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三味火鍋,方形鍋體的中心設有圓柱形的菌湯鍋體,方形鍋體與菌湯鍋體之間設有分隔板,分隔板將方形鍋體與菌湯鍋體之間的區域分隔成兩個獨立的腔室,述方形鍋體的底板上還設有多個位于菌湯鍋體外側且向上凸起的凸沿,相鄰的凸沿之間形成有連通凸沿內外的徑向間隙,凸沿與分隔板之間形成有連通凸沿內外的徑向間隙;菌湯鍋體內側的底板上設有向上凸出且呈圓環狀的凸環。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設計合理,通過在鍋體底板上沖壓形成間隔設置的凸沿,在不更改原有鍋體耗材的情況下,有效的加強了鍋體底板的強度,降低了底板在受熱后不規則形變的風險,保證了底板受熱位置穩定持續。續。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三味火鍋
[0001]本技術涉及鍋具領域,尤其是一種三味火鍋。
技術介紹
[0002]火鍋一般而言,是用鍋為器具,配合熱源將鍋內水或湯燒開進行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也指進行這種烹調方式過程中使用的鍋具。授權公告號CN202941923U的中國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三味火鍋它是由鍋體(1)、直陽板(2)、弧形陽板(3)組成:可以為人們提供三種口味的湯液涮煮食物,滿足人們對多種口味的需要,在進餐時,也可以每個人用一個火鍋的分割區,或者在火鍋的不同區域加入不同食品。但是現有的鍋具為保證加熱效率,進行快速加熱,鍋底采用厚度較薄,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火鍋店常常采用電磁爐對于鍋具進行加熱,鍋底受熱容易變形造成部分鍋底不規則翹起,造成鍋底受熱不均,且翹起在中部圓柱鍋內時降低內部受熱效率,降低內部菌湯的加熱效率,影響加熱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三味火鍋,用于解決現有的鍋具鍋底較薄,在實際使用電磁爐加熱的過程中,鍋底受熱容易變形造成部分鍋底不規則翹起,造成鍋底受熱不均,影響加熱效率的問題。
[000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三味火鍋,方形鍋體的中心設有圓柱形的菌湯鍋體,所述方形鍋體與所述菌湯鍋體之間設有分隔板,分隔板將所述方形鍋體與所述菌湯鍋體之間的區域分隔成兩個獨立的腔室,述方形鍋體的底板上還設有多個位于所述菌湯鍋體外側且向上凸起的凸沿,相鄰的所述凸沿之間形成有連通所述凸沿內外的徑向間隙,所述凸沿與所述分隔板之間形成有連通所述凸沿內外的徑向間隙;所述菌湯鍋體內側的底板上設有向上凸出且呈圓環狀的凸環。
[0005]本技術提供的三味火鍋.還具有以下技術特征:
[0006]進一步地,所述分隔板的上沿與所述方形鍋體的頂部平齊;所述菌湯鍋體 的上沿頂高于所述分隔板頂部1cm
?
1.5cm。
[0007]進一步地,所述凸沿數量為4個,且繞所述菌湯鍋體圓周均勻間隔設置;所述凸沿側邊均為倒角設計;所述凸沿形狀為L狀;所述凸沿包括平行于所述方形鍋體側壁設置的橫邊、垂直于所述橫邊設置的豎邊、連接所述橫邊與所述豎邊的連接段;所述連接段靠近所述菌湯鍋體的一側設有與所述菌湯鍋體同軸心的圓弧段。
[0008]進一步地,所述凸沿邊側與相鄰所述凸沿 的徑向間隙長度為1cm~1.5cm。
[0009]進一步地,所述凸沿為沖壓所述方形鍋體底板向上突出成型;所述凸環為沖壓所述菌湯鍋體底板向上突出成型。
[0010]進一步地,所述方形鍋體側壁頂部設有向外懸伸的側沿;兩個對向設置的所述側沿上分別設有兩個把手。
[0011]進一步地,所述凸環內徑為所述菌湯鍋體內徑的1/2~3/5。
[0012]進一步地,所述菌湯鍋體內徑為所述方形鍋體內邊長的1/2~3/5。
[0013]進一步地,所述橫邊寬度為0.8 cm~1.5cm;所述橫邊與所述豎邊的寬度與長度均一致。
[0014]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結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通過在鍋體底板上沖壓形成間隔設置的凸沿,在不更改原有鍋體耗材的情況下,有效的加強了鍋體底板的強度,間隔設置的凸沿配合凸沿之間的徑向間隙形成加強筋,降低了底板在受熱后不規則形變的風險,保證了底板受熱位置穩定持續,便于鍋體底板持續穩定受熱加熱區域穩定;通過在凸沿之間設計徑向間隙,對底板上經過凸沿分隔的多個區域進行連通,保證湯液在底板上能夠連通流動,便于鍋體內湯液的均勻傳熱,保證鍋體湯液的均勻受熱,保證鍋體加熱環境穩定,食物口感統一。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中:1
?
