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防漏液的霧化器
[0001]本技術涉及防漏液的霧化器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防漏液的霧化器。
技術介紹
[0002]霧化器通電后可通過霧化芯加熱霧化煙油,而且當用戶抽吸電子煙時,外界空氣進入電子煙內部與產生的煙霧混合后流向用戶口中。具體地,電子煙內部形成有氣流通道,外界空氣通過氣流通道流向用戶口中。
[0003]目前的霧化器,在倉儲和運輸途中,儲液腔中的液體通過霧化芯和外界空氣接觸,造成氧化或者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影響保質期和使用效能。由于倉儲和運輸途中,儲液腔中的液體因為和霧化芯接觸,不能完全密封,在外界溫度和氣壓發生變化時造成儲液腔和外部大氣壓形成壓力差,儲液腔內液體在壓力作用下向外滲(漏)液。
[0004]因此,本技術中,申請人精心研究了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有鑒于此,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防漏液的霧化器,其能夠根據內外氣壓的情況實現張開或堵塞間隙出口,實現自動化防漏液的功能。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0007]一種防漏液的霧化器,包括殼體和設置于殼體內的氣嘴通道、儲液腔、軟膠密封件、霧化芯、供電及控制裝置,所述軟膠密封件內具有霧化芯安裝腔,所述霧化芯裝設于霧化芯安裝腔內,所述軟膠密封件上對應霧化芯安裝腔的上端設置有供氣接頭,所述供氣接頭連通于氣嘴通道下端與霧化芯安裝腔之間,所述霧化芯包括有導液元件和霧化元件,所述導液元件采用微孔材料,所述導液元件的上端面設置有堵液骨;r/>[0008]所述堵液骨伸入供氣接頭內,所述堵液骨與供氣接頭的內壁面之間形成有第一通氣間隙,所述導液元件與霧化芯安裝腔的內壁之間形成第二通氣間隙,所述儲液腔經第二通氣間隙、第一通氣間隙實現進氣;
[0009]所述第二通氣間隙具有間隙出口,所述軟膠密封件上對應霧化芯安裝腔的上端設置有連通霧化芯安裝腔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內側壁一體朝向內延伸形成有用于遮蓋或打開間隙出口的彈性舌片。
[0010]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堵液骨高于第二通氣間隙。
[0011]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通氣間隙具有間隙入口,所述間隙入口高于間隙出口。
[0012]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堵液骨的上端面一體往上延伸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伸入供氣接頭內,所述導液元件設置有霧化氣體冷卻孔,所述霧化氣體冷卻孔依次貫穿延伸部、堵液骨以及導液元件的下端面,所述霧化氣體冷卻孔分別連通于供氣接頭和第一通氣間隙之間;
[0013]所述導液元件的底部往上凹設有連通霧化氣體冷卻孔的霧化元件安裝腔,所述霧化元件自下而上裝設于霧化元件安裝腔內。
[0014]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導液元件可拆式連接有導油蓋板。
[0015]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導油蓋板的下端面往上凹設有相交的定位槽和第一通氣槽,所述第一通氣槽的內頂壁高于定位槽的內頂壁;
[0016]所述延伸部伸入定位槽內,所述導油蓋板的下端面與堵液骨的上端面之間形成有第三通氣間隙,所述霧化氣體冷卻孔依次通過第一通氣槽、第三通氣間隙、第一通氣間隙和第二通氣間隙連通儲液腔。
[0017]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導液元件的上端面凸設有通氣凸塊,所述第二通氣間隙是通氣凸塊的外圍所對應導液元件的上端面與霧化芯安裝腔的內壁面之間且供氣接頭的下方與通氣凸塊的外圍所對應導液元件的上端面之間形成的間隙。
[0018]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通氣間隙是堵液骨的外側凹設的第二通氣槽。
[0019]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霧化元件包括有杯體、發熱元件以及導電元件,所述杯體凹設有空腔,所述發熱元件設置于空腔內,所述導電元件與發熱元件電連接;
[0020]所述述發熱元件呈彎折卷繞狀以裹住設于發熱元件內部的霧化儲油件,所述發熱元件的左、右兩端分別具有導電連接部,所述發熱元件上對應兩端的導電連接部之間設置有鏤空加熱部,所述鏤空加熱部具有若干間距布置的鏤空孔,所述鏤空加熱部包裹于霧化儲油件的外部;所述導液元件導液至霧化儲油件上。
[0021]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導電連接部包裹于霧化儲油件的外部,且霧化儲油件的左、右兩端伸出發熱元件的兩端,所述導液元件導液至霧化儲油件的兩端。
