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站房環境溫濕度遠程測控系統,涉及N個高壓變電站的站點以及內網穿透平臺和終端,包括M個交互處理單元;每相鄰a個站點為一組,連接至一個交互處理單元,M=N/a,交互處理單元經由所述內網穿透平臺連接至終端。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交互處理單元結合該區域地理氣候等綜合因素考慮進行分析衡量,將不同采集小組的站點環境溫濕度變化的數據報告集中發送至終端,供技術人員查閱并有針對性地前往實地勘察,提高巡查效率;采用物聯網技術與電力技術相融合的方式,確保電力設備安全穩定運行。穩定運行。穩定運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站房環境溫濕度遠程測控系統
[0001]本技術涉及變電站高壓室內環境恒溫恒濕調控
,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站房環境溫濕度遠程測控系統。
技術介紹
[0002]無人值守變電站內的電力設備一般運行的年限都較為長久,一旦站房內的溫濕度管控設備出現了故障,則將直接沖擊繼電保護設備,進而影響電網系統運行,并且不同幅度的環境溫濕度變化會加劇電氣設備內部電子產品損耗、縮短電氣設備使用壽命,進而影響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0003]在現有技術中,大部分無人值守變電站僅針對站房電力設備進行監控,而對影響電力設備穩定運行的環境溫濕度管控設備則是通過季節性運維人員現場調控空調運行模式的粗略方式來實現。由于此種方式無法實時跟蹤站房內空調的運行狀態,也無法精確掌握站房內環境溫濕度,所以對于站房內發生的溫濕度變化異常、空調運行故障情況不能第一時間獲悉并解決,則會造成上述的電氣設備損耗、故障、運行問題,還會造成變電站巡查效率低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監測調節及時可靠、有助于提高巡查效率的站房環境溫濕度遠程測控系統。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站房環境溫濕度遠程測控系統,涉及N個高壓變電站的站點以及內網穿透平臺和終端,包括M個交互處理單元;
[0006]每相鄰a個站點為一組,連接至一個交互處理單元,M=N/a,交互處理單元經由所述內網穿透平臺連接至終端;
[0007]所述站點內設置有n個溫濕度采集單元、MCU主控單元、紅外遙控模塊和中央空調,各所述溫濕度采集單元分別連接至MCU主控單元,所述MCU主控單元經由紅外遙控模塊連接至中央空調。
[0008]進一步地,所述交互處理單元至少包括無線傳輸模塊和數據集中分析模塊,所述無線傳輸模塊與所述數據集中分析模塊電連接,任一所述交互處理單元對應連接一組的a個所述MCU主控單元,a個所述MCU主控單元均連接至一個所述無線傳輸模塊。
[0009]進一步地,所述溫濕度采集單元至少包括傳感器、AD轉換器和顯示器,所述傳感器經由所述AD轉換器連接至所述顯示器。
[0010]進一步地,所述溫濕度采集單元還包括通信模塊,所述通信模塊與所述傳感器電連接。
[0011]進一步地,所述MCU主控單元至少包括數據收發模塊和數據比對處理模塊,所述數據收發模塊與所述數據比對處理模塊電連接。
[0012]進一步地,所述通信模塊連接至數據收發模塊,所述數據收發模塊連接至所述紅
外遙控模塊,所述紅外遙控模塊連接至中央空調。
[0013]本技術的有益效果體現在:
[0014]本技術中,將無人值守的N個高壓變電站的站點按照地理區域進行劃分,每相鄰的a個歸為一采集小組,每一采集小組設置一個交互處理單元,并將所有的交互處理單元均連接至終端,一方面,交互處理單元收集處理該區域內采集小組反復出現的不穩定溫度值、濕度值,以及異常超標的溫度值、濕度值,另一方面,交互處理單元結合該區域地理氣候等綜合因素考慮進行分析衡量,將不同采集小組的站點環境溫濕度變化的數據報告集中發送至終端,供技術人員查閱并有針對性地前往實地勘察,提高巡查效率。
[0015]本技術中,采用物聯網技術與電力技術相融合的方式,每個站點內的n個溫濕度采集單元多點同步監測站內環境溫濕度,并實時動態反饋至MCU主控單元,MCU主控單元根據設定溫濕度閾值快速判斷,并觸發紅外遙控模塊改變中央空調的制冷/制熱、加濕/除濕、通風等工作狀態,及時調節站內環境溫濕度,直至恢復至初始設定的恒溫恒濕狀態,確保電力設備安全穩定運行。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總體流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技術一實施例的站點內部流程示意圖。
[0018]圖3是本技術一實施例的局部流程示意圖。
[0019]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為:1、站點;2、溫濕度采集單元;201、通信模塊;202、傳感器;203、AD轉換器;204、顯示器;3、MCU主控單元;301、數據收發模塊;302、數據比對處理模塊;4、紅外遙控模塊;5、中央空調;6、交互處理單元;601、無線傳輸模塊;602、數據集中分析模塊;7、內網穿透平臺;8、終端。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另外,本技術中涉及的各部件器件均為現有技術中可通過購買途徑獲得的標準件或改裝件。另外N、n、M均為非零自然數,N>M>a≥2。
[0021]參見圖1
?
