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包括:鋼軌通過扣件安裝于軌道板指定位置;減振層安裝于軌道板之下,為軌道結構提供一定減振效果;軌道板和減振層之間設有電磁鐵,以實現所述軌道板的懸浮,通過調節電磁鐵的抬升斥力,可實現軌道高程的調節;底座板位于減振層下方;限位結構穿過底座板的預留樁孔,用于限制和調整軌道板縱、橫、垂三向的空間位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滿足軌道結構在施工階段鋪設的精度要求,也可滿足在運營階段不同程度基礎變形的調整要求。由于設置有磁浮系統,有效的改善了層間的力學狀態,可避免層間病害問題;對層間平整度的要求明顯降低;且具有良好的減振效果。果。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
[0001]本技術涉及軌道結構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磁浮式的軌道結構。
技術介紹
[0002]目前中國高速鐵路采用的主要軌道形式為無砟軌道,無砟軌道因其剛度均勻、結構堅固、狀態穩定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各骨干線路中,并且仍舊是今后高速鐵路重點發展和建設的軌道結構形式。但傳統的無砟軌道在鋪設、服役、養護和維修等方面始終面臨著一些問題,例如:在軌道鋪設過程中,工廠預制的軌道結構部件的質量與現場施工的鋪裝工藝難以達到軌道結構平順度的要求標準;在列車運營過程中產生的振動和噪音既給乘客帶來了不佳的乘車體驗,又影響了周圍居民的正常生活;軌道結構在列車長期疲勞荷載和環境因素作用下容易出現影響其耐久性和使用壽命的結構傷損;當軌道結構在運營期間出現傷損時,對傷損部位的維修更換易造成軌道結構的二次破壞。
[0003]大多學者針對上述傳統無砟軌道在鋪設、服役、養護和維修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也提出了較為合理的解決方案,但對于鋪設和維修當中軌道結構的平整度問題、運營過程中軌道結構產生的振動和層間病害問題、養護維修對軌道結構的二次破壞問題不能得到較好的解決,如何克服無砟軌道存在的上述問題,成為了軌道結構現階段進一步發展的難題。因此考慮設計一種新型軌道結構,同時較好的滿足軌道結構的快速準確調整要求、減振要求和減少病害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新型的磁浮式無砟軌道。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包括:鋼軌1、軌道板2、減振層3、底座板4、電磁鐵5、限位結構6;所述鋼軌1通過扣件安裝于所述軌道板2上;所述減振層3安裝于所述軌道板2的下部;所述底座板4安裝于所述減振層3的下部;所述的減振層3的上、下兩側分別設置有電磁鐵5,使所述軌道板2與所述底座板4之間產生非接觸抬升斥力,以實現所述軌道板2的懸浮;通過調節抬升斥力的大小調整磁浮式無砟軌道間的垂向間距,使磁浮式無砟軌道處于懸浮狀態。所述限位結構6位于所述軌道板2的兩側,限位結構6穿過所述底座板4的預留樁孔,固定于所述底座板4上,用于限制或調整所述軌道板2在縱向、橫向以及垂向三向的空間位置。
[0006]所述電磁鐵5分別安裝于所述軌道板2內和所述底座板4內。
[0007]或者,采用另外一種形式,即:
[0008]所述電磁鐵5分別安裝于所述軌道板2下表面和所述底座板4上表面。
[0009]優選的,所述軌道板2和所述底座板4均可采用預制或現澆結構,所述軌道板2和所述底座板4的形狀、尺寸與所述限位結構6相適應。
[0010]優選的,所述減振層3為復合橡膠材料。
[0011]優選的,所述限位結構6與所述軌道板2通過螺栓連接,通過調整所述限位結構6與
所述軌道板2螺栓狀態,實現所述軌道板2的精調。
[0012]優選的,所述的軌道板2的兩側一體設有插入所述限位結構6的翼板結構7。
[0013]有益效果:
[0014]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利用以電、磁理論為原理的磁浮裝置控制磁浮力大小來調整軌道板與底座板之間的垂向間距,以滿足無砟軌道鋪設軌道板所要達到的平順性標準以及后期養護維修對軌道結構出現的空間位置偏差進行調整。
[0015]與傳統的無砟軌道相比,磁浮式無砟軌道結構具有以下優點:
①
可降低軌道板和底座板工廠制造或現場澆筑時平整度的精度要求,大大提高軌道系統鋪裝時平順性。
②
不通過破壞軌道結構就能適應一定程度的基礎變形,提高運營期軌道結構的可調整能力。
③
磁浮式無砟軌道結構的軌道板與底座板間主要是磁力這種非接觸式力,有效的改善了層間的力學狀態,避免了因為雨水等環境因素和復雜荷載作用下而導致的傳統軌道結構層間病害的發生,進而延長了軌道結構的養護維修周期。
④
軌道結構間磁浮系統的應用,能夠在列車運營中起到良好的減振效果,減振結構層還能在磁浮功能失效情況下同樣保障運營安全。
