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輸出電路,所述電路包括微控制單元、光電耦合器、執行器、第一電源和第二電源,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一輸入端與第一電源相連,所述微控制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入端相連,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一輸出端與第二電源相連,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出端與所述執行器的輸入端相連。在微控制單元向執行器發送信號時,會先由光電耦合器接收信號,并由光電耦合器向執行器發送信號,通過光電耦合器隔離了微控制單元與執行器之間的信號,提高了微控制單元運行的穩定性。提高了微控制單元運行的穩定性。提高了微控制單元運行的穩定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輸出電路
[0001]本技術涉及電路
,特別是涉及一種輸出電路。
技術介紹
[0002]現代科技發展迅速,儀器設備對工件進行處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儀器設備的微控制單元控制執行器對工件進行處理。微控制單元需要通過輸出電路向執行器發送信號,使用現有技術提供的輸出電路發出的控制信號往往會不穩定。
[0003]因此如何提高微控制單元向執行器發出信號的穩定性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急于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4]基于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以在輸出電路中增加光電耦合器的形式提高了微控制單元向執行器發出信號的穩定性。
[0005]本技術實施例公開了如下輸出電路:
[0006]所述輸出電路包括:微控制單元、光電耦合器、執行器、第一電源和第二電源,所述微控制單元用于向所述光電耦合器發送信號,所述光電耦合器用于接收所述微控制單元發送的所述信號并將所述信號發送至所述執行器,所述執行器用于接收所述信號;
[0007]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一輸入端與第一電源相連;
[0008]所述微控制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入端相連;
[0009]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一輸出端與第二電源相連;
[0010]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出端與所述執行器的輸入端相連。
[0011]可選的,所述輸出電路進一步包括:
[0012]第一開關模塊,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用于控制所述光電耦合器的開關狀態;
[0013]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的第一端與所述微控制單元的輸出端相連;
[0014]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的第二端與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入端相連;
[0015]可選的,所述輸出電路進一步包括:
[0016]第二開關模塊,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用于控制所述執行器的開關狀態;
[0017]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的第一端與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入端相連;
[0018]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電源和所述執行器的輸入端相連;
[0019]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的第三端接地。
[0020]可選的,所述第一開關模塊包括:
[0021]第一三極管;
[0022]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第一極與所述微控制單元的輸出端相連;
[0023]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第二級與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入端相連;
[0024]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第三極接地。
[0025]可選的,所述第二開關模塊包括:
[0026]第二三極管;
[0027]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第一極與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端輸出端連接;
[0028]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第二級與所述執行器和所述第二電源連接;
[0029]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第三級接地。
[0030]可選的,所述第一開關模塊進一步包括:
[0031]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
[0032]所述第一電阻的第一端和所述微控制單元的輸出端相連;
[0033]所述第一電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第一極相連;
[0034]所述第二電阻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第一極相連;
[0035]所述第二電阻的第二端接地。
[0036]可選的,所述第二開關模塊進一步包括:
[0037]第三電阻、第四電阻和第一電容;
[0038]所述第三電阻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第一極相連;
[0039]所述第三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出端相連;
[0040]所述第四電阻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第一極相連;
[0041]所述第四電阻的第二端接地;
[0042]所述第一電容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第一極相連;
[0043]所述第一電容的第二端接地。
[0044]可選的,所述輸出電路進一步包括:
[0045]第五電阻;
[0046]所述第五電阻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電源相連;
[0047]所述第五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一輸入端相連。
[0048]可選的,所述輸出電路進一步包括:
[0049]第六電阻和第七電阻;
[0050]所述第六電阻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第二極相連;
[0051]所述第六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電源相連;
[0052]所述第七電阻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第二極連接;
[0053]所述第七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執行器相連。
[0054]可選的,所述第二三極管為NMOS管。
[0055]相較于現有技術,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56]本技術提供的輸出電路中包括光電耦合器,在微控制單元向執行器發送信號時,會先由光電耦合器接收信號,并由光電耦合器向執行器發送信號,通過光電耦合器隔絕了微控制單元與執行器之間的信號,提高了穩定性。
附圖說明
[005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58]圖1為本技術公開的一種輸出電路的結構框圖;
[0059]圖2為本技術公開的一種輸出電路的電路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0]正如前文描述,目前在微控制單元和執行器之間的輸出電路往往穩定性較差,為此本技術在微控制單元和執行器之間的輸出電路中加入了光電耦合器以提高微控制單元運行的穩定性。
[0061]為了使本
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62]圖1為本技術公開的一種輸出電路的結構框圖,所述結構框圖包括:
[0063]微控制單元101:
[0064]微控制單元,英文名稱為Microcontroller Unit,英文簡稱MCU,是把中央處理器的頻率與規格做適當縮減并將需要用到的如內存、計數器和接口等功能整合到一起的芯片級計算機。
[0065]微控制單元可以控制執行器對工件進行操作處理。這里的工件可以是半導體晶圓。半導體晶圓的正面上具有相互交叉的多條切割道,多條切割道所劃分的各區域內形成器件。對半導體晶圓上的切割道進行切割操作時就需要微控制單元控制多個與切割半導體晶圓相關的執行器進行切割操作。
[0066]光電耦合器102:
[0067]光電耦合器,英文名稱為optical coupler,英文縮寫為OC,簡稱光耦。光電耦合器通過光為媒介傳輸電信號,它對輸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輸出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單元、光電耦合器、執行器、第一電源和第二電源,所述微控制單元用于向所述光電耦合器發送信號,所述光電耦合器用于接收所述微控制單元發送的所述信號并將所述信號發送至所述執行器,所述執行器用于接收所述信號;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一輸入端與第一電源相連;所述微控制單元的輸出端與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入端相連;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一輸出端與第二電源相連;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出端與所述執行器的輸入端相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進一步包括:第一開關模塊,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用于控制所述光電耦合器的開關狀態;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的第一端與所述微控制單元的輸出端相連;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的第二端與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入端相連。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進一步包括:第二開關模塊,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用于控制所述執行器的開關狀態;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的第一端與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電源和所述執行器的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的第三端接地。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關模塊包括:第一三極管;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第一極與所述微控制單元的輸出端相連;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第二級與所述光電耦合器的第二輸入端相連;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第三極接地。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開關模塊包括:第二三極管;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第一極與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孔樂樂,徐旭,朱時成,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鎂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