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液體流量測量裝置,包含蓄液容器、輸送管道、測時裝置;所述輸送管道連接蓄液容器,待測液體由輸送管道流入蓄液容器,并形成液面;所述測時裝置包含位于蓄液容器的內壁上的上測時節(jié)點、下測時節(jié)點,所述上測時節(jié)點、下測時節(jié)點之間具有預設豎向間距,用于限定預設測量體積;所述下測時節(jié)點用于在液面上升至下測時節(jié)點時向測時裝置發(fā)送信號,并使其開始測時;所述上測時節(jié)點用于在液面上升至上測時節(jié)點時向測時裝置發(fā)送信號,并使其停止測時。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消除了管道殘液和閥門延時對測量精度的影響,簡化流量測量的操作。化流量測量的操作。化流量測量的操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液體流量測量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一種液體流量測量裝置,涉及流體流量測量領域。
技術介紹
[0002]流量計作為一種測量流體瞬時流量的儀表,在測量流量相對穩(wěn)定的流體時大多具備良好的性能。然而在脈沖流體等流量不穩(wěn)定的流體中,由于瞬時流量時刻發(fā)生變化,流量計讀數波動較大無法讀取,更難以估算平均流量。
[0003]目前,對于流量不穩(wěn)定的流體進行流量測量時,常采用稱重法或容積法,即直接根據流量的定義計算某段時間內流經某一段管道的流體的體積。如圖2所示的流量測量裝置,通過對管道閥門的控制,使某段時間內流經管道的液體從管道流出,并落入容器盆中,再進行稱重或體積測量。但是此裝置存在明顯不足:在測量液體的流量時,由于液體在管道中留有殘余、管道閥門的開啟和關閉存在延時,致使測得的液體流量存在較大的誤差,不能滿足對流量具有高精度要求的場合。同時,每次測量流量時都需要將液體流出才能進行稱重法或容積法測量,導致測量過程不方便,需要對流出液體增設額外的回收作業(yè)。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測量精度高、測量過程快捷的液體流量測量裝置。
[0005]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0006]一種液體流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蓄液容器、輸送管道、測時裝置;所述輸送管道連接蓄液容器,待測液體由輸送管道流入蓄液容器,并形成液面;所述測時裝置包含位于蓄液容器的內壁上的上測時節(jié)點、下測時節(jié)點,所述上測時節(jié)點、下測時節(jié)點之間具有預設豎向間距,用于限定預設測量體積;所述下測時節(jié)點用于在液面上升至下測時節(jié)點時向測時裝置發(fā)送信號,并使其開始測時;所述上測時節(jié)點用于在液面上升至上測時節(jié)點時向測時裝置發(fā)送信號,并使其停止測時。
[0007]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輸送管道包含輸入管道、輸出管道;所述輸出管道上設有閥門,所述閥門在所述液體流量測量裝置進行測量時關閉,并且在所述測時裝置停止測時后開啟。
[0008]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閥門為電閥門,所述閥門也可以接收上測時節(jié)點的信號并開啟;所述閥門的關閉人為控制。
[0009]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輸入管道連接至蓄液容器的下端。
[0010]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輸送管道還包含過渡管道;所述過渡管道的一端連接至蓄液容器的下端,另一端分別和輸入管道、輸出管道相通。
[0011]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輸出管道位于輸入管道的下方,液體可在所述閥門開啟時由輸入管道流向輸出管道。
[0012]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測時節(jié)點、下測時節(jié)點為音叉液位開關,用
于控制測時裝置開始/停止測時。
[0013]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測時節(jié)點和蓄液容器的底端之間具有前緩沖間距。
[0014]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上測時節(jié)點和蓄液容器的頂端之間具有后緩沖間距。
[0015]本技術的有益效果:
[0016]1. 通過上測時節(jié)點、下測時節(jié)點使測時裝置精確測量液體流動時間并計算流量,消除了管道殘液和閥門延時對測量精度的影響;
[0017]2. 通過過渡管道連接于待測液體所處的管道,使該裝置在未運行時不影響液體在原管道中的流動;
[0018]3. 通過將閥門和上測時節(jié)點關聯(lián),實現該裝置在測量完成后自動排出液體,簡化流量測量的操作。
附圖說明
[0019]下面將通過附圖詳細描述本技術中優(yōu)選實施案例,以助于理解本技術的目的和優(yōu)點,其中:
[0020]圖1為液體流量測量裝置運行時的示意圖;