圖3。
[0022]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站房環境溫濕度遠程測控系統,涉及N個高壓變電站的站點1以及內網穿透平臺7和終端8,包括M個交互處理單元6;
[0023]每相鄰a個站點1為一組,連接至一個交互處理單元6,M=N/a,交互處理單元6經由所述內網穿透平臺7連接至終端8;
[0024]所述站點1內設置有n個溫濕度采集單元2、MCU主控單元3、紅外遙控模塊4和中央空調5,各所述溫濕度采集單元2分別連接至MCU主控單元3,所述MCU主控單元3經由紅外遙控模塊4連接至中央空調5。
[0025]本技術中,將無人值守的N個高壓變電站的站點按照地理區域進行劃分,每相
鄰的a個歸為一采集小組,每一采集小組設置一個交互處理單元,交互處理單元結合該區域地理氣候等綜合因素考慮進行分析衡量,將不同采集小組的站點環境溫濕度變化的數據報告集中發送至終端,供技術人員查閱并有針對性地前往實地勘察,提高巡查效率;采用物聯網技術與電力技術相融合的方式,確保電力設備安全穩定運行。
[0026]在一實施例中,所述交互處理單元6至少包括無線傳輸模塊601和數據集中分析模塊602,所述無線傳輸模塊601與所述數據集中分析模塊602電連接,任一所述交互處理單元6對應連接一組的a個所述MCU主控單元3,a個所述MCU主控單元3均連接至一個所述無線傳輸模塊601。這樣設計,各所述MCU主控單元3將其所處的所述站點1內環境溫濕度變化數據發送至所述無線傳輸模塊601,所述無線傳輸模塊601接收并反饋至所述數據集中分析模塊602,所述數據集中分析模塊602對本所述交互處理單元6對應區域的采集小組內接收的所有溫濕度變化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多次反復出現的不穩定溫度值、濕度值,以及相對于設定的溫濕度閾值而言異常超標的溫度值、濕度值,此類數據再經由無線傳輸模塊601通過網絡端口利用所述內網穿透平臺7發送至內網服務器,所述終端8與內網服務器進行交互,最終技術人員可通過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站房環境溫濕度遠程測控系統,涉及N個高壓變電站的站點(1)以及內網穿透平臺(7)和終端(8),其特征在于:包括M個交互處理單元(6);每相鄰a個站點(1)為一組,連接至一個交互處理單元(6),M=N/a,交互處理單元(6)經由所述內網穿透平臺(7)連接至終端(8);所述站點(1)內設置有n個溫濕度采集單元(2)、MCU主控單元(3)、紅外遙控模塊(4)和中央空調(5),各所述溫濕度采集單元(2)分別連接至MCU主控單元(3),所述MCU主控單元(3)經由紅外遙控模塊(4)連接至中央空調(5)。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站房環境溫濕度遠程測控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處理單元(6)至少包括無線傳輸模塊(601)和數據集中分析模塊(602),所述無線傳輸模塊(601)與所述數據集中分析模塊(602)電連接,任一所述交互處理單元(6)對應連接一組的a個所述MCU主控單元(3),a個所述MCU主控單元(3)均連接至一個所述無線傳輸模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燦,葛成玉,夏令祥,張群,詹鵬,
申請(專利權)人: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宿松縣供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