿部放置墊(2)及所述床體另一端設有通槽(14),所述床體一端安裝有手臂放置結構,所述通槽(14)內安裝有足趾懸空結構;所述手臂放置結構包括一對U形板(11)、一對蝸輪(10)、一對蝸桿(12)、一對轉盤一(6)及一對手臂放置板(5);所述床體下側一端設有對稱的弧形凹槽,所述床體下側一端固定連接對稱的所述U形板(11),一對所述U形板(11)分別位于對應的所述弧形凹槽下方,一對所述U形板(11)的橫板一側分別固定連接對應的立板,一對所述蝸輪(10)的兩側中心軸分別軸承連接并穿過對應的所述U形板(11)豎板,一對所述蝸輪(10)的上部分別位于對應的所述弧形凹槽內,一對所述蝸輪(10)的一個中心軸一端分別固定連接對應的所述手臂放置板(5)的一端,一對所述蝸輪(10)分別與對應的所述蝸桿(12)嚙合,一對所述蝸桿(12)的中心軸分別軸承連接并穿過對應的所述立板,一對所述蝸桿(12)的中心軸一端分別固定連接對應的所述轉盤一(6)的安裝軸一端。2.根據權利要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殷慧慧,賈立紅,潘宗極,張峻愷,于祎,
申請(專利權)人: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