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鍋爐排渣除塵技術領域,具體是指一種發電廠用鍋爐排渣除塵設備,包括底箱和通過管道連通設置在底箱頂部的處理箱,所述處理箱頂處設置有進口,所述處理箱的內壁鉸接設有網板,所述網板底端靠近管道的頂口,所述網板與處理箱壁之間連接有彈簧,所述處理箱壁上設有氣孔,所述氣孔位于網板的后側,所述底箱上設有吸塵器,所述吸塵器通過軟管與氣孔連接,從進口投入的煤炭落至傾斜設置的網板上,網板通過彈簧的連接不斷振動,將廢渣向管道中抖動,同時抖動時粉塵通過網板后側產生的負壓吸力穿過網板上網孔,通過氣孔被吸塵器收集,所述底箱內安裝有傳送帶。所述底箱內安裝有傳送帶。所述底箱內安裝有傳送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發電廠用鍋爐排渣除塵設備
[0001]本技術涉及鍋爐排渣除塵
,具體是指一種發電廠用鍋爐排渣除塵設備。
技術介紹
[0002]燃煤發電鍋爐內燃料在燃燒的過程中,每天會產生大量的爐渣,鍋爐排渣過程中爐渣中含有大量的粉塵顆粒,如果直接排放會導致粉塵顆粒的飛濺污染,因此需要對廢渣中的粉塵進行處理。
[0003]公開(公告)號:CN215112670U,一種發電廠用鍋爐排渣除塵設備,包括箱體,所述箱體的頂端設置有進料口,所述箱體的一側分別設置有第一過濾網和第二過濾網,所述箱體的外側固定連接有安裝盒,所述安裝盒的一側設置有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端貫穿安裝盒的一側固定連接有扇葉,所述安裝盒的外側設置有出塵管,所述箱體的內側固定連接有斜板;該一種發電廠用鍋爐排渣除塵設備通過設置有箱體、第一過濾網、第二過濾網、進料口、扇葉、第一電機、出塵管、彈簧、固定軸、盛料架、支架、阻擋桿、第二電機、轉動軸、連接軸和轉動桿,可以達到能夠將鍋爐殘渣表面的灰塵吸出;該方案中固定軸的表面光滑,便于盛料架在表面滑動,實現振動下料的功能,實際上在使用過程中廢渣會沾附在盛料架和固定軸上,影響其滑動的流暢性,因此不利于長時間大量的廢渣的處理工作。
技術實現思路
[0004]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方案提供一種發電廠用鍋爐排渣除塵設備,由以下具體技術手段所達成:包括底箱和通過管道連通設置在底箱頂部的處理箱,所述處理箱頂處設置有進口,所述處理箱的內壁鉸接設有網板,所述網板底端靠近管道的頂口,所述網板與處理箱壁之間連接有彈簧,所述處理箱壁上設有氣孔,所述氣孔位于網板的后側,所述底箱上設有吸塵器,所述吸塵器通過軟管與氣孔連接,所述底箱內安裝有傳送帶,所述傳送帶一端位于管道的底口下方,所述傳送帶從底箱中穿出。
[0005]優選技術方案一:所述處理箱的內壁環繞管道頂口設置有多組網板,相鄰所述網板側邊之間通過軟墊連接,多組所述網板組成錐形斗,所述錐形斗底口邊與處理箱底壁之間通過軟墊連接,避免大顆粒的煤料進入網板后側,同時錐形斗與處理箱壁之間形成環形間隙,環形間隙內利用吸塵器形成負壓空間。
[0006]優選技術方案二:所述處理箱內壁上設有支架,所述支架內腔中設有電機一,所述電機一的輸出軸上設有凸盤,所述網板后側設有凸塊,所述凸塊與凸盤側邊滑動接觸,所述彈簧始終處于拉伸狀態。
[0007]優選技術方案三:所述底箱壁上設有吸塵口,所述吸塵口位于傳送帶的上方,所述吸塵口與吸塵器連接。
[0008]優選技術方案四:所述凸盤的數量與網板的數量相等且一一對應。
[0009]優選技術方案五:所述處理箱上設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與電機一、傳送帶和吸塵
器電性連接用于控制其工作狀態。
[0010]采用上述結構使得本方案具備一下有益效果:
[0011]1、從進口投入的煤炭落至傾斜設置的網板上,網板通過彈簧的連接在凸盤轉動下不斷振動,在將廢渣向管道中抖送的同時,抖動時大量粉塵通過吸塵器在網板后側產生的負壓吸力穿過網板上網孔,通過氣孔后被吸塵器收集;
[0012]2、在經過處理箱吸塵處理的廢渣下落至傳送帶上時,會有少量的粉塵濺起,此時通過吸塵口再次進行吸塵處理,二次吸塵處理,可以極大程度上減少廢渣中剩余的粉塵量;
[0013]3、凸盤和凸塊的滑動接觸設置可確保網板的抖動狀態長時間穩定,利于長時間大量的廢渣的處理工作。
附圖說明
[0014]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技術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
[0015]圖1為本方案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方案處理箱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7]圖3為本方案錐形斗的結構示意圖。
[0018]其中,1、底箱,2、處理箱,3、網板,4、彈簧,5、氣孔,6、吸塵器,7、傳送帶,8、軟墊,9、支架,10、凸盤,11、凸塊,12、吸塵口,13、料管,14、控制器,15、管道,16、軟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0]請參閱圖1
?
