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高效可控高壓變頻器空水冷卻裝置,包括安裝高壓變頻器的電氣室和空水冷卻器,所述高壓變頻器包括外殼和發熱元件;所述外殼內設置有第一安裝架;所述第一安裝架上設置有第二安裝架;所述發熱元件設置于第二安裝架的外側;所述第一安裝架的外側設置有熱風吸收機構;所述外殼的內側設置有冷風輸入機構;所述空水冷卻器分別通過散熱管道和冷風管道與熱風吸收機構和冷風輸入機構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不僅對高壓變頻器進行快速多方位的散熱和冷卻降溫,而且可控制不同位置熱風吸收組件的風量,對發熱元件高溫區域集中散熱;以及可控制不同位置冷風輸入組件的進風量,對發熱元件高溫區域集中冷卻降溫,達到高效散熱和冷卻降溫可控。和冷卻降溫可控。和冷卻降溫可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高效可控高壓變頻器空水冷卻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冷卻處理
,特別是涉及一種高效可控高壓變頻器空水冷卻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現有技術中高壓變頻器產生的熱風通過高壓變頻器的散熱端排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發熱元件,將發熱元件的熱風排氣;同時經空水冷卻器輸出的冷風通過冷風噴頭向電氣室噴出,而不是直接作用于高壓變頻器的發熱元件上;
[0003]因此,由于熱風吸收和冷風輸入結構的限制,無法快速、多方位的將發熱元件產生的熱風吸收以及將冷風快速、多方位的引入發熱元件上,從而影響高壓變頻器的散熱效果和冷卻降溫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0004]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效可控高壓變頻器空水冷卻裝置,不僅對高壓變頻器進行快速、多方位的散熱和冷卻降溫,而且可控制不同位置熱風吸收組件的風量,對發熱元件高溫區域進行集中散熱;以及可控制不同位置冷風輸入組件的進風量,對發熱元件高溫區域進行集中冷卻降溫,達到高效散熱和冷卻降溫可控。
[0005]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高效可控高壓變頻器空水冷卻裝置,包括安裝高壓變頻器的電氣室以及空水冷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壓變頻器包括外殼和發熱元件;所述外殼的內部中間設置有呈圓筒狀的第一安裝架;所述第一安裝架通過連接塊與外殼固定連接;
[0007]所述第一安裝架的外側設置有呈圓筒狀的第二安裝架;所述第二安裝架上設置有若干個通孔;所述發熱元件以第二安裝架的軸線為中心從上至下圓周分布于第二安裝架的外側表面;所述第一安裝架的外側表面設置有熱風吸收機構;所述外殼的內側表面設置有冷風輸入機構;
[0008]所述熱風吸收機構與空水冷卻器之間通過散熱管道連通;所述冷風輸入機構與空水冷卻器之間通過冷風管道連通;所述冷風管道上設置有循環氣泵;
[0009]所述發熱元件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位置分別設置有溫度傳感器。
[0010]優選的,所述熱風吸收機構包括多個熱風吸收組件;多個所述熱風吸收組件從上至下分布于第一安裝架的外側表面;
[0011]所述散熱管道包括散熱總管和多個散熱支管;多個所述散熱支管的其中一端分別與熱風吸收組件連接,另一端并聯后與散熱總管連接;所述散熱總管的另一端與空水冷卻器的熱風進氣端連接;
[0012]多個所述散熱支管上均設置有第一閥門;多個所述第一閥門與位于所述發熱元件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的溫度傳感器電性連接。
[0013]優選的,所述冷風輸入機構包括多個冷風輸入組件;多個冷風輸入組件從上至下
分布于外殼內側表面;
[0014]所述冷風管道包括冷風總管和多個冷風支管;多個所述冷風支管的其中一端分別與冷風輸入組件連接,另一端并聯后與冷風總管連接;所述冷風總管的另一端與空水冷卻器的冷風輸出端連接;
[0015]多個所述冷風支管上均設置有第二閥門;多個所述第二閥門與位于發熱元件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的溫度傳感器電性連接。
[0016]優選的,多個所述熱風吸收組件包括多個以第一安裝架的軸線為中心圓周分布的熱風吸氣口;多個熱風吸氣口均通過散熱支管與散熱總管連通。
[0017]優選的,多個所述冷風輸入組件包括多個以外殼的軸線為中心圓周分布的冷風噴頭;多個所述冷風噴頭均通過冷風支管與冷風總管連通。
[0018]優選的,所述空水冷卻器包括冷卻室和設置在冷卻室內的波浪狀的換熱管;所述冷卻室的冷風輸出端與冷風管道連接;所述冷卻室的熱風輸入端與散熱管道連接。
[0019]優選的,所述第一閥門為電磁閥。
[0020]優選的,所述第二閥門為電磁閥。