方形鍋體,11
?
側沿,12
?
把手,2
?
菌湯鍋體,3
?
分隔板,4
?
凸沿,41
?
橫邊,42
?
豎邊,43
?
連接段,5
?
凸環。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文中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技術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20]如圖1至圖3所示的本技術的三味火鍋的一個實施例中,三味火鍋,方形鍋體1的中心設有圓柱形的菌湯鍋體2,方形鍋體1與菌湯鍋體2之間設有分隔板3,分隔板3將方形鍋體1與菌湯鍋體2之間的區域分隔成兩個獨立的腔室,方形鍋體1的底板上還設有多個位于菌湯鍋體2外側且向上凸起的凸沿4,相鄰的凸沿4之間形成有連通凸沿4內外的徑向間隙,凸沿4與分隔板3之間形成有連通凸沿4內外的徑向間隙;菌湯鍋體2內側的底板上設有向上凸出且呈圓環狀的凸環5。
[0021]具體而言,分隔板3的上沿與方形鍋體1的頂部平齊;菌湯鍋體2 的上沿頂高于分隔板3頂部1cm
?
1.5cm。通過設計側壁高于分隔板的菌湯鍋側壁,對菌湯鍋體內湯汁進行保護,降低其他湯液沸騰飛濺進入菌湯鍋體從而影響菌湯口感的風險,配合設置在菌湯鍋體底板上的凸環,對于菌湯鍋體底板進行加強防護,降低底板不規則變形影響受熱面積的風險。
[0022]具體而言,凸沿4數量為4個,且繞菌湯鍋體2圓周均勻間隔設置;凸沿4側邊均為倒角設計;凸沿4形狀為L狀;凸沿4包括平行于方形鍋體1側壁設置的橫邊41、垂直于橫邊41設置的豎邊42、連接橫邊41與豎邊42的連接段43;連接段43靠近菌湯鍋體2的一側設有與菌湯鍋體2同軸心的圓弧段。通過將凸沿設置成L狀與方形鍋體側壁部分平齊,將方形鍋體底板的空間經過凸沿分隔成兩個區域,實現對于鍋體底板的加強,降低鍋體底板受熱變形的風險。
[0023]具體而言,凸沿4邊側與相鄰凸沿4 的徑向間隙長度為1cm~1.5cm。通過限定兩個
凸沿的間隙,在凸沿對底板進行區域分隔的同時,保證底部區域相互連通,保證湯汁在底板上的順利連通,對底板上的湯汁進行均勻傳熱,保證湯液加熱均勻,降低溫度對于食材的影響。
[0024]具體而言,凸沿4為沖壓方形鍋體1底板向上突出成型;凸環5為沖壓菌湯鍋體2底板向上突出成型。
[0025]具體而言,方形鍋體1側壁上沿設有向外懸伸的側沿11;兩個對向設置的側沿11上分別設有兩個把手12。
[0026]具體而言,凸環5內徑為菌湯鍋體2內徑的1/2~3/5。
[0027]具體而言,菌湯鍋體2內徑為方形鍋體1內邊長的1/2~3/5。
[0028]具體而言,橫邊41寬度為0.8 cm~1.5cm;橫邊41與豎邊42的寬度與長度均一致。
[0029]工作原理:使用者對三味火鍋使用時,通常將兩種不同味道的湯料盛放在被分隔板3與菌湯鍋體2外壁隔離形成的兩個腔室內,在菌湯鍋體2內盛放用于客人飲用的菌湯,采用電磁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三味火鍋,方形鍋體(1)的中心設有圓柱形的菌湯鍋體(2),所述方形鍋體(1)與所述菌湯鍋體(2)之間設有分隔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鍋體(1)的底板上還設有多個位于所述菌湯鍋體(2)外側且向上凸起的凸沿(4),相鄰的所述凸沿(4)之間形成有連通所述凸沿(4)內外的徑向間隙,所述凸沿(4)與所述分隔板(3)之間形成有連通所述凸沿(4)內外的徑向間隙;所述菌湯鍋體(2)內側的底板上設有向上凸出且呈圓環狀的凸環(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味火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3)的上沿與所述方形鍋體(1)的頂部平齊;所述菌湯鍋體(2) 的上沿頂高于所述分隔板(3)頂部1cm
?
1.5cm。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味火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沿(4)數量為4個,且繞所述菌湯鍋體(2)圓周均勻間隔設置;所述凸沿(4)側邊均為倒角設計;所述凸沿(4)形狀為L狀;所述凸沿(4)包括平行于所述方形鍋體(1)側壁設置的橫邊(41)、垂直于所述橫邊(41)設置的豎邊(42)、連接所述橫邊(41)與所述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中兵,
申請(專利權)人:巴奴毛肚火鍋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