圖2,發電廠用鍋爐排渣除塵設備,包括底箱1和通過管道15連通設置在底箱1頂部的處理箱2,處理箱2頂處設置有進口,處理箱2的內壁鉸接設有網板3,網板3底端靠近管道15的頂口,網板3與處理箱2壁之間連接有彈簧4,處理箱2壁上設有氣孔5,氣孔5位于網板3的后側,底箱1上設有吸塵器6,吸塵器6通過軟管16與氣孔5連接,從進口投入的煤炭落至傾斜設置的網板3上,網板3通過彈簧4的連接不斷振動,將廢渣向管道15中抖動,同時抖動時粉塵通過網板3后側產生的負壓吸力穿過網板3上網孔,通過氣孔5被吸塵器6收集,底箱1內安裝有傳送帶7,傳送帶7一端位于管道15的底口下方,傳送帶7從底箱1中穿出。
[0021]請參閱圖3,處理箱2的內壁環繞管道15頂口設置有多組網板3,相鄰網板3側邊之間通過軟墊8連接,多組網板3組成錐形斗,錐形斗底口邊與處理箱2底壁之間通過另一組軟墊8連接,避免大顆粒的煤料進入網板3后側,同時錐形斗與處理箱2壁之間形成環形間隙,環形間隙內利用吸塵器6形成負壓空間,凸盤10的數量與網板3的數量相等且一一對應。
[0022]請參閱圖2,處理箱2內壁上設有支架9,支架9內腔中設有電機一,電機一的輸出軸上設有凸盤10,網板3后側設有凸塊11,凸塊11與凸盤10側邊滑動接觸,彈簧4始終處于拉伸狀態,從而使得網板3后側的凸塊11能始終與凸盤10接觸,在凸盤10轉動時會帶動網板3不斷抖動。
[0023]請參閱圖1,底箱1壁上設有吸塵口12,吸塵口12位于傳送帶7的上方,吸塵口12與吸塵器6連接,在經過處理箱2吸塵處理的廢渣下落至傳送帶7上時,會有少量的粉塵再次濺起,此時通過吸塵口12再次進行吸塵處理。
[0024]請參閱圖1,進口上設有與鍋爐排渣閥門的連通的料管13。
[0025]請參閱圖1,處理箱2上設有控制器14,控制器14與電機一、傳送帶7和吸塵器6電性連接用于控制其工作狀態。
[0026]請參閱圖1,傳送帶7為V型托輥輸送帶。
[0027]具體使用流程:在打開鍋爐排渣閥門時通過控制器14啟動傳送帶7、電機一和吸塵器6,吸塵器6在網板3的后側形成負壓吸力,從進口投入的煤渣落至傾斜設置的網板3上,網板3通過凸盤10轉動不斷振動,在將廢渣向管道15中抖送的同時,抖動時大量粉塵穿過網板3上網孔,通過氣孔5后被吸塵器6收集;
[0028]在經過處理箱2吸塵處理的廢渣通過管道15下落至傳送帶7上時,會有少量的粉塵濺起,此時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發電廠用鍋爐排渣除塵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箱(1)和通過管道(15)連通設置在底箱(1)頂部的處理箱(2),所述處理箱(2)頂處設置有進口,所述處理箱(2)的內壁鉸接設有網板(3),所述網板(3)底端靠近管道(15)的頂口,所述網板(3)與處理箱(2)壁之間連接有彈簧(4),所述處理箱(2)壁上設有氣孔(5),所述氣孔(5)位于網板(3)的后側,所述底箱(1)上設有吸塵器(6),所述吸塵器(6)通過軟管(16)與氣孔(5)連接,所述底箱(1)內安裝有傳送帶(7),所述傳送帶(7)一端位于管道(15)的底口下方,所述傳送帶(7)從底箱(1)中穿出。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發電廠用鍋爐排渣除塵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處理箱(2)的內壁環繞管道(15)頂口設置有多組網板(3),相鄰所述網板(3)側邊之間通過軟墊(8)連接,多組所述網板(3)組成錐形斗,所述錐形斗底口邊與處理箱(2)底壁之間通過軟墊(8)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發電...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波,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匯源電力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