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公開了一種骨科脊柱用術后康復裝置,涉及脊柱術后康復技術領域。本申請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數量為若干個且呈一字陣列排布,所述固定板外側固定有彈力布,所述彈力布上端固定有兩個呈對稱排布的肩帶,所述彈力布兩側均固定有約束帶,所述約束帶與肩帶之間通過魔術貼連接,所述固定板側面開設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內壁安裝有若干個呈一字陣列排布的按摩輪,所述固定槽內設置有調節機構。本申請通過移動承載板使得按摩輪與患者背部相接觸,利用限位組件對按摩輪進行限位固定,利用調節機構對患者背部進行按摩,在按摩康復結束后,使得按摩輪進入固定槽內,利用蓋板使得固定槽封閉,對患者進行支撐保護。對患者進行支撐保護。對患者進行支撐保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骨科脊柱用術后康復裝置
[0001]本申請涉及脊柱術后康復
,尤其是涉及一種骨科脊柱用術后康復裝置。
技術介紹
[0002]脊柱是人體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位置,由脊椎骨和椎間盤構成,脊柱具有負重、減震、保護和運動等功能,在患者進行脊柱術后需要佩戴護具進行康復,減少扭腰、轉身等動作,對患者進行保護。
[0003]現有的中國公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11326695U)中所提到的脊柱術后康復裝置,包括穿戴背心,穿戴背心的下端設置有裝置本體,裝置本體上設置有三個固定板,三個固定板上開設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的左側開設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的頂端固定連接有伸縮桿,伸縮桿的外表面套接有彈簧,第二滑槽的底端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電動推桿,通過電動推桿的伸縮帶動滑桿的上下平移,滑桿帶動按摩輪在轉桿上的轉動,按摩輪的轉動對脊柱起到按摩的效果,通過按摩有利于病情的緩解,有利于周圍血液循環的恢復,設置合理,實用性強。
[0004]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在患者的術后恢復過程中,需要穿戴護具對身體進行支撐防護,在患者使用按摩輪康復結束后,按摩輪的位置較難調節,與患者身體相接觸易產生不適感,需要穿戴其他護具較為繁瑣。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申請的目的在于:為解決按摩輪的位置較難移動不便于患者使用的問題,本申請提供了一種骨科脊柱用術后康復裝置。
[0006]本申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具體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7]一種骨科脊柱用術后康復裝置,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數量為若干個且呈一字陣列排布,所述固定板外側固定有彈力布,所述彈力布上端固定有兩個呈對稱排布的肩帶,所述彈力布兩側均固定有約束帶,所述約束帶與肩帶之間通過魔術貼連接,所述固定板側面開設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板內安裝有若干個呈一字陣列排布的按摩輪,所述固定板內設置有調節機構。
[0008]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對脊柱術后患者進行康復時,將康復裝置穿戴在患者身上,粘貼魔術貼使得約束帶與肩帶相連接,利用調節機構使得按摩輪在固定槽內滑動至與患者背部相接觸,對患者進行按摩康復。
[0009]進一步地,所述調節機構包括滑動連接在固定板內壁的承載板,所述承載板側面固定有馬達,所述馬達的輸出端固定有螺紋桿,所述螺紋桿外螺紋連接有移動塊,所述移動塊遠離螺紋桿的一端滑動連接有滑動桿,所述移動塊與按摩輪之間為轉動連接,所述滑動桿與承載板之間為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板內設置有限位組件。
[0010]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需要對患者進行按摩康復時,通移動承載板至按摩輪與患者相接觸,利用限位組件對按摩輪位置進行限位,開啟馬達使得按摩輪上下移動,對患
者背部進行按摩,利于患者的脊柱恢復。
[0011]進一步地,所述限位組件包括滑動連接在承載板兩端的限位柱,所述承載板兩端均開設有移動凹槽,所述移動凹槽與限位柱之間為滑動連接,所述限位柱端部固定有限位彈簧,所述限位彈簧與承載板之間為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板內壁開設有兩個呈對稱排布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與限位柱相適配。
[0012]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移動承載板至按摩輪與患者相接觸時,限位柱進入限位槽內,限位柱與限位槽內壁相接觸,實現對按摩輪位置的限位,便于對患者進行按摩。
[0013]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內壁固定有若干個呈矩形陣列排布的導向塊,所述承載板側面開設有滑動凹槽,所述滑動凹槽與導向塊之間為滑動連接。
[0014]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移動承載板時,導向塊在滑動凹槽內移動,對承載板的移動有導向作用,便于移動承載板從而改變按摩輪的位置。