[0022]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過彈性舌片的設置,能夠根據內外氣壓的情況實現張開或堵塞間隙出口,當外面氣體在負氣壓作用下需要通過相應通氣間隙進入儲液腔時,彈性舌片變形張開以讓氣體進入;當內外氣壓達到平衡時,彈性舌片恢復原狀堵住間隙出口,阻止儲液腔內液體繼續往外滲,實現自動化防漏液的功能;
[0023]其次是,通過間隙入口高于間隙出口,確保第一通氣間隙處的液體的平面高出第二通氣間隙,住空氣進入儲液腔,更利于止住儲液腔內液體繼續往外滲,實現自動化防漏液的功能。
[0024]為更清楚地闡述本技術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技術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0025]圖1是本技術之實施例的立體組裝結構示意圖(未顯示供電及控制裝置);
[0026]圖2是本技術之實施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7]圖3是本技術之實施例中霧化芯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8]圖4是本技術之實施例中霧化芯的另一角度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9]圖5是本技術之實施例的截面結構示意圖(未顯示供電及控制裝置);
[0030]圖6是本技術之實施例的另一截面結構示意圖(未顯示供電及控制裝置)。
[0031]附圖標識說明:
[0032]10、殼體
[0033]11、氣嘴通道
???????????
12、儲液腔
[0034]20、軟膠密封件
[0035]201、第一通氣間隙
??????
2011、間隙入口
[0036]202、第二通氣間隙
??????
2021、間隙出口
[0037]21、霧化芯安裝腔
[0038]22、供氣接頭
[0039]23、通孔
???????????????
24、彈性舌片
[0040]30、導液元件
[0041]31、堵液骨
?????????????
32、延伸部
[0042]33、霧化氣體冷卻孔
?????
34、霧化元件安裝腔
[0043]35、第三通氣間隙
???????
36、通氣凸塊
[0044]40、霧化元件
[0045]41、杯體
???????????????
411、空腔
[0046]42、發熱元件
[0047]421、導電連接部
????????
422、鏤空加熱部
[0048]42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防漏液的霧化器,包括殼體和設置于殼體內的氣嘴通道、儲液腔、軟膠密封件、霧化芯、供電及控制裝置,所述軟膠密封件內具有霧化芯安裝腔,所述霧化芯裝設于霧化芯安裝腔內,所述軟膠密封件上對應霧化芯安裝腔的上端設置有供氣接頭,所述供氣接頭連通于氣嘴通道下端與霧化芯安裝腔之間,所述霧化芯包括有導液元件和霧化元件,所述導液元件采用微孔材料,所述導液元件的上端面設置有堵液骨;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液骨伸入供氣接頭內,所述堵液骨與供氣接頭的內壁面之間形成有第一通氣間隙,所述導液元件與霧化芯安裝腔的內壁之間形成第二通氣間隙,所述儲液腔經第二通氣間隙、第一通氣間隙實現進氣;所述第二通氣間隙具有間隙出口,所述軟膠密封件上對應霧化芯安裝腔的上端設置有連通霧化芯安裝腔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內側壁一體朝向內延伸形成有用于遮蓋或打開間隙出口的彈性舌片。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液的霧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液骨高于第二通氣間隙。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液的霧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氣間隙具有間隙入口,所述間隙入口高于間隙出口。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漏液的霧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液骨的上端面一體往上延伸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伸入供氣接頭內,所述導液元件設置有霧化氣體冷卻孔,所述霧化氣體冷卻孔依次貫穿延伸部、堵液骨以及導液元件的下端面,所述霧化氣體冷卻孔分別連通于供氣接頭和第一通氣間隙之間;所述導液元件的底部往上凹設有連通霧化氣體冷卻孔的霧化元件安裝腔,所述霧化元件自下而上裝設于霧化元件安裝腔內。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漏液的霧化器,其特征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明偉,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好來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