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網關,包括控制單元、輸入單元、無線通信單元、控制輸出單元和指示單元,所述輸入單元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入端,所述控制單元通過所述無線通信單元進行無線通信連接,所述控制單元控制連接所述控制輸出單元和所述指示單元。該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控制單元、無線通信單元和控制輸出單元的相互配合,方便與控制端進行無線通信接收指令,同時通過控制輸出單元進行本地主動控制,能夠進行脈沖類型的輸出控制和閥門控制,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優點。用方便的優點。用方便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網關
[0001]本技術涉及通信領域,尤其是涉及了一種網關。
技術介紹
[0002]在智能網關行業中,智能網關是智能設備進行數據管理的樞紐,網關擔負著與本地多個設備間實時數據管理功能,同時還擔任著本地數據檢測、數據分析、編碼、與服務器通訊等功能,通過智能網關的使用,提升了家居、工業等場所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等。
[0003]但是目前的網關都是用于數據管理和收發等,在物聯網領域應用時無法進行輸出控制,還需配備其它設備相配合,使用不方便。
技術實現思路
[0004]為了解決
技術介紹
中所存在的問題,本技術提出了一種網關。
[0005]一種網關,包括控制單元、輸入單元、無線通信單元、控制輸出單元和指示單元,所述輸入單元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入端,所述控制單元通過所述無線通信單元進行無線通信連接,所述控制單元控制連接所述控制輸出單元和所述指示單元,所述控制輸出單元包括脈沖輸出模塊和閥門控制模塊。
[0006]基于上述,所述脈沖輸出模塊包括二極管D51、電阻R51、電阻R52、三極管Q51和接口端子P51,所述二極管D51的陽極連接電源V
?
IN,所述二極管D51的陰極通過電阻R51連接接口端子P51的一個接線端,三極管Q51的基極通過電阻R52連接控制單元,所述三極管Q51的發射極接地,所述三極管Q51的集電極連接接口端子P51的另一個接線端。
[0007]基于上述,所述閥門控制模塊包括電阻R53、電阻R54、三極管Q52、二極管D52、繼電器K51和接口端子P52,所述繼電器K51的線圈一端通過電阻R53連接電源V
?
IN,所述繼電器K51的線圈另一端連接三極管Q52的集電極,三極管Q52的發射極接地,三極管Q52的基極通過電阻R54連接控制單元,二極管D52并聯在繼電器K51的線圈兩端,繼電器K51的觸點分別連接接口端子P52的接線端。
[0008]基于上述,所述指示單元包括聲光指示模塊,所述聲光指示模塊包括發光指示電路和聲音指示電路,所述發光指示電路包括電阻R5、電阻R6、LED1和LED2,所述LED1的陽極通過電阻R5連接控制單元,LED1的陰極接地,所述LED2的陽極通過電阻R6連接控制單元,LED2的陰極接地;所述聲音指示電路包括二極管D2、電阻R7、三極管Q1和揚聲器SP1,二極管D1的陽極連接電源V
?
