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夾具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夾頭機構,夾頭機構包括基座、夾頭組件、驅動裝置和緩沖墊,夾頭組件設置于基座上;驅動裝置固定于基座上且與夾頭組件傳動連接,驅動裝置能驅動夾頭組件固定機械零件;緩沖墊設置于基座與夾頭組件之間,緩沖墊能吸收機械零件傳遞給夾頭組件的振動沖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夾頭機構,設置于基座與夾頭組件之間的緩沖墊起緩沖作用,在機械零件打磨的過程中,通過緩沖墊吸收機械零件傳遞給夾頭組件的振動沖擊,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延長打磨裝置的使用壽命。此外,通過驅動裝置驅動夾頭組件固定機械零件,方便機械零件的固定。方便機械零件的固定。方便機械零件的固定。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夾頭機構
[0001]本技術涉及夾具
,尤其涉及一種夾頭機構。
技術介紹
[0002]機械零件在加工成型后一般都會進行打磨,以使配件具有良好的外觀,且有效避免毛刺和毛邊而導致的裝配、使用性能和壽命等問題。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和產品性能的提高,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去除機械零件的毛刺和毛邊就愈加重要。
[0003]目前,機械零件在打磨時容易產生振動,長時間不僅對打磨裝置造成損害,還對機械零件的加工造成誤差,影響打磨效率,影響打磨裝置的正常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夾頭機構,用于固定機械零件,可以有效緩沖機械零件加工時產生的振動,以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延長打磨裝置的使用壽命。
[0005]為達此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提供一種夾頭機構,包括:
[0007]基座;
[0008]夾頭組件,設置于所述基座上;
[0009]驅動裝置,固定于所述基座上且與所述夾頭組件傳動連接,所述驅動裝置能驅動所述夾頭組件固定機械零件;
[0010]緩沖墊,設置于所述基座與所述夾頭組件之間,所述緩沖墊能吸收所述機械零件傳遞給所述夾頭組件的振動沖擊。
[0011]可選地,所述夾頭組件包括:
[0012]固定套筒,設置于所述緩沖墊背向所述基座的一側;
[0013]彈性夾筒,所述彈性夾筒的第一端插接于所述固定套筒內,所述彈性夾筒的第二端設置有卡爪部;
[0014]Y型桿,所述Y型桿的第一端滑動插接于所述彈性夾筒內并與所述驅動裝置傳動連接,所述驅動裝置能驅動所述Y型桿沿軸線方向于閉合位和撐開位之間移動切換,所述撐開位比所述閉合位更靠近所述彈性夾筒的第一端,所述Y型桿的第二端設置有錐形頭部;其中,
[0015]所述Y型桿于所述閉合位時,所述卡爪部呈自然狀態;
[0016]所述Y型桿于所述撐開位時,所述錐形頭部的錐形面能擠壓所述卡爪部的內表面以使所述卡爪部向外展開并與所述機械零件的環形結構的內表面抵接。
[0017]可選地,所述夾頭組件還包括:
[0018]定位套,所述固定套筒朝向所述緩沖墊的一端設置有階梯臺,所述階梯臺上設置有多個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內固定有所述定位套;
[0019]墊片,設置有多個且一一對應置于所述第一定位孔背向所述緩沖墊的一端,所述
墊片的直徑大于所述定位套的外徑;
[0020]緊固件,所述基座上設置有多個與所述第一定位孔一一對應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緊固件穿設所述墊片、所述定位套和所述緩沖墊并與所述第二定位孔螺紋連接。
[0021]可選地,所述緊固件包括:
[0022]定位軸,插接于所述定位套內,且所述定位軸的周部與所述定位套的內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孔的部分內表面貼合;
[0023]階梯頭部,設置于所述定位軸的第一端,所述階梯頭部與所述墊片抵接;
[0024]螺紋頭部,設置于所述定位軸的第二端,所述螺紋頭部與所述第二定位孔螺紋連接。
[0025]可選地,所述夾頭組件還包括限位件,所述定位套的周側設置有環形凹槽,所述階梯臺的周側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定位孔連通的限位孔,所述限位件的一端穿設所述限位孔并與所述環形凹槽抵接,所述限位件與所述限位孔螺紋連接。
[0026]可選地,所述夾頭組件還包括多個螺接件,所述彈性夾筒的周側設置有軸肩,所述軸肩上設置有多個與所述螺接件一一對應的第一連接孔,所述固定套筒內設置有環形凸起,所述環形凸起上設置有多個與所述第一連接孔一一對應的第二連接孔,所述軸肩朝向所述緩沖墊的一端與所述環形凸起抵接,且所述螺接件穿設所述第二連接孔并與所述第一連接孔螺紋連接。
[0027]可選地,還包括多個定位銷,所述基座上設置有多個第一定位槽,所述固定套筒朝向所述基座的一端設置有多個與所述第一定位槽一一對應的第二定位槽,所述定位銷的第一端插接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內,所述定位銷的第二端穿設所述緩沖墊并插接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內。
[0028]可選地,所述卡爪部包括多個沿所述彈性夾筒周向間隔設置的卡爪臂,所述錐形頭部的錐形面能擠壓所述卡爪臂以使所述卡爪臂向外彎曲。
[0029]可選地,所述固定套筒背向所述緩沖墊的一端設置有多個定位件,多個所述定位件環繞所述卡爪部間隔設置,所述機械零件的所述環形結構能套設于多個所述定位件上,以使所述機械零件的所述環形結構定位套設于所述卡爪部上。