[0021]相比現有技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2]該技術不僅可以對高壓變頻器進行快速、多方位的散熱和冷卻降溫,而且可控制不同位置熱風吸收組件的風量,對發熱元件高溫區域進行集中散熱;以及可控制不同位置冷風輸入組件的進風量,對發熱元件高溫區域進行集中冷卻降溫,達到高效散熱和冷卻降溫可控。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本技術中熱風吸收組件和冷風輸入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5]其中:高壓變頻器1、電氣室2、空水冷卻器3、第一安裝架4、連接塊5、第二安裝架6、熱風吸收機構7、冷風輸入機構8、循環氣泵9、外殼11、發熱元件12、冷卻室31、換熱管32、熱風吸收組件71、冷風輸入組件81、散熱管道10、冷風管道20、溫度傳感器30、第一閥門40、第二閥門50、熱風吸氣口711、冷風噴頭811、散熱總管101、散熱支管102、冷風總管201、冷風支管202。
具體實施方式
[0026]為了便于理解本技術,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技術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技術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技術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技術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0027]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前”、“后”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0028]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技術的技術領
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技術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術。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0029]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一步描述:
[0030]如圖1、2所示,一種高效可控高壓變頻器空水冷卻裝置,包括安裝高壓變頻器1的電氣室2以及空水冷卻器3;所述高壓變頻器1包括外殼11和發熱元件12;所述外殼11的內部中間設置有呈圓筒狀的第一安裝架4;所述第一安裝架4通過連接塊5與外殼11固定連接;
[0031]所述第一安裝架4的外側設置有呈圓筒狀的第二安裝架6;所述第二安裝架6上設置有若干個通孔;所述發熱元件12以第二安裝架6的軸線為中心從上至下圓周分布于第二安裝架6的外側表面;所述第一安裝架4的外側表面設置有熱風吸收機構7;所述外殼11的內側表面設置有冷風輸入機構8;
[0032]所述熱風吸收機構7與空水冷卻器3之間通過散熱管道10連通;所述冷風輸入機構8與空水冷卻器3之間通過冷風管道20連通;所述冷風管道20上設置有循環氣泵9;
[0033]所述發熱元件12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位置分別設置有溫度傳感器30。
[0034]在該實施例中,通過設置覆蓋于發熱元件12內側和外側的熱風吸收機構7和冷風輸入機構8,直接快速、多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高效可控高壓變頻器空水冷卻裝置,包括安裝高壓變頻器的電氣室以及空水冷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壓變頻器包括外殼和發熱元件;所述外殼的內部中間設置有呈圓筒狀的第一安裝架;所述第一安裝架通過連接塊與外殼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安裝架的外側設置有呈圓筒狀的第二安裝架;所述第二安裝架上設置有若干個通孔;所述發熱元件以第二安裝架的軸線為中心從上至下圓周分布于第二安裝架的外側表面;所述第一安裝架的外側表面設置有熱風吸收機構;所述外殼的內側表面設置有冷風輸入機構;所述熱風吸收機構與空水冷卻器之間通過散熱管道連通;所述冷風輸入機構與空水冷卻器之間通過冷風管道連通;所述冷風管道上設置有循環氣泵;所述發熱元件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位置分別設置有溫度傳感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效可控高壓變頻器空水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風吸收機構包括多個熱風吸收組件;多個所述熱風吸收組件從上至下分布于第一安裝架的外側表面;所述散熱管道包括散熱總管和多個散熱支管;多個所述散熱支管的其中一端分別與熱風吸收組件連接,另一端并聯后與散熱總管連接;所述散熱總管的另一端與空水冷卻器的熱風進氣端連接;多個所述散熱支管上均設置有第一閥門;多個所述第一閥門與位于所述發熱元件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的溫度傳感器電性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效可控高壓變頻器空水冷卻裝置,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軍軍,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宏創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