IN,二極管D1的陰極連接揚聲器SP1的輸入端,揚聲器SP1的輸出端連接三極管Q1的集電極,三極管Q1的發射極接地,三極管Q1的基極通過電阻R7連接控制單元。
[0009]基于上述,所述輸入單元為按鍵電路,按鍵電路包括電阻R2、電阻R3和按鍵S1,按鍵S1的一端接地,按鍵S1的另一端通過電阻R3連接電源,按鍵S1的另一端還通過電阻R2連接控制單元。
[0010]基于上述,所述無線通信單元包括藍牙模塊和WiFi模塊。
[0011]本技術相對現有技術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具體的說,本技術通過控
制單元、無線通信單元和控制輸出單元的相互配合,方便與控制端進行無線通信接收指令,同時通過控制輸出單元進行本地主動控制,能夠進行脈沖類型的輸出控制和閥門控制,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優點。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框圖。
[0013]圖2是本技術脈沖輸出模塊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14]圖3是本技術閥門控制模塊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15]圖4是本技術WiFi模塊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16]圖5是本技術藍牙模塊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17]圖6是本技術發光指示電路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18]圖7是本技術聲音指示電路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19]圖8是本技術按鍵模塊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20]圖9是本技術控制單元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21]圖10是本技術存儲模塊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22]圖11是本技術電源電路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付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4]如圖1所示,一種網關,包括控制單元、輸入單元、無線通信單元、控制輸出單元和指示單元,所述輸入單元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入端,所述控制單元通過所述無線通信單元進行無線通信連接,所述控制單元控制連接所述控制輸出單元和所述指示單元,所述控制輸出單元包括脈沖輸出模塊和閥門控制模塊。
[0025]使用時,通過輸入單元進行設置設定,控制單元通過無線通信單元與用戶控制端進行通信連接,方便接收控制指令,通過控制輸出單元與目標控制設備進行連接并根據控制指令進行輸出控制,同時通過指示單元進行指示顯示。本實施例中控制輸出單元包括脈沖輸出模塊和閥門控制模塊,分別用于輸出脈沖型控制指令和對閥門進行控制。實際中,還包括電源模塊和存儲模塊,電源模塊用于提供合適的電壓,如圖11所示,U1和U2分別電源芯片,型號為TPL740。存儲模塊連接控制單元并用于對數據進行存儲,如圖10所示,U5為存儲芯片,型號為P25Q16H。本實施例中,控制單元為處理器U4,如圖9所示,型號為nRF52832。
[0026]具體的,如圖2所示,所述脈沖輸出模塊包括二極管D51、電阻R51、電阻R52、三極管Q51和接口端子P51,所述二極管D51的陽極連接電源V
?
IN,所述二極管D51的陰極通過電阻R51連接接口端子P51的一個接線端,三極管Q51的基極通過電阻R52連接控制單元,所述三極管Q51的發射極接地,所述三極管Q51的集電極連接接口端子P51的另一個接線端。接口端子P51用于連接目標控制設備,O
?
State連接在處理器U4的27管腳,控制單元輸出高電平時三極管Q51導通,連接在接口端子P51上的目標控制設備接通電源,控制單元輸出低電平時
三極管Q51截止,目標控制設備斷電,控制單元輸出PWM信號,控制三極管Q51的通斷,從而對目標控制設備輸出脈沖信號。
[0027]如圖3所示,所述閥門控制模塊包括電阻R53、電阻R54、三極管Q52、二極管D52、繼電器K51和接口端子P52,所述繼電器K51的線圈一端通過電阻R53連接電源V
?
IN,所述繼電器K51的線圈另一端連接三極管Q52的集電極,三極管Q52的發射極接地,三極管Q52的基極通過電阻R54連接控制單元,二極管D52并聯在繼電器K51的線圈兩端,繼電器K51的觸點分別連接接口端子P52的接線端。接口端子P52用于連接目標控制設備,O
?
V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網關,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單元、輸入單元、無線通信單元、控制輸出單元和指示單元,所述輸入單元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輸入端,所述控制單元通過所述無線通信單元進行無線通信連接,所述控制單元控制連接所述控制輸出單元和所述指示單元,所述控制輸出單元包括脈沖輸出模塊和閥門控制模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關,其特征在于:所述脈沖輸出模塊包括二極管D51、電阻R51、電阻R52、三極管Q51和接口端子P51,所述二極管D51的陽極連接電源V
?
IN,所述二極管D51的陰極通過電阻R51連接接口端子P51的一個接線端,三極管Q51的基極通過電阻R52連接控制單元,所述三極管Q51的發射極接地,所述三極管Q51的集電極連接接口端子P51的另一個接線端。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網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門控制模塊包括電阻R53、電阻R54、三極管Q52、二極管D52、繼電器K51和接口端子P52,所述繼電器K51的線圈一端通過電阻R53連接電源V
?
IN,所述繼電器K51的線圈另一端連接三極管Q52的集電極,三極管Q52的發射極接地,三極管Q52的基極通過電阻...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敬波,李冰,朱鋒,張定穩,路林樺,
申請(專利權)人:鄭州鮮境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