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多功能懸置支架和汽車,多功能懸置支架包括支架本體,支架本體包括連接板部、連接臂部和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連接板部的左部和右部均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連接孔,連接臂部的上段與連接板部的左部連接,連接臂部的下段向下伸出于連接板部,連接臂部的下段設置有用于與后懸置總成連接的第二連接孔,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固定連接在連接板部的右部的后側,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圍成用于支撐驅動軸總成的驅動軸的中心孔,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上設置有用于與驅動軸總成連接的第三連接孔。汽車包括上述的多功能懸置支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多功能懸置支架上集成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減少了零部件數(shù)量,減少了動力總成上的安裝點,降低了整車重量,降低了整車成本。降低了整車成本。降低了整車成本。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一種多功能懸置支架和汽車
[0001]本技術涉及汽車,具體涉及一種多功能懸置支架和汽車。
技術介紹
[0002]后懸置支架是用于連接動力總成和車身的汽車零部件,起承載、限位等作用。一般由后懸置支架骨架、橡膠襯套等組成;后懸置本體骨架上設計有安裝孔與動力總成連接,橡膠襯套中心孔與后懸置總成連接;相對應的動力總成上需要給后懸置支架骨架增加安裝孔,后懸置支架周邊存在安裝在動力總成上的其他汽車零部件(例如驅動軸總成),導致了以下問題:后懸置支架周邊零部件布置空間擁擠,零部件數(shù)量多,動力總成需提供的安裝點多,整體零部件重量大,成本高。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0003]本技術的目的是提出一種多功能懸置支架和汽車,以減輕或消除至少一個上述的技術問題。
[0004]本技術所述的一種多功能懸置支架,包括支架本體,所述支架本體包括連接板部、連接臂部和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所述連接板部的左部和右部均設置有至少一個用于與動力總成連接的第一連接孔,所述連接臂部的上段與所述連接板部的左部連接,所述連接臂部的下段向下伸出于所述連接板部,所述連接臂部的下段設置有用于與后懸置總成連接的第二連接孔,所述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固定連接在所述連接板部的右部的后側,所述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圍成用于支撐驅動軸總成的驅動軸的中心孔,所述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上設置有用于與驅動軸總成連接的第三連接孔。
[0005]可選的,所述連接臂部的上段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連接板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所述連接臂部的上段的前側部構成向前凸出于所述連接板部的第一加強筋,所述連接臂部的上段的后側部構成向后凸出于所述連接板部的第二加強筋。
[0006]可選的,所述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由至少一個大厚度部和至少一個小厚度部連接而成,至少一個所述大厚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大于至少一個所述小厚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至少一個所述大厚度部處設置有所述第三連接孔。
[0007]可選的,至少一個所述大厚度部的前端與所述連接板部相連。
[0008]可選的,至少一個所述大厚度部的后端向后延伸至所述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的后側部。
[0009]可選的,所述第一連接孔均設置在所述連接板部的上邊緣處。
[0010]可選的,所述連接板部上設置有多個凸臺部,所述凸臺部的前端部向前凸出于所述連接板部的前側面,所述凸臺部的后端部向后凸出于所述連接板部的后側面,多個所述凸臺部上均設置有所述第一連接孔。
[0011]可選的,還包括壓裝在所述第二連接孔中的襯套,所述襯套包括中心襯管、設置在所述中心襯管外圍的橡膠主簧以及設置在所述橡膠主簧外圍的硫化外骨架,所述中心襯
管、所述橡膠主簧和所述硫化外骨架通過硫化的方式固定連接在一起。
[0012]可選的,所述支架本體為一體成型的鑄造件。
[0013]本技術所述的一種汽車,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多功能懸置支架。
[0014]本技術在多功能懸置支架上集成了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整合了多功能懸置支架周邊零部件,使得多功能懸置支架周邊零部件布置更加緊湊,緩解了分散布置導致的空間不足的問題,減少了零部件數(shù)量,減少了動力總成上的安裝點,降低了整車重量,降低了整車成本;本技術通過合理設置連接板部、連接臂部和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的結構,在保證結構強度的情況下簡化了多功能懸置支架的結構,降低了多功能懸置支架的制造難度。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的多功能懸置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的多功能懸置支架的爆炸圖;
[0017]圖3為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的多功能懸置支架、驅動軸總成和后懸置總成的裝配示意圖。
[0018]圖中:1—支架本體;2—硫化外骨架;3—橡膠主簧;4—中心襯管;5—后懸置總成;6—驅動軸總成;101—連接板部;102—連接臂部;103—第二連接孔;104—第三加強筋;105—第一連接孔;106—凸臺部;107—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108—第三連接孔;109—中心孔;1021—上段;1071—大厚度部;1072—小厚度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
