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骨簧端子,包括安裝套以及設于所述安裝套內的臺階孔,所述臺階孔內安裝有骨簧,所述安裝套上還設有壓緊所述骨簧的固定套;所述骨簧包括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與所述第二端部之間設有沿圓周方向均布的若干彈性片結構,所述彈性片結構上折彎形成有第一凹部以及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與所述第二凹部連接點處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的外徑;還包括貫通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的插入孔,所述第一凹部與所述第二凹部的最低點的內徑小于所述插入孔的內徑;改善了現(xiàn)有的簧片結構與公端子之間的接觸點較少或滿足多接觸點卻結構復雜的現(xiàn)狀。現(xiàn)狀。現(xiàn)狀。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一種骨簧端子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電連接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骨簧端子。
技術介紹
[0002]電子設備中,為了實現(xiàn)彼此電性獨立的各個部件之間的電性連接,通常需要用到電連接器,電連接器能夠實現(xiàn)兩獨立的電性結構之間的電性導通。其中,線性儲能連接器是常見的電連接器中的一種,其包括固定于設備殼體上的板端插座以及和板端插座插接的線端插頭,線端插頭與板端插座導通后實現(xiàn)電性連接,比如用于電動汽車領域,則常采用儲能連接器進行充電連接。
[0003]由于采用插頭與插座插接配合的方式形成兩部分結構,對于插接后導電性要求較高,并且要保證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形成可靠的導電穩(wěn)定性。
[0004]在母端子中一般設置有簧片結構對公端子插入后實現(xiàn)包覆壓緊,并且能夠保證公端子與母端子之間的導電連接穩(wěn)定,現(xiàn)有技術中常用的簧片結構包括轉簧、扭簧、魚鱗片簧以及冠簧等,如圖1所示為轉簧的結構示意圖,其兩端部之間的彈性簧片呈一個轉動方向進行扭轉;如圖2所示為扭簧的結構示意圖,其兩端部之間的彈性簧片均呈交叉扭轉結構;如圖3所示為魚鱗片簧的結構示意圖,在兩端部之間的部位上設置有若干呈翻折結構的魚鱗結構;如圖4為冠簧的結構示意圖,在兩端部之間為向內凹的彈片結構;上述簧片結構中,轉簧、扭簧與冠簧與公端子之間的接觸點均為單點位置,而魚鱗片簧雖然與公端子之間具有多個接觸點,但是魚鱗片簧結構復雜,轉簧與扭簧在成型過程中均需配合自動化設備進行成型扭轉,冠簧可通過沖壓成型。
[0005]現(xiàn)有的簧片結構與公端子之間的接觸點較少,載流能力較差,而載流能力較強的簧片結構較為復雜。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0006]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解決了現(xiàn)有的簧片結構與公端子之間的接觸點較少或滿足多接觸點卻結構復雜的問題。
[0007]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8]一種骨簧端子,包括安裝套以及設于所述安裝套內的臺階孔,所述臺階孔內安裝有骨簧,所述安裝套上還設有壓緊所述骨簧的固定套;
[0009]所述骨簧包括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與所述第二端部之間設有沿圓周方向均布的若干彈性片結構,所述彈性片結構上折彎形成有第一凹部以及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與所述第二凹部連接點處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的外徑;
[0010]還包括貫通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的插入孔,所述第一凹部與所述第二凹部的最低點的內徑小于所述插入孔的內徑。
[0011]優(yōu)選的,所述骨簧為一體沖壓成型結構。
[0012]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凹部與所述第二凹部的截面均呈“V”形結構。
[0013]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凹部與所述第二凹部的連接點處、所述第一凹部的最低點以及所述第二凹部的最低點處均設有圓角過渡結構。
[0014]優(yōu)選的,所述安裝套上設有用于安裝所述固定套的臺階結構;
[0015]所述固定套設有用于卡緊所述臺階結構以及所述骨簧的第一端部的卡槽;
[0016]所述卡槽的寬度小于所述臺階結構的壁厚與所述第一端部的壁厚之和。
[0017]優(yōu)選的,所述固定套貼合所述臺階結構的外側壁的寬度大于所述固定套貼合所述第一端部的內側壁的寬度;
[0018]所述固定套貼合所述第一端部的內側壁的寬度與所述第一端部的寬度相同。
[0019]優(yōu)選的,所述固定套上靠近所述插入口一側的轉角處設有導向圓角結構。
[0020]優(yōu)選的,所述安裝套的材質為紫銅,所述固定套的材質為不銹鋼。
[0021]相比于現(xiàn)有技術,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骨簧結構通過在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之間設置呈圓周方向均布的若干彈性片結構,并且在每個彈性片結構上設置第一凹部、第二凹部,并讓第一凹部與第二凹部的最低點的內徑小于插入孔的內徑,由此,在公端子插入到插入孔內后,能夠在接觸第一凹部的最低點后讓第一凹部與第二凹部的連接點向內形變,并且在第二凹部的最低點接觸公端子后,能夠實現(xiàn)彈性片結構上多個點均與公端子接觸,從而提高載流能力;
[0023]且整個骨簧結構可采用沖壓成型工藝進行加工,能夠降低加工難度并提高加工效率。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轉簧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2為現(xiàn)有技術中扭簧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3為現(xiàn)有技術中魚鱗片簧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4為現(xiàn)有技術中冠簧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5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0029]圖6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骨簧的示意圖;
[0030]圖中,
[0031]安裝套1、臺階孔10、臺階結構11、骨簧2、第一端部21、第二端部22、彈性片結構23、第一凹部24、第二凹部25、圓角過渡結構26、插入孔27、固定套3、卡槽30、外側壁31、內側壁32、導向圓角結構33。
具體實施方式
[0032]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專利技術并能予以實施,但所舉實施例不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定。
[0033]如圖5
?
