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廢水熱交換技術領域,一種對流式熱交換結構,包括熱水管和冷水管;所述熱水管和冷水管相互螺旋纏繞連接形成雙螺旋狀,且熱水管的外壁與冷水管的外壁固定連接;所述熱水管的兩端分別連接有熱進水接頭和熱出水接頭;所述冷水管的兩端分別連接有冷進水接頭和冷出水接頭;所述熱進水接頭與冷出水接頭位于同側;所述熱出水接頭與冷進水接頭位于同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是通過將熱水管和冷水管纏繞在一起便于更好的進行熱交換,能夠將熱水管內的熱水的溫度回收至冷水管內的冷水中,并且通過對流式的水流方式,能夠進一步有效的提升熱交換效率,從而進一步提升廢水熱回收效率。率。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對流式熱交換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廢水熱交換
,尤其涉及一種對流式熱交換結構。
技術介紹
[0002]廢水的熱回收問題一直是被廣泛關注的
技術實現思路
,例如洗浴廢水的排放溫度為32
?
37℃,印染廢水的溫度可達80
?
100℃,浴池每天排放的廢水超過100噸,印染廠的廢水更是高達上千噸乃至幾萬噸,如果能將這部分熱量回收,無疑意義重大。
[0003]現有的洗浴廢水熱回收裝置例如中國專利技術專利(公開號為CN114543564A)的一種用于流體的換熱方法、結構及廢水的熱回收系統,其中,所述換熱方法的特征在于:冷流和熱流通過換熱間壁間隔,所述換熱間壁呈軸向延伸的薄壁柱體狀結構,所述冷流和所述熱流,其一在所述換熱間壁的內側沿所述柱體的軸向上升的同時持續繞柱體的軸線旋轉,另一在所述換熱間壁的外側沿所述柱體的軸向下行的同時持續繞柱體的軸線旋轉,并通過所述換熱間壁換熱。
[0004]上述熱回收系統的冷流和熱流間隔設置,并沒有進行直接接觸纏繞連接,從而在熱交換以及熱回收過程中,冷流和熱流沒有充分接觸,容易導致熱流中的溫度沒有充分的傳遞至冷流中,進而導致一部分熱交換過程中一部分能量丟失,熱回收率上有所欠缺,最終達不到良好的換熱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是現有的廢水熱回收率低,熱交換效果差的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將熱水管和冷水管直接纏繞連接并形成對流,提升熱交換效率以及提升熱回收率的對流式熱交換結構。
[0006]為本技術之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0007]一種對流式熱交換結構,包括熱水管和冷水管;所述熱水管和冷水管相互螺旋纏繞連接形成雙螺旋狀,且熱水管的外壁與冷水管的外壁固定連接;所述熱水管的兩端分別連接有熱進水接頭和熱出水接頭;所述冷水管的兩端分別連接有冷進水接頭和冷出水接頭;所述熱進水接頭與冷出水接頭位于同側;所述熱出水接頭與冷進水接頭位于同側。通過將熱水管和冷水管纏繞在一起便于更好的進行熱交換,能夠將熱水管內的熱水的溫度回收至冷水管內的冷水中,并且通過對流式的水流方式,能夠進一步有效的提升熱交換效果,從而進一步提升廢水熱回收效率。
[0008]作為優選,所述熱水管的外壁與冷水管的外壁相互螺旋纏繞形成纏繞間隙;所述纏繞間隙通過導熱材料焊接進行填充,并通過導熱材料使熱水管和冷水管固定連接在一起。通過焊接填充的方式能夠進一步使熱水管和冷水管貼合,能夠減少熱水管和冷水管之間的間隙,使兩者連接更加牢固,同時也增加了熱水管和冷水管接觸面積,進而有效的將熱水管中的溫度傳遞至冷水管中,進一步提升熱交換效率。
[0009]作為優選,還包括第一鏈條,所述第一鏈條位于熱水管內,所述第一鏈條的兩端分
別活動連接在熱水管的兩端,并使第一鏈條在水流作用下在熱水管內進行一定程度的轉動。通過第一鏈條能夠在水流的作用下進行一定幅度的擺動或轉動,能夠在第一鏈條的擺動或轉動下,進一步有效的防止熱水管內壁積攢水垢或其他雜質,同時也能夠將積攢起來的水垢通過第一鏈條的擺動刮下,使水垢或其他雜質能夠隨著水流一并流出,實現自清洗的效果。
[0010]作為優選,所述熱水管的兩端分別連接有連接桿;所述第一鏈條由多個環環相扣的鏈環組成,位于兩端的所述鏈環分別活動套設在兩根所述連接桿上。通過兩端的連接桿能夠方便將第一鏈條的兩端進行定位,從而能夠有效的是第一鏈條兩端之間的部分保持松弛的狀態,從而在水流的作用下便于進行擺動或轉動,從而實現自清洗效果。
[0011]作為優選,每個所述鏈環呈螺旋且扁平的圓環狀。通過螺旋形能夠使輸送的水流形成螺旋輸送的狀態,能夠便于使水流轉動起來,提升水流輸送效果,有效的降低水垢的積攢,同時也方便帶動第一鏈條進行擺動,達到第一鏈條自清洗的效果,減少水垢的產生,最終能夠有效的解決水管水流小或者水管堵塞的問題,通過扁平狀能夠減少占用面積進一步提升鏈環在管內活動的空間。