[0021]圖2為現有技術中流量測量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案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3]在本說明書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頂部、底部等方位用語是相對于各附圖中所示的構造進行定義的,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它們是相對的概念,因此有可能會根據其所處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狀態(tài)而進行相應地變化。所以,也不應當將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語解釋為限制性用語。
[0024]參考圖1,一種液體流量測量裝置,包含蓄液容器1、輸送管道2、測時裝置(圖上未示意)。輸送管道2連接至蓄液容器1,待測液體由輸送管道2流入蓄液容器1,待測量完成后再由輸送管道2流出。液體流入蓄液容器1后在蓄液容器1內形成液面1a。蓄液容器1上端設有排壓口12,用于平衡氣壓,使液體可以順利流入蓄液容器1。
[0025]測時裝置包含上測時節(jié)點31、下測時節(jié)點32,上測時節(jié)點31和下測時節(jié)點32均設置在蓄液容器1的內壁11上,并且二者豎向間隔設置。上測時節(jié)點31和下測時節(jié)點32之間的豎向間隔距離、蓄液容器1的截面積共同限定了該液體流量測量裝置進行流量測量時需要流入蓄液容器1中的最少液體量,定義為預設測量體積。
[0026]該液體流量測量裝置運行時,液體逐漸流入蓄液容器1,下測時節(jié)點32可在液面1a上升至下測時節(jié)點32時,向測時裝置發(fā)送信號,并控制測時裝置開始測時。上測時節(jié)點31可在液面1a上升至上測時節(jié)點31時,向測時裝置發(fā)送信號,并控制測時裝置停止測時。至此,從管道流入蓄液容器1的液體量達到預設測量體積,測時裝置完成對這一過程所需時間的測量,故可以根據流量的相關定義計算得到待測液體的流量。
[002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中用于測量流量的對象是流入蓄液容器1的液體的體積,管道中的殘余液體不計入用于測量的液體,以此減小了待測液體體積上的誤差,提高流量測量的精度。同時,測時裝置以上測時節(jié)點31、下測時節(jié)點32的信號為時間節(jié)點完成測時,即使后續(xù)對閥門的控制存在延遲,也不會計入測量的時間,以此減小時間測量上的誤差,進一步提高流量測量的精度。更有,用于流量測量的液體在測量結束后可以通過輸送管道2流回回收,使流量測量的全過程效率更高。
[0028]進一步地,輸送管道2包含輸入管道21、輸出管道22,液體由輸入管道21開始進入該液體流量測量裝置,從輸出管道22流出,并流向其原本的去向。該液體流量測量裝置可以安裝在管道上,與管道連接為一體,并隨時測量管道中的液體流量,同時較小地影響管道中液體的流動。輸出管道22上設有閥門4,當對管道進行流量測量時,手動關閉閥門4,使蓄液容器1中的液體無法流出,直至液面1a上升抵達上測時節(jié)點31,并使測時裝置完成測時后,開啟閥門4,使蓄液容器1中的液體從輸出管道22流出。閥門4處于開啟狀態(tài)下,液體從輸入管道21流經蓄液容器1后直接從輸出管道22流出。進一步地,輸送管道2還包含過渡管道23,過渡管道23的一端連接蓄液容器1的下端,另一端分別和輸入管道21、輸出管道22相通,并且輸出管道22設置在輸入管道21下方,使得液體可以直接從輸入管道21流向輸出管道22,而不流經蓄液容器1。過渡管道23使該液體流量測量裝置處于未運作狀態(tài)下時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液體流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蓄液容器(1)、輸送管道(2)、測時裝置;所述輸送管道(2)連接蓄液容器(1),待測液體由輸送管道(2)流入蓄液容器(1),并形成液面(1a);所述測時裝置包含位于蓄液容器(1)的內壁(11)上的上測時節(jié)點(31)、下測時節(jié)點(32),所述上測時節(jié)點(31)、下測時節(jié)點(32)之間具有預設豎向間距,用于限定預設測量體積;所述下測時節(jié)點(32)用于在液面(1a)上升至下測時節(jié)點(32)時向測時裝置發(fā)送信號,并使其開始測時;所述上測時節(jié)點(31)用于在液面(1a)上升至上測時節(jié)點(31)時向測時裝置發(fā)送信號,并使其停止測時。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體流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管道(2)包含輸入管道(21)、輸出管道(22);所述輸出管道(22)上設有閥門(4),所述閥門(4)在所述液體流量測量裝置進行測量時關閉,并且在所述測時裝置停止測時后開啟。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體流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門(4)為電閥門,所述閥門(4)也可以接收上測時節(jié)點(31)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趙明濤,史煒斌,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慧昇流體設備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