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動滾筒的密封結構,涉及到電動滾筒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筒體,所述筒體的前端螺紋連接有筒蓋,所述筒蓋的中部開設有通孔,所述筒體的內部中間安裝有電機,所述電機輸出軸連接有轉桿,所述轉桿位于筒體內部的一側外部套設有連接管,所述連接管的中部構造有蓄油筒,所述蓄油筒的一側連通有進油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使用時,冷卻油由進油管進入到蓄油筒之后,密封機構的存在使得絕大部分冷卻油由出油管回流到蓄油腔內,少量的冷卻油由連接管進入到安裝筒內,對軸承起到潤滑的作用,其中吸油海綿能夠吸收并存儲冷卻油液,保證軸承能夠長久得到潤滑效果之外,還能起到避免冷卻油液泄漏的問題。起到避免冷卻油液泄漏的問題。起到避免冷卻油液泄漏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電動滾筒的密封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電動滾筒
,具體涉及一種電動滾筒的密封結構。
技術介紹
[0002]在機場、車站或是生產車間等地經常需要用到物料分揀機進行分揀,滾筒式物品分揀裝置由于結構相對簡單,傳送效率較高的優勢被廣泛應用,但傳統的滾筒式傳送機構的電動機,減速器在驅動滾筒之外,體積大,結構復雜,搬運不方便,故近年來出現了各種電動機內置的電動滾筒。
[0003]從事浸油式電動滾筒
工作的技術人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發現,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浸油式電動滾筒在使用過程中,為了提高電動滾筒運轉的穩定性、減少工作噪音,一般需要人工定期對電動滾筒的軸承處涂抹潤滑油,這項工作繁雜且重復,給工作人員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因此我們提出一種電動滾筒的密封結構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為解決現有技術中需要定期添加潤滑油操作復雜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電動滾筒的密封結構。
[0005]本技術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具體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電動滾筒的密封結構,包括:筒體,所述筒體的前端螺紋連接有筒蓋,所述筒蓋的中部開設有通孔,所述筒體的內部中間安裝有電機,所述電機輸出軸連接有轉桿,所述轉桿位于筒體內部的一側外部套設有連接管,所述連接管的中部構造有蓄油筒,所述蓄油筒的一側連通有進油管,且另一側連通有出油管,所述連接管的兩端均連通有安裝筒,其中一個所述安裝筒貫穿通孔伸向筒體的外部,另一個安裝筒外側設置有用于限制連接管位置的限位件,所述轉桿側壁通過軸承分別與兩個安裝筒筒壁轉動連接,所述安裝筒的內部設置有密封機構,所述密封機構包括滑動套設在轉桿外部的滑塞,所述滑塞的側壁向連接管內部連通有活動管,所述滑塞遠離活動管的一側中部與安裝筒的內壁之間連接有彈簧,且其邊側固設有吸油海綿。
[0007]進一步地,位于所述筒體外部的安裝筒外壁構造有螺紋,且螺紋連接有緊固環。
[0008]進一步地,所述活動管的內壁以及外壁均設置有滑套,所述滑套為丁基橡膠套。
[0009]進一步地,所述安裝筒和滑塞的形狀均為錐形。
[0010]進一步地,所述限位件包括對稱固設在筒體內側壁之間的卡座,位于所述筒體內部的安裝筒兩側固設有與卡座相配合的卡條。
[0011]進一步地,所述吸油海綿的形狀為環形。
[0012]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1、本技術使用時,冷卻油由進油管進入到蓄油筒之后,密封機構的存在使得絕大部分冷卻油由出油管回流到蓄油腔內,少量的冷卻油由連接管進入到安裝筒內,對軸承起到潤滑的作用,其中吸油海綿能夠吸收并存儲冷卻油液,保證軸承能夠長久得到潤滑
效果之外,還能起到避免冷卻油液泄漏的問題,相比傳統的浸油式電動滾筒,該技術方案利用冷卻油作為潤滑劑,無需工作人員額外涂抹潤滑油,為工作人員減輕了負擔,充分體現了該電動滾筒的密封結構的實用性,值得普遍應用與推廣。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技術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技術立體爆炸結構示意圖;
[0016]圖3是本技術連接管結構示意圖;
[0017]圖4是本技術連接管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8]附圖標記:1、筒體;2、筒蓋;201、通孔;3、電機;4、轉桿;5、連接管;6、蓄油筒;601、進油管;602、出油管;7、安裝筒;8、限位件;801、卡座;802、卡條;9、軸承;10、密封機構;1001、滑塞;1002、活動管;1003、彈簧;1004、滑套;1005、吸油海綿;11、緊固環。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0]如圖1
?
