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包括履帶式底盤、液壓立柱以及接盤,液壓立柱安裝在履帶式底盤上,液壓立柱的自由端與接盤可轉動連接,接盤上設置有鉆頭;履帶式底盤移動至巷道頂板帶有鼓包的位置,液壓立柱驅動接盤上下移動,以使接盤上的鉆頭對鼓包進行破碎,破碎后的巖石落入接盤中。通過該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可以有效解決巷道頂板的鼓包問題,使用靈活且安全性能高。用靈活且安全性能高。用靈活且安全性能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礦用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
技術介紹
[0002]在煤礦巷道掘進完成后還未進行回采時,巷道頂、底板和兩側壁巖體受各種應力作用產生變形并向巷道內產生位移,巷道向內隆起形成鼓包。鼓包所導致的巷道斷面縮小,阻礙運輸和行人,妨礙礦井通風,使得許多礦井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做“破碎”等臨時的處理工作。目前的巷道破碎裝置一般為底鼓破碎裝置,通過液壓裝置帶動一根破碎錘對巷道底板的鼓處進行破碎。
[0003]常規的底鼓破碎裝置不能滿足巷道頂板鼓包的破碎,其操作和清除難度相對較大,增大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且浪費大量的時間。由于巷道頂板圍巖軟弱、破碎且厚度較大,破碎后巖石落下,容易對人員或者設備造成傷害,嚴重地甚至會發生冒落塌方,造成人員傷亡。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適于巷道頂板鼓包破碎作業的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
[0005]一種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包括履帶式底盤、液壓立柱以及接盤,所述液壓立柱安裝在所述履帶式底盤上,所述液壓立柱的自由端與所述接盤可轉動連接,所述接盤上設置有鉆頭;所述履帶式底盤移動至巷道頂板帶有鼓包的位置,所述液壓立柱驅動所述接盤上下移動,以使所述接盤上的鉆頭對鼓包進行破碎,破碎后的巖石落入所述接盤中。
[0006]優選的,所述鉆頭內沿其軸線方向上設有貫穿至末端的通道,所述通道的頭端設置有噴頭,所述通道的末端連接有注漿裝置。
[0007]上述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中,一方面通過履帶式底盤帶動整個裝置移動,不需要額外的搬運設備來搬運,靈活性高,能夠解決巷道內不方便運輸的問題;另一方面,采用液壓立柱來驅動鉆頭來破碎頂板的鼓包,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并且配有接盤來承接鼓包破碎后落下的巖石,安全性高,清除方便。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是圖1中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0010]圖3是圖1中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0011]圖4是圖2中接盤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5是圖4中接盤的剖面示意圖。
[0013]圖6是圖3中A處放大示意圖。
[0014]圖7是圖3中B處放大示意圖。
[0015]圖8是圖2中履帶式底盤的分解示意圖。
[0016]圖9是圖8中履帶機構的示意圖。
[0017]圖中: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100、履帶式底盤10、車體11、履帶機構12、履帶121、履帶支撐體122、驅動輪123、引導輪124、動力裝置125、支重輪126、托鏈輪127、底座13、第一柱窩131、側板14、固定卡扣15、液壓立柱20、缸底21、外缸22、中缸23、活柱24、球頭25、接盤30、環形傾斜面301、注入腔302、出料漏斗31、凸臺32、鉆頭40、通道401、臺階402、噴頭50、噴孔501、可旋轉裝置60、安裝座61、第二柱窩611、限位環62、限位孔621、軸向微調裝置70、環形側壁71、弓形槽711、凸緣72。
實施方式
[0018]請參看如圖1至圖3,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100包括履帶式底盤10、液壓立柱20以及接盤30,液壓立柱20安裝在履帶式底盤10上,液壓立柱20的自由端與接盤30可轉動連接,接盤30上設置有鉆頭40;履帶式底盤10移動至巷道頂板帶有鼓包的位置,液壓立柱20驅動接盤30上下移動,以使接盤30上的鉆頭40對鼓包進行破碎,破碎后的巖石落入接盤30中。
[0019]在上述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100中,一方面通過履帶式底盤10帶動整個裝置移動,不需要額外的搬運設備來搬運,靈活性高,能夠解決巷道內不方便運輸的問題;另一方面,采用液壓立柱20來驅動鉆頭40來破碎頂板的鼓包,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并且配有接盤30來承接鼓包破碎后落下的巖石,安全性高,清除方便。