[0012]作為優選,所述連接桿呈水平設置,且連接桿的長度與所述熱水管的圓管直徑相同。通過上述結構使連接桿的中心與熱水管的圓管的圓心對齊,從而能夠使第一鏈條始終位置中間位置,給第一鏈條提供最大的活動空間,方便使第一鏈條進行來回活動實現自清洗的作用,達到去除水垢和其他雜質的效果。
[0013]作為優選,還包括第二鏈條,所述第二鏈條的兩端通過與所述第一鏈條相同的連接方式活動連接在所述冷水管的兩端。通過第二鏈條能夠使冷水管實現自清洗的效果。
[0014]作為優選,所述熱水管和冷水管長度相同,所述熱水管的熱進水接頭與冷水管的冷出水接頭并列對齊設置,所述熱水管的熱出水接頭與冷水管的冷進水接頭并列對齊設置。通過上述結構方便該熱交換結構進行安裝,同時也提升美觀性和整潔性。
[0015]綜上所述,本技術的優點是通過將熱水管和冷水管直接接觸纏繞在一起便于更好的進行熱交換,能夠將熱水管內的熱水的溫度回收至冷水管內的冷水中,并且通過對流式的水流方式,能夠進一步有效的提升熱交換效率,從而進一步提升廢水熱回收效率。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技術的對流式熱交換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技術的對流式熱交換結構的內部示意圖。
[0018]圖3是本技術中鏈環的內部示意圖。
[0019]其中:1、熱水管;10、連接桿;11、熱進水接頭;12、熱出水接頭;2、冷水管;21、冷進水接頭;22、冷出水接頭;3、纏繞間隙;4、第一鏈條;41、鏈環。
具體實施方式
[0020]為使本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0021]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對流式熱交換結構,包括熱水管1和冷水管2;熱水管1和冷水管2相互螺旋纏繞連接形成雙螺旋狀,且熱水管1的外壁與冷水管2的外壁固定連接;熱水
管1的外壁與冷水管2的外壁相互螺旋纏繞形成纏繞間隙3;纏繞間隙3通過導熱材料焊接進行填充,并通過導熱材料使熱水管1和冷水管2固定連接在一起,導熱材料為銅或其他金屬材料,通過焊接填充的方式能夠進一步使熱水管1和冷水管2貼合,能夠減少熱水管1和冷水管2之間的間隙,使兩者連接更加牢固,同時也增加了熱水管1和冷水管2接觸面積,進而有效的將熱水管1中的溫度傳遞至冷水管2中,進一步提升熱交換效率。也可以不通過焊接的方式,通過粘貼或是直接填充的方式將導熱材料填補在間隙纏繞間隙3內,并將隙纏繞間隙3填滿能夠確保熱水管1和冷水管2的連接即可,主要是為了便于增加纏繞間隙3處熱水管1和冷水管2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能夠進一步有效的將熱水管1的溫度傳遞至冷水管2中,從而提升熱交換效率,同時也盡可能的減少熱量的丟失。熱水管1的兩端分別連接有熱進水接頭11和熱出水接頭12;冷水管2的兩端分別連接有冷進水接頭21和冷出水接頭22;熱進水接頭11與冷出水接頭22位于同側;熱出水接頭12與冷進水接頭21位于同側。通過將熱水管1和冷水管2直接接觸纏繞在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對流式熱交換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熱水管(1)和冷水管(2);所述熱水管(1)和冷水管(2)相互螺旋纏繞連接形成雙螺旋狀,且熱水管(1)的外壁與冷水管(2)的外壁固定連接;所述熱水管(1)的兩端分別連接有熱進水接頭(11)和熱出水接頭(12);所述冷水管(2)的兩端分別連接有冷進水接頭(21)和冷出水接頭(22);所述熱進水接頭(11)與冷出水接頭(22)位于同側;所述熱出水接頭(12)與冷進水接頭(21)位于同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流式熱交換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熱水管(1)的外壁與冷水管(2)的外壁相互螺旋纏繞形成纏繞間隙(3);所述纏繞間隙(3)通過導熱材料焊接進行填充,并通過導熱材料使熱水管(1)和冷水管(2)固定連接在一起。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對流式熱交換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鏈條(4),所述第一鏈條(4)位于熱水管(1)內,所述第一鏈條(4)的兩端分別活動連接在熱水管(1)的兩端,并使第一鏈條(4)在水流作用下在熱水管(1)內進行一定程度的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慈軍,余帥,沙巖,谷敬波,陳佳航,
申請(專利權)人:徐慈軍,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