圖6所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中提出了一種骨簧端子,包括安裝套1以及設于所述安裝套1內的臺階孔10,所述臺階孔10內安裝有骨簧2,所述安裝套1上還設有壓緊所述骨簧2的固定套3,通過固定套3安裝到安裝套1上后能夠對骨簧2實現(xiàn)壓緊在臺階孔10內,并且在公端子插入后能夠與骨簧2可靠接觸,并實現(xiàn)公端子與安裝套1之間的導電連接。
[0034]其中,所述骨簧2包括第一端部21以及第二端部22,所述第一端部21與所述第二端
部22之間設有沿圓周方向均布的若干彈性片結構23,相鄰的彈性片結構23之間具有間隔,能夠保證彈性片結構23具有良好的彈性形變效果,在所述彈性片結構23上折彎形成有第一凹部24以及第二凹部25,所述第一凹部24與所述第二凹部25連接點處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一端部21、所述第二端部22的外徑,同時,還包括貫通所述第一端部21、所述第二端部22的插入孔27,所述第一凹部24與所述第二凹部25的最低點的內徑小于所述插入孔27的內徑;當公端子插入到插入孔27后,先與第一凹部24接觸并逐步使得第一凹部24與第二凹部25的連接點處抵靠到臺階孔10的內壁,讓第二凹部25朝向公端子形變,在公端子完全插入后,由于第一凹部24與第二凹部25的最低點接觸在公端子上,并且第一凹部24與第二凹部25的連接點抵靠在臺階孔10的內壁上,從而能夠實現(xiàn)整個彈性片結構23形變并與公端子多個點接觸,從而保證公端子與整個骨簧2之間具有可靠的接觸,提高載流強度,讓公端子與安裝套1之間形成導電連接。
[0035]其中,第一凹部24與第二凹部25的截面均呈“V”形結構,提升第一凹部24與第二凹部25的彈性形變強度,確保與公端子之間接觸可靠;同時,為了對公端子在插入過程中能夠較為順暢并提升接觸面,在所述第一凹部24與所述第二凹部25的連接點處、所述第一凹部24的最低點以及所述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骨簧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裝套(1)以及設于所述安裝套(1)內的臺階孔(10),所述臺階孔(10)內安裝有骨簧(2),所述安裝套(1)上還設有壓緊所述骨簧(2)的固定套(3);所述骨簧(2)包括第一端部(21)以及第二端部(22),所述第一端部(21)與所述第二端部(22)之間設有沿圓周方向均布的若干彈性片結構(23),所述彈性片結構(23)上折彎形成有第一凹部(24)以及第二凹部(25),所述第一凹部(24)與所述第二凹部(25)連接點處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一端部(21)、所述第二端部(22)的外徑;還包括貫通所述第一端部(21)、所述第二端部(22)的插入孔(27),所述第一凹部(24)與所述第二凹部(25)的最低點的內徑小于所述插入孔(27)的內徑。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骨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骨簧(2)為一體沖壓成型結構。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骨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24)與所述第二凹部(25)的截面均呈“V”形結構。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骨簧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24)與所述第二凹部(25)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胡閨臣,
申請(專利權)人:胡閨臣,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