[0030]可選地,所述基座上設置有多個所述夾頭組件。
[0031]本技術的有益效果:
[0032]本技術提供的夾頭機構,設置于基座與夾頭組件之間的緩沖墊起緩沖作用,在機械零件打磨的過程中,通過緩沖墊吸收機械零件傳遞給夾頭組件的振動沖擊,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延長打磨裝置的使用壽命。此外,通過驅動裝置驅動夾頭組件固定機械零件,方便機械零件的固定。
附圖說明
[0033]圖1是本技術提供的夾頭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34]圖2是本技術提供的夾頭機構的剖視圖;
[0035]圖3是本技術提供的彈性夾筒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4是本技術提供的Y型桿的結構示意圖;
[0037]圖5是本技術提供的緊固件的結構示意圖;
[0038]圖6是本技術提供的定位套的結構示意圖;
[0039]圖7是本技術提供的固定套筒的結構示意圖;
[0040]圖8是本技術提供的夾頭機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0041]圖中:
[0042]110、基座;111、第二定位孔;112、第一定位槽;120、安裝座;130、定位柱;
[0043]200、夾頭組件;210、固定套筒;211、階梯臺;2111、第一定位孔;2112、限位孔;212、環形凸起;2121、第二連接孔;213、第二定位槽;220、彈性夾筒;221、卡爪部;2211、卡爪臂;222、軸肩;2221、第一連接孔;230、Y型桿;231、錐形頭部;232、連接件;240、定位套;241、環形凹槽;250、墊片;260、緊固件;261、定位軸;262、階梯頭部;263、螺紋頭部;270、限位件;280、螺接件;
[0044]300、驅動裝置;
[0045]400、緩沖墊;
[0046]500、定位銷;
[0047]600、定位件;610、階梯軸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4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技術,而非對本技術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本技術相關的部分而非全部結構。
[0049]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相連”、“連接”、“固定”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夾頭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10);夾頭組件(200),設置于所述基座(110)上;驅動裝置(300),固定于所述基座(110)上且與所述夾頭組件(200)傳動連接,所述驅動裝置(300)能驅動所述夾頭組件(200)固定機械零件;緩沖墊(400),設置于所述基座(110)與所述夾頭組件(200)之間,所述緩沖墊(400)能吸收所述機械零件傳遞給所述夾頭組件(200)的振動沖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頭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夾頭組件(200)包括:固定套筒(210),設置于所述緩沖墊(400)背向所述基座(110)的一側;彈性夾筒(220),所述彈性夾筒(220)的第一端插接于所述固定套筒(210)內,所述彈性夾筒(220)的第二端設置有卡爪部(221);Y型桿(230),所述Y型桿(230)的第一端滑動插接于所述彈性夾筒(220)內并與所述驅動裝置(300)傳動連接,所述驅動裝置(300)能驅動所述Y型桿(230)沿軸線方向于閉合位和撐開位之間移動切換,所述撐開位比所述閉合位更靠近所述彈性夾筒(220)的第一端,所述Y型桿(230)的第二端設置有錐形頭部(231);其中,所述Y型桿(230)于所述閉合位時,所述卡爪部(221)呈自然狀態;所述Y型桿(230)于所述撐開位時,所述錐形頭部(231)的錐形面能擠壓所述卡爪部(221)的內表面以使所述卡爪部(221)向外展開并與所述機械零件的環形結構的內表面抵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夾頭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夾頭組件(200)還包括:定位套(240),所述固定套筒(210)朝向所述緩沖墊(400)的一端設置有階梯臺(211),所述階梯臺(211)上設置有多個第一定位孔(2111),所述第一定位孔(2111)內固定有所述定位套(240);墊片(250),設置有多個且一一對應置于所述第一定位孔(2111)背向所述緩沖墊(400)的一端,所述墊片(250)的直徑大于所述定位套(240)的外徑;緊固件(260),所述基座(110)上設置有多個與所述第一定位孔(2111)一一對應的第二定位孔(111),所述緊固件(260)穿設所述墊片(250)、所述定位套(240)和所述緩沖墊(400)并與所述第二定位孔(111)螺紋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夾頭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件(260)包括:定位軸(261),插接于所述定位套(240)內,且所述定位軸(261)的周部與所述定位套(240)的內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孔(111)的部分內表面貼合;階梯頭部(262),設置于所述定位...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諶承正,劉健康,吳云福,
申請(專利權)人:立鎧精密科技鹽城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