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全自動旋切機,涉及拉伸產品旋切技術領域,針對現有的自動旋切機電驅結構功耗較大的問題,現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底端設置有底座,且所述立柱的頂端向底座上方懸伸有懸臂,所述立柱沿豎直方向開設有滑槽;所述立柱位于滑槽頂部設置有動梁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上梁和下梁,所述下梁滑動連接于上梁的低部,且所述上梁貫穿設置有伺服電動缸,所述伺服電動缸的伸縮桿末端與下梁末端連接,所述下梁末端鉸接有擺架,且所述擺架底端轉動連接有滾壓刀;所述底座的頂端設置有套筒,且所述套筒頂端設置有轉臺。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新穎,該裝置解決了現有的自動旋切機電驅結構功耗較大的問題。旋切機電驅結構功耗較大的問題。旋切機電驅結構功耗較大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全自動旋切機
[0001]本技術涉及拉伸產品旋切
,尤其涉及一種全自動旋切機。
技術介紹
[0002]拉伸模具擠壓生產出的產品,一般由于材料向邊緣不規則延展,導致產品外緣殘留余料或毛邊,需要使用旋切機將產品邊緣的余料切除,目前市面上能夠對異形輪廓進行旋切的旋切機,采用底部托板拖動模具和拉伸件相對切刀移動實現切除余料,過程中需要X、Y兩個水平且互相垂直的驅動軸快速精密的配合,沉重托板和模具需要不斷的改變移動方向,X、Y兩軸的電機需要較高的功率提供較大的加速度,才能夠滿足上述工作條件,因此該類設備電驅部分功耗較大,為了使得旋切機的功耗更低,我們提出了一種全自動旋切機。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提出的一種全自動旋切機,解決了現有的自動旋切機電驅結構功耗較大的問題。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全自動旋切機,包括立柱,所述立柱的底端設置有底座,且所述立柱的頂端向底座上方懸伸有懸臂,所述立柱沿豎直方向開設有滑槽;
[0006]所述立柱位于滑槽頂部設置有動梁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上梁和下梁,所述下梁滑動連接于上梁的低部,且所述上梁貫穿設置有伺服電動缸,所述伺服電動缸的伸縮桿末端與下梁末端連接,所述下梁末端鉸接有擺架,且所述擺架底端轉動連接有滾壓刀;
[0007]所述底座的頂端設置有套筒,且所述套筒頂端設置有轉臺,所述轉臺的轉盤頂端設置有外模具,所述懸臂設置有氣缸,且所述氣缸的活塞桿底端轉動連接有內模具,所述外模具和內模具之間套接有拉伸件,所述滾壓刀沿外模具頂端面的拉伸件邊緣滾壓。
[0008]優選的,所述上梁和下梁之間通過燕尾槽結構滑動連接。
[0009]優選的,所述上梁和下梁均橫向開設有鏤空,且所述上梁和下梁均沿其長度方向貫穿開設有安裝槽,所述伺服電動缸的筒身與安裝槽套接。
[0010]優選的,所述轉臺的殼體與滑槽滑動連接,且所述轉臺的殼體一側設置有電機,所述電機通過齒輪減速驅動轉盤旋轉。
[0011]優選的,所述擺架水平擺動范圍0
?
360度,且所述滾壓刀呈豎直設置。
[0012]優選的,所述底座位于套筒內豎直設置有液壓缸,且所述液壓缸的活塞桿頂端與轉臺連接。
[0013]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
[0014]1、電機通過較大的減速比驅動轉盤旋轉,且為勻速旋轉,所需的電機功率較小;
[0015]2、該上梁和下梁通過三角形鏤空槽在保留結構強度的同時大幅度減少動梁機構的自重,且滾壓刀擠壓旋切時受力方向并不與伺服電動缸軸向共軸,因此伺服電動缸功率滿足驅動下梁移動即可,相對傳統水平交叉軸直接拖動托板、模具相對切刀移動的結構,該
裝置明顯電功率較小,能耗較低。
[0016]綜上所述,該裝置解決了現有的自動旋切機電驅結構功耗較大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技術的結構剖視圖。
[0019]圖3為本技術的圖2局部分解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為本技術的動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中標號:1、立柱;101、底座;102、懸臂;103、滑槽;2、轉臺;201、轉盤;202、電機;203、套筒;204、液壓缸;205、氣缸;206、內模具;3、上梁;301、下梁;302、鏤空;303、安裝槽;304、伺服電動缸;4、外模具;5、拉伸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0023]參照圖1
?
