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5084
?
2021等(最大值COD≤200mg/L,BOD5≤150mg/L,SS≤200mg/L,TDS≤2000mg/L,氯化物≤350mg/L,砷≤0.05mg/L,凱氏氮≤30mg/L)。這些標準中對COD、TDS、氯離子、氨氮、石油、砷和懸浮物等有要求,因此需要考慮這些污染物的去除措施。
[0007]壓裂返排液的TDS高達40000~80000mg/L,出水要達到TDS≤2000mg/L,氯化物≤250mg/L,因此需要進行除鹽措施。目前除鹽的措施主要有MVR蒸發和RO膜過濾,但高濃度的COD會導致MVR蒸發濃縮液粘稠,影響傳熱性能和鹽的結晶分離,且容易污染和堵塞RO膜,所以在除鹽之前需要降低COD。
[0008]壓裂返排液的COD濃度高達20000mg/L,主要是內含的石油烴有機物所貢獻,所以隔油、氣浮的措施非常必要。經隔油后剩余的COD仍然在7000~8000mg/L,顏色為乳白色,氣味大,說明膠體懸浮物質較多,因此絮凝沉淀措施非常必要;絮凝沉淀后溶液變透明,但COD濃度仍然在2000~3000mg/L,說明溶解性COD仍然很高。目前溶解性COD處理方法主要有高級氧化法、生化法和吸附法等。但該壓裂返排液中含有高濃度的鹽和生化性差的大分子烷烴有機物,不適宜直接生化,且COD濃度高,也不適宜直接吸附,所以高級氧化法在該廢水的處理中優勢比較大。
[0009]目前常用的高級氧化法有芬頓氧化,臭氧催化氧化,電催化,濕式氧化等。然而芬頓氧化亞鐵對羥基自由基的猝滅作用,使得COD去除率僅在50%左右,效率不高,且需 ...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高油高鹽的天然氣壓裂返排液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1)隔油預處理:將高油高鹽天然氣壓裂返排液進行油水分離,得到石油和廢水;(2)一級絮凝沉淀:將步驟(1)的廢水的pH值調節至8~9,再投加PAC和PAM,進行絮凝沉淀,得到上清液和沉淀污泥;(3)氣浮:將步驟(2)的上清液中的浮油進行去除,得到高油乳液和廢水;(4)鐵碳微電解:對步驟(3)的廢水加鹽酸調節pH值至3,進行鐵碳微電解反應,并判斷鐵碳微電解反應后COD是否大于2000mg/L;COD≤2000mg/L時,則采用空氣管曝氣攪拌,自動調節廢水pH值為8~9,得到含有Fe
3+
的廢水;COD>2000mg/L時,則采用內回流泵攪拌,得到含有Fe
2+
的廢水;(5)一級高級氧化:如果步驟(4)采用內回流泵攪拌,則向含有Fe
2+
的廢水中投加過硫酸鹽,進行氧化反應,得到含有Fe
3+
的廢水;如果步驟(4)采用空氣曝氣攪拌,則步驟(5)不投加藥劑,僅作為過流單元;(6)二級絮凝沉淀:向步驟(4)或步驟(5)中含有Fe
3+
的廢水投加碳酸鈉、PAC和PAM,進行絮凝沉淀,得到上清液和沉淀污泥;(7)蒸發除鹽:根據氣井實際工程需要,判斷濃縮液是否需要回注到氣井,如需要回注,上清液則進行濃縮,得到濃縮液和冷凝液;如不需要回注,則進行濃縮結晶,得到結晶鹽和冷凝液;(8)AO生化處理:將步驟(7)的冷凝液進行AO生化處理,得到生化處理后的冷凝液和活性污泥;(9)三級絮凝沉淀:向步驟(8)中生化處理后的冷凝液中投加PAC和PAM,進行絮凝沉淀,得到上清液和沉淀污泥;(10)二級高級氧化:根據不同地區的要求,判斷步驟(9)的上清液COD濃度是否達到排放標準;COD達標時,進行排放;COD不達標時,則向上清液中投加活性炭顆粒和過硫酸鹽進行吸附和氧化反應,待COD穩定達標后進行排放。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油高鹽的天然氣壓裂返排液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還包括(11)污泥脫水:將步驟(2)、步驟(6)、步驟(8)和步驟(9)得到的污泥排入脫水系統進行脫水,得到濾液和濾餅,濾液回注到一級絮凝沉淀單元中繼續處理。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油高鹽的天然氣壓裂返排液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中,在隔油池單元,通過隔油器將油水進行分離,得到的石油進行回收,且高油高鹽天然氣壓裂返排液中石油的體積比含量最高為8%;步驟(2)中,在一級絮凝沉淀單元,向廢水中投加氫氧化鈉,調節廢水的pH值至8~9,PAC的投加量為1000~1500
㎎
/L,PAM投加量為2~5
㎎
/L,并利用廢水中產生的氫氧化鈣作為助凝劑,提高絮凝效果;步驟(3)中,在氣浮單元,采用溶氣氣浮法將上清液中的剩余浮油和懸浮物帶上水面并去除,得到高油乳液和廢水,高油乳液進行回收。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油高鹽的天然氣壓裂返排液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在鐵碳微電解單元,鐵碳微電解的反應pH值為3,反應時間為2~4h,所述鐵碳微電解反應器的填料為鐵碳,由氧化鐵、石墨粉和催化劑熔融而成,其含鐵量為75%,含碳量為10~15%,催化劑含量為10
?
15%,堆積密度為1.2~1.4
㎏
/m3,孔隙率為50~70%,填料強度≥600
㎏
f/cm;鐵碳微電解反應后COD≤2000mg/L時,鐵碳微電解反...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紅梅,肖德龍,何天智,曾文懿,劉同遠,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恒泰環境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