[0020]如圖4及圖5所示,接盤30的側壁設有出料口,出料口連接有出料漏斗31;接盤30的中心向上凸起形成凸臺32,凸臺32上設置有鉆頭40,使得鉆頭40從接盤30伸出;接盤30連接有凸臺32的一端面為環形傾斜面301,環形傾斜面301包括多個扇形斜面或/和扇形平面,相鄰兩個扇形斜面或扇形平面之間呈階梯狀布置;由于環形傾斜面301由出料漏斗31相對的一端至出料漏斗31向下傾斜設置,鉆頭40對鼓包進行破碎后,破碎后的巖石從鉆頭40順著凸臺32落入到接盤30中,并在環形傾斜面301的作用下向出料漏斗31移動,便于排出。
[0021]為了避免巖石排出時造成人員或者設備的損傷,一般將出料漏斗31落下的巷道進行人員或者設備清場,或者在出料漏斗31出連接有收集裝備來收集巖石。
[0022]鉆頭40為錐狀頭,其鉆身橫截面形狀為多角星形,通過巧妙設計鉆頭40的形狀,可以快速、準確地對鼓包進行破碎;鉆頭40內沿其軸線方向上設有貫穿至末端的通道401,通道401的頭端設置有噴頭50,通道401的末端連接有注漿裝置。由于破碎后的頂板巖體松散,極易出現大面積冒頂、片幫及突水事故,嚴重 威脅煤礦井下安全生產。通過在鉆頭40增加有注漿結構,可對鼓包破碎后的頂板進行修復,注漿裝置通過鉆頭40內部的通道401從噴頭50噴出,擴散到破碎煤巖體裂隙,由于鉆頭40始終與頂板相接觸,可對注漿后的煤巖體起到加固效果。
[0023]噴頭50為火柴狀結構,包括頭部和桿部;通道401的頭端設置有臺階402,噴頭50的桿部伸入通道401內后,由臺階402與噴頭50的頭部限制極限位置。噴頭50與鉆頭40之間可通過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
[0024]噴頭50內部具有與通道401連通的空腔,噴頭50圍繞其頭部設置有若干噴孔501,噴孔501內壁與通道401內壁之間的夾角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噴孔501傾斜設置而不直
接設置在噴頭50的頂部,是為了防止巖石破碎時的灰塵堵塞噴孔501而影響噴漿。
[0025]由于鉆頭40底部與接盤30連接,而接盤30的底部與液壓立柱20連接,為了將通道401與注漿裝置連通,結合圖6所示,接盤30設置有與通道401連通的注入腔302,該注入腔302避開與接盤30與液壓立柱20的連接點,注漿裝置通過管道與注入腔302連通。注漿裝置可安裝在履帶式底盤10上,亦可隨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100的移動而移動,在此不對注漿裝置的結構進行闡述。
[0026]結合圖2及圖3所示,液壓立柱20包括缸底21、外缸22、中缸23以及活柱24;缸底21位于外缸22底端,缸底21為半球形結構,履帶式底盤10設置有第一柱窩131,缸底21設置在第一柱窩131中;外缸22的內部套設有中缸23,中缸23內套設有活柱24;外缸22通過注油和泄油驅動中缸23和活柱24沿外缸22軸向運動;外缸22和中缸23具有相連通的液壓油腔,外缸22具有與液壓油腔相連通的進油孔和泄油孔;通過進油孔往液壓油腔注油以推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履帶式底盤、液壓立柱以及接盤,所述液壓立柱安裝在所述履帶式底盤上,所述液壓立柱的自由端與所述接盤可轉動連接,所述接盤上設置有鉆頭;所述履帶式底盤移動至巷道頂板帶有鼓包的位置,所述液壓立柱驅動所述接盤上下移動,以使所述接盤上的鉆頭對鼓包進行破碎,破碎后的巖石落入所述接盤中。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盤的側壁設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連接有出料漏斗;所述接盤的中心向上凸起形成凸臺,所述凸臺上設置有所述鉆頭,使得所述鉆頭從所述接盤伸出;所述接盤連接有凸臺的一端面為環形傾斜面,所述環形傾斜面由所述出料漏斗相對的一端至所述出料漏斗向下傾斜設置。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傾斜面包括多個扇形斜面或/和扇形平面,相鄰兩個扇形斜面或扇形平面之間呈階梯狀布置。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鉆頭內沿其軸線方向上設有貫穿至末端的通道,所述通道的頭端設置有噴頭,所述通道的末端連接有注漿裝置。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噴頭為火柴狀結構,包括頭部和桿部;所述通道的頭端設置有臺階,所述噴頭的桿部伸入所述通道內后,由所述臺階與所述噴頭的頭部限制極限位置。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噴頭內部具有與所述通道連通的空腔,所述噴頭圍繞其頭部設置有若干噴孔,所述噴孔內壁與所述通道內壁之間的夾角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90度。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巷道用履帶式破頂裝置,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新華,胡相捧,張文遷,周志國,劉偉,程記勝,拓曉穎,喬靜,馬林慧,
申請(專利權)人:天地寧夏支護裝備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