圖4,一種全自動旋切機,包括立柱1,立柱1的底端設置有底座101,且立柱1的頂端向底座101上方懸伸有懸臂102,立柱1沿豎直方向開設有滑槽103,立柱1位于滑槽103頂部設置有動梁機構動梁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上梁3和下梁301,下梁301滑動連接于上梁3的低部,且上梁3貫穿設置有伺服電動缸304,伺服電動缸304的伸縮桿末端與下梁301末端連接,下梁301末端鉸接有擺架305,且擺架305底端轉動連接有滾壓刀306,底座101的頂端設置有套筒203,且套筒203頂端設置有轉臺2,轉臺2的轉盤201頂端設置有外模具4,懸臂102設置有氣缸205,且氣缸205的活塞桿底端轉動連接有內模具206,外模具4和內模具206之間套接有拉伸件5,滾壓刀306沿外模具4頂端面的拉伸件5邊緣滾壓,轉臺2的殼體與滑槽103滑動連接,避免轉臺2發生偏轉,且轉臺2的殼體一側設置有電機202,電機202通過齒輪減速驅動轉盤201旋轉,底座101位于套筒203內豎直設置有液壓缸204,且液壓缸204的活塞桿頂端與轉臺2連接,套筒203起到穩定和導向的作用。
[0024]參考圖4,上梁3和下梁301之間通過燕尾槽結構滑動連接,燕尾槽滑動結構為機械領域中常用硬滑軌結構,但不限于燕尾槽,T型或其他滿足高剛性的滑軌結構均可采用,上梁3和下梁301均橫向開設有鏤空302,且上梁3和下梁301均沿其長度方向貫穿開設有安裝槽303,伺服電動缸304的筒身與安裝槽303套接,擺架305水平擺動范圍0
?
360度,且滾壓刀306呈豎直設置,通過滾壓刀306相對擺架305轉軸的偏心設置,使得滾壓刀306滾壓時自行保持滾壓方向穩定。
[0025]該裝置解決現有自動旋切機電驅結構功耗較大的工作原理:將外模具4安裝在轉臺2上,將拉伸件5放入外模具4頂部的槽內,伺服電動缸304驅動下梁301向前伸出,使得滾壓刀306懸伸至拉伸件5邊緣處,液壓缸204將轉臺2向上托舉直到外模具4頂端面接觸滾壓刀306,氣缸205將內模具206推入拉伸件5內避免旋切過程中拉伸件5變形,電機202驅動轉盤201、外模具4和拉伸件5等勻速旋轉,伺服電動缸304驅動下梁301進行伸縮運動,配合拉伸件5的旋轉使得滾壓刀306滾壓過拉伸件5的邊緣余料部分,將余料切除;
[0026]當拉伸件5為規則的圓形時,則當滾壓刀306切入到正確位置后,伺服電動缸304則不在需要動作;
[0027]綜上所述,電機202通過較大的減速比驅動轉盤201旋轉,且為勻速旋轉,所需的電機202功率較小,該上梁3和下梁301通過三角形鏤空302在保留結構強度的同時大幅度減少動梁機構的自重,而滾壓刀306擠壓旋切時受力方向并不與伺服電動缸304軸向共軸,因此伺服電動缸304功率滿足驅動下梁301移動即可,相對傳統水平交叉軸直接拖動托板、模具相對切刀移動的結構,該裝置明顯電功率較小,能耗較低。
[0028]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及其技術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全自動旋切機,包括立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的底端設置有底座(101),且所述立柱(1)的頂端向底座(101)上方懸伸有懸臂(102),所述立柱(1)沿豎直方向開設有滑槽(103);所述立柱(1)位于滑槽(103)頂部設置有動梁機構:包括水平設置的上梁(3)和下梁(301),所述下梁(301)滑動連接于上梁(3)的低部,且所述上梁(3)貫穿設置有伺服電動缸(304),所述伺服電動缸(304)的伸縮桿末端與下梁(301)末端連接,所述下梁(301)末端鉸接有擺架(305),且所述擺架(305)底端轉動連接有滾壓刀(306);所述底座(101)的頂端設置有套筒(203),且所述套筒(203)頂端設置有轉臺(2),所述轉臺(2)的轉盤(201)頂端設置有外模具(4),所述懸臂(102)設置有氣缸(205),且所述氣缸(205)的活塞桿底端轉動連接有內模具(206),所述外模具(4)和內模具(206)之間套接有拉伸件(5),所述滾壓刀(306)沿外模具(4)頂端面的拉伸件(5)邊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涂咸輝,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市亞峰五金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