4所示,一種電動滾筒的密封結構,包括:筒體1,筒體1的前端螺紋連接有筒蓋2,筒蓋2的中部開設有通孔201,筒體1的內部中間安裝有電機3,電機3輸出軸連接有轉桿4,轉桿4位于筒體1內部的一側外部套設有連接管5,連接管5的中部構造有蓄油筒6,蓄油筒6的一側連通有進油管601,且另一側連通有出油管602,連接管5的兩端均連通有安裝筒7,其中一個安裝筒7貫穿通孔201伸向筒體1的外部,另一個安裝筒7外側設置有用于限制連接管5位置的限位件8,轉桿4側壁通過軸承9分別與兩個安裝筒7筒壁轉動連接,安裝筒7的內部設置有密封機構10,密封機構10包括滑動套設在轉桿4外部的滑塞1001,滑塞1001的側壁向連接管5內部連通有活動管1002,滑塞1001遠離活動管1002的一側中部與安裝筒7的內壁之間連接有彈簧1003,且其邊側固設有吸油海綿1005。
[0021]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方案只對電動滾筒前端進行改進,其他部分參照現有技術,并且本技術方案中的電動滾筒為浸油式電動滾筒,其中一個該產品的型號為TDY75,對于其工作原理不做贅述,另外進油管601和出油管602均通過導管與電動滾筒的蓄油腔(圖中未畫出,為現有技術中浸油式電動滾筒自帶)連通。
[0022]更具體的,該電動滾筒的密封結構,使用時,進油管601和出油管602均通過導管與電動滾筒的蓄油腔連通,形成一個通路,電動滾筒運轉過程中,蓄油腔內的冷卻油除了能夠對電動滾筒自身進行降溫之外,冷卻油由進油管601進入到蓄油筒6之后,密封機構10中,滑塞1001、套管以及彈簧1003三者配合,對連接管5進行封堵,使得絕大部分冷卻油由出油管602回流到蓄油腔內,少量的冷卻油由連接管5進入到安裝筒7內,對軸承9起到潤滑的作用,其中吸油海綿1005能夠吸收并存儲冷卻油液,保證軸承9能夠長久得到潤滑效果之外,還能起到避免冷卻油液泄漏的問題。
[0023]如圖2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位于筒體1外部的安裝筒7外壁構造有螺紋,且螺紋連接有緊固環11,更具體的,將緊固環11與安裝筒7進行螺紋連接,可以對連接管5及安裝筒7整體進行固定,使得連接管5與筒體1成為一個整體,提高電動滾筒運行的穩定性。
[0024]如圖4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活動管1002的內壁以及外壁均設置有滑套1004,滑套1004為丁基橡膠套,更具體的,設置滑套1004可以提高活動管1002與轉桿4以及連接管5之間的水密性,避免大量冷卻油液進入到安裝筒7的內部。
[0025]如圖4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安裝筒7和滑塞1001的形狀均為錐形,更具體的,將安裝筒7和滑塞1001設置為錐形,配合彈簧1003,可以使得安裝筒7和滑塞1001兩者貼合更加緊密,提高水密性。
[0026]如圖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限位件8包括對稱固設在筒體1內側壁之間的卡座801,位于筒體1內部的安裝筒7兩側固設有與卡座801相配合的卡條802,更具體的,安裝安裝筒7時,將卡條802嵌入到卡座801內,可以對連接管5進行迅速定位。
[0027]如圖4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動滾筒的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筒體(1),所述筒體(1)的前端螺紋連接有筒蓋(2),所述筒蓋(2)的中部開設有通孔(201),所述筒體(1)的內部中間安裝有電機(3),所述電機(3)輸出軸連接有轉桿(4),所述轉桿(4)位于筒體(1)內部的一側外部套設有連接管(5),所述連接管(5)的中部構造有蓄油筒(6),所述蓄油筒(6)的一側連通有進油管(601),且另一側連通有出油管(602),所述連接管(5)的兩端均連通有安裝筒(7),其中一個所述安裝筒(7)貫穿通孔(201)伸向筒體(1)的外部,另一個安裝筒(7)外側設置有用于限制連接管(5)位置的限位件(8),所述轉桿(4)側壁通過軸承(9)分別與兩個安裝筒(7)筒壁轉動連接,所述安裝筒(7)的內部設置有密封機構(10),所述密封機構(10)包括滑動套設在轉桿(4)外部的滑塞(1001),所述滑塞(1001)的側壁向連接管(5)內部連通有活動管(1002),所述滑塞(100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海棟,范晉,
申請(專利權)人:榮智工企智能技術昆山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