[0015]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內滑動連接有蓋板,所述固定板上端開設有滑動孔,所述滑動孔貫穿固定槽,所述滑動孔與蓋板之間為滑動連接。
[001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對患者的按摩結束后,移動承載板使得按摩輪進入固定槽內,使得蓋板滑入滑動孔內使得固定槽封閉,對患者具有固定保護作用。
[0017]進一步地,所述彈力布側面固定有氣囊,所述氣囊數量為兩個且呈對稱排布。
[0018]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患者佩戴康復裝置的過程中,氣囊與患者腰腹部相接觸,對患者腰椎自然曲度進行支撐保護。
[0019]綜上所述,本申請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有益效果;
[0020]1、本申請,在對脊柱術后患者進行康復時,通過移動承載板使得按摩輪與患者背部相接觸,利用限位組件對按摩輪進行限位固定,利用調節機構對患者背部進行按摩,利于患者恢復。
[0021]2、本申請,在對患者的按摩康復結束后,使得按摩輪進入固定槽內,利用蓋板使得固定槽封閉,對患者進行支撐保護,減少患者在按摩康復結束后,因按摩輪位置凸出需要更換其他護具的情況發生。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申請中固定板的第一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3]圖2是本申請中調節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3是本申請中圖2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
[0025]圖4是本申請中限位組件的剖視圖;
[0026]圖5是本申請中固定板的第二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7]附圖標記說明:
[0028]1、固定板;2、彈力布;3、肩帶;4、約束帶;5、調節機構;7、固定槽;8、按摩輪;51、承載板;52、馬達;53、螺紋桿;54、移動塊;55、滑動桿;56、限位組件;561、限位柱;562、移動凹槽;563、限位彈簧;564、限位槽;57、導向塊;58、滑動凹槽;61、蓋板;62、滑動孔;63、氣囊。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以下結合附圖1
?
5對本申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30]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一種骨科脊柱用術后康復裝置。
[0031]參照圖1至圖3,一種骨科脊柱用術后康復裝置,包括固定板1,固定板1數量為若干個且呈一字陣列排布,固定板1外側固定有彈力布2,彈力布2上端固定有兩個呈對稱排布的肩帶3,彈力布2兩側均固定有約束帶4,約束帶4與肩帶3之間通過魔術貼連接,固定板1側面開設有固定槽7,固定板1內壁安裝有若干個呈一字陣列排布的按摩輪8,固定板1內設置有調節機構5。在脊柱術后患者需要使用康復裝置時,將固定板1與患者背部相貼合,將約束帶4與患者腰腹部相貼合,彈力布2與約束帶4的材質為彈力無紡布,利用魔術貼對約束帶4兩端進行固定,將肩帶3繞過患者肩部與約束帶4側面相固定,利用調節機構5使得按摩輪8與患者背部相接觸,對患者背部進行按摩,利于患者脊柱恢復。
[0032]參照圖1至圖3,調節機構5包括滑動連接在固定板1內壁的承載板51,承載板51側面固定有馬達52,馬達52的型號為3GN
?
10XK,馬達52的輸出端固定有螺紋桿53,螺紋桿53外螺紋連接有移動塊54,移動塊54遠離螺紋桿53的一端滑動連接有滑動桿55,所述移動塊54與按摩輪8之間為轉動連接,所述滑動桿55與承載板51之間為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板1內設置有限位組件56。在需要對患者背部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骨科脊柱用術后康復裝置,包括固定板(1),所述固定板(1)數量為若干個且呈一字陣列排布,所述固定板(1)外側固定有彈力布(2),所述彈力布(2)上端固定有兩個呈對稱排布的肩帶(3),所述彈力布(2)兩側均固定有約束帶(4),所述約束帶(4)與肩帶(3)之間通過魔術貼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側面開設有固定槽(7),所述固定板(1)內安裝有若干個呈一字陣列排布的按摩輪(8),所述固定板(1)內設置有調節機構(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骨科脊柱用術后康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機構(5)包括滑動連接在固定板(1)內壁的承載板(51),所述承載板(51)側面固定有馬達(52),所述馬達(52)的輸出端固定有螺紋桿(53),所述螺紋桿(53)外螺紋連接有移動塊(54),所述移動塊(54)遠離螺紋桿(53)的一端滑動連接有滑動桿(55),所述移動塊(54)與按摩輪(8)之間為轉動連接,所述滑動桿(55)與承載板(51)之間為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板(1)內設置有限位組件(56)。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骨科脊柱用術后康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組件(56...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凌峰,
申請(專利權)人:凌峰,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