[0016]本技術優化了傳統的無砟軌道結構,解決了大多傳統無砟軌道所出現的問題,在未來的無砟軌道線路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0017]本技術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這些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的明顯,或通過本技術的實踐了解到。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結構體系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結構體系的橫斷面示意圖;
[0020]圖3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結構體系的縱斷面示意圖;
[0021]圖4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結構體系的俯視圖;
[0022]圖5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結構體系的限位結構的細部圖;
[0023]圖6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結構體系的軌道板的細部圖;
[0024]附圖序號說明:1.鋼軌;2.軌道板;3.減振層;4.底座板;5.磁浮系統;6.限位結構;7.翼板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2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下面結合優選實施例和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說明。附圖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圖標記進行表示。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下面所具體描述的內容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應以此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
[0026]如圖1
?
圖6中所示出的,本技術的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包括:鋼軌1、扣件、軌道板2、減振層3、底座板4、電磁鐵5、限位結構6。其中鋼軌1通過所述扣件安裝于軌道板2的指定位置;減振層3安裝于軌道板2的下部;底座板4安裝于減振層3的下部;電磁鐵5安裝于軌道板2內和底座板4內,以實現軌道板2的懸浮;限位結構6穿過底座板4的預留樁孔,安裝于底座板4的指定位置,此時限位結構6位于軌道板2的兩側。
[0027]根據本技術的磁浮式無砟軌道結構,電磁鐵5安裝于軌道板2內和底座板4內,
也可安裝于軌道板2下表面和底座板4上表面,使軌道板2與底座板4之間產生非接觸抬升斥力。電磁鐵5產生的抬升斥力大小具有可變性,調節抬升斥力的大小可以調整軌道結構間的垂向間距,使軌道結構處于懸浮狀態。
[0028]當出現不均勻的基礎變形時,可調節電磁鐵5局部參數,以滿足軌道平順性要求。
[0029]軌道板2和底座板4均可采用預制或現澆結構,所述的軌道板2的兩側一體設有插入所述限位結構6的翼板結構7,其形狀尺寸的設計應與所述限位結構6相適應。所述軌道板2和所述底座板4的形狀尺寸參數可以根據所述限位結構6形式產生多種設計方案。
[0030]減振層3位于軌道板2下方,位于底座板的4上方,并與底座板4密貼。當列車通過時,避免軌道板2與底座板4之間出現的應力集中現象,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減振功能,在磁浮功能失效情況下同樣保障列車的運營安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鋼軌(1)、軌道板(2)、減振層(3)、底座板(4)、電磁鐵(5)、限位結構(6);所述鋼軌(1)通過扣件安裝于所述軌道板(2)上;所述減振層(3)安裝于所述軌道板(2)的下部;所述底座板(4)安裝于所述減振層(3)的下部;所述的減振層(3)的上、下兩側分別設置有電磁鐵(5),使所述軌道板(2)與所述底座板(4)之間產生非接觸抬升斥力,以實現所述軌道板(2)的懸浮;通過調節抬升斥力的大小調整磁浮式無砟軌道間的垂向間距,使磁浮式無砟軌道處于懸浮狀態;所述限位結構(6)位于所述軌道板(2)的兩側,限位結構(6)穿過所述底座板(4)的預留樁孔,固定于所述底座板(4)上,用于限制或調整所述軌道板(2)在縱向、橫向以及垂向三向的空間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磁浮式無砟軌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鐵(5)分別安裝于所述軌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鐘陽龍,趙書鑫,高亮,邵春強,康曼,李宗昊,張芷寒,蔡小培,肖宏,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交通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