[0020]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多功能懸置支架,包括支架本體1,支架本體1包括連接板部101、連接臂部102和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107,連接板部101的左部和右部均設置有至少一個用于與動力總成連接的第一連接孔105,連接臂部102的上段1021與連接板部101的左部連接,連接臂部102的下段向下伸出于連接板部101,連接臂部102的下段設置有用于與后懸置總成5連接的第二連接孔103,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107固定連接在連接板部101的右部的后側,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107圍成用于支撐驅動軸總成6的驅動軸的中心孔109,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107上設置有用于與驅動軸總成6連接的第三連接孔108。
[0021]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在多功能懸置支架上集成了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減少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驅動軸安裝支架,動力總成上可減少2
?
3個安裝孔,多功能懸置支架整合了多功能懸置支架周邊零部件,使得多功能懸置支架周邊零部件布置更加緊湊,緩解了分散布置導致的空間不足的問題,減少了零部件數(shù)量,減少了動力總成上的安裝點,降低了整車重量,降低了整車成本;利用連接臂部對連接板部101的左部進行加強,利用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對連接板部101的右部進行加強,在保證結構強度的情況下簡化了多功能懸置支架的結構,降低了多功能懸置支架的制造難度,例如可以減少加強筋的數(shù)量以降低支架本體1的鑄造難度。
[0022]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臂部102的上段1021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大于連接板部101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連接臂部102的上段1021的前側部構成向前凸出于連接板部101的第一加強筋,連接臂部102的上段1021的后側部構成向后凸出于連接板部101的第二加強筋。通過形成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能夠提升連接板部101的結構強度。
[0023]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臂部102的下段的外圍設置有第三加強筋104。設置第三加強筋104能夠提升第二連接孔103處的結構強度。
[0024]在一些實施例中,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107由至少一個大厚度部1071和至少一個小厚度部1072連接而成,至少一個大厚度部1071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大于至少一個小厚度部1072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至少一個大厚度部1071處設置有第三連接孔108。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設置小厚度部1072有利于減重和節(jié)省材料。
[0025]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個大厚度部1071的前端與連接板部101相連。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合理設置大厚度部1071的結構有利于提升連接板部101和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107的結構強度。
[0026]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個大厚度部1071的后端向后延伸至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107的后側部。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合理設置大厚度部1071的結構有利于提升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107的結構強度。...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功能懸置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體,所述支架本體包括連接板部、連接臂部和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所述連接板部的左部和右部均設置有至少一個用于與動力總成連接的第一連接孔,所述連接臂部的上段與所述連接板部的左部連接,所述連接臂部的下段向下伸出于所述連接板部,所述連接臂部的下段設置有用于與后懸置總成連接的第二連接孔,所述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固定連接在所述連接板部的右部的后側,所述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圍成用于支撐驅動軸總成的驅動軸的中心孔,所述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上設置有用于與驅動軸總成連接的第三連接孔。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懸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臂部的上段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連接板部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所述連接臂部的上段的前側部構成向前凸出于所述連接板部的第一加強筋,所述連接臂部的上段的后側部構成向后凸出于所述連接板部的第二加強筋。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懸置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軸安裝環(huán)部由至少一個大厚度部和至少一個小厚度部連接而成,至少一個所述大厚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大于至少一個所述小厚度部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至少一個所述大厚度部處設置有所述第三連接孔。...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田曉強,唐治鋼,熊維林,廖陽培,彭紅,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