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三相共模電感結構、電磁干擾濾波電路及三相驅動器,所述三相共模電感結構包括:磁芯,包括第一扇區、第二扇區和第三扇區;線圈,包括第一繞線部、第二繞線部和第三繞線部;其中,所述第一繞線部由所述第一扇區進線和出線,進線和出線的位置分設于所述第一扇區的兩端;所述第二繞線部由所述第二扇區進線和出線,進線和出線的位置分設于所述第二扇區的兩端;所述第三繞線部由所述第三扇區進線和出線,出線位置設于遠離進線位置的一側。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共模電感結構,輸入和輸出離的比較遠,沒有產生交叉,不會產生耦合電容,增加了高頻部分的濾波效果。加了高頻部分的濾波效果。加了高頻部分的濾波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三相共模電感結構、電磁干擾濾波電路及三相驅動器
[0001]本技術屬于共模電感的
,涉及一種共模電感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三相共模電感結構、電磁干擾濾波電路及三相驅動器。
技術介紹
[0002]目前,抑制共模噪聲的方法多種多樣,除了從源頭去減少共模噪聲外,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利用共模電感來濾除共模噪聲,也即是將共模噪聲阻擋在目標電路外面。即在線路中串聯共模電感。通過增大共模回路的阻抗,使得共模電流被共模電感消耗和阻擋(反射),從而抑制電路中的共模噪聲。
[0003]共模電感通常由兩個方向相反并且匝數相同的線圈按照一定規則繞制而成。然而,繞線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共模電感的抑制共模噪聲的效果,現有共模電感的輸入和輸出距離較小,或者產生交叉,由此會產生耦合電容,影響高頻部分的濾波效果。
[0004]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三相共模電感的濾波效果,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5]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三相共模電感結構、電磁干擾濾波電路及三相驅動器,用于解決進一步提高三相共模電感的濾波效果的問題。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技術一方面提供一種三相共模電感結構,所述三相共模電感結構包括:磁芯,包括第一扇區、第二扇區和第三扇區;線圈,包括第一繞線部、第二繞線部和第三繞線部;其中,所述第一繞線部由所述第一扇區進線和出線,進線和出線的位置分設于所述第一扇區的兩端;所述第二繞線部由所述第二扇區進線和出線,進線和出線的位置分設于所述第二扇區的兩端;所述第三繞線部由所述第三扇區進線和出線,出線位置設于遠離進線位置的一側。
[0007]于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繞線部、所述第二繞線部和所述第三繞線部均采用雙股走線方式。
[0008]于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三繞線部進線的兩股走線在所述第三扇區中分左、右兩側繞線,繞至所述第三扇區兩端后,左、右兩側繞線匯合,由遠離進線位置的一側出線。
[0009]于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磁芯為鐵氧體材料。
[0010]于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磁芯為圓環形,內部間隔設置為所述第一扇區、所述第二扇區和所述第三扇區。
[0011]于本技術的一實施例中,三相電源的第一供電端與所述第一繞線部的進線位置連接,第二供電端與所述第二繞線部的進線位置連接,第三供電端與所述第三繞線部的進線位置連接。
[0012]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技術另一方面提供一種電磁干擾濾波電路,所述電磁干擾濾波電路包括:所述的三相共模電感結構。
[0013]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技術最后一方面提供一種三相驅動器,所述三相驅動器包括:所述的電磁干擾濾波電路。
[0014]如上所述,本技術所述的三相共模電感結構、電磁干擾濾波電路及三相驅動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術輸入和輸出離的比較遠,沒有產生交叉,且每個扇區的繞線沒有疊層,可以盡量減少輸入側和輸出側因為繞線產生的耦合電容,提升共模電感對高頻共模噪聲的抑制,提高整個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電磁干擾)回路的濾波效果。本技術可適用于所有三相驅動器的EMI回路的共模電感。
附圖說明
[0016]圖1顯示為本技術的三相共模電感結構于一實施例中的結構圖。
[0017]元件標號說明
[0018]1???????????????
磁芯
[0019]11
??????????????
第一扇區
[0020]12
??????????????
第二扇區
[0021]13
??????????????
第三扇區
[0022]2???????????????
線圈
[0023]21
??????????????
第一繞線部
[0024]22
??????????????
第二繞線部
[0025]23
??????????????
第三繞線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技術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技術的其他優點與功效。本技術還可以通過另外不同的具體實施方式加以實施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以基于不同觀點與應用,在沒有背離本技術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或改變。需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以下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27]需要說明的是,以下實施例中所提供的圖示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技術的基本構想,遂圖示中僅顯示與本技術中有關的組件而非按照實際實施時的組件數目、形狀及尺寸繪制,其實際實施時各組件的型態、數量及比例可為一種隨意的改變,且其組件布局型態也可能更為復雜。
[0028]本技術所述的三相共模電感結構、電磁干擾濾波電路及三相驅動器所提供的共模電感結構,輸入和輸出離的比較遠,沒有產生交叉,不會產生耦合電容,增加了高頻部分的濾波效果。
[0029]以下將結合圖1詳細闡述本實施例的三相共模電感結構、電磁干擾濾波電路及三相驅動器的原理及實施方式,使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創造性勞動即可理解本實施例的三相共模電感結構、電磁干擾濾波電路及三相驅動器。
[0030]請參閱圖1,顯示為本技術的三相共模電感結構于一實施例中的結構圖。如圖1所示,所述三相共模電感結構包括:磁芯1和線圈2。
[0031]所述磁芯1包括第一扇區11、第二扇區12和第三扇區13。
[0032]所述線圈2包括第一繞線部21、第二繞線部22和第三繞線部23。
[0033]其中,所述第一繞線部21由所述第一扇區11進線和出線,進線和出線的位置分設于所述第一扇區11的兩端;所述第二繞線部22由所述第二扇區12進線和出線,進線和出線的位置分設于所述第二扇區12的兩端;所述第三繞線部23由所述第三扇區13進線和出線,出線位置設于遠離進線位置的一側。
[0034]于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繞線部21、所述第二繞線部22和所述第三繞線部23均采用雙股走線方式。
[0035]于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三繞線部23進線的兩股走線在所述第三扇區13中分左、右兩側繞線,繞至所述第三扇區13兩端后,左、右兩側繞線匯合,由遠離進線位置的一側出線。
[0036]于一實施例中,所述磁芯1為鐵氧體材料。
[0037]于一實施例中,所述磁芯1為圓環形,內部間隔設置為所述第一扇區11、所述第二扇區12和所述第三扇區13。
[0038]于一實施例中,三相電源的第一供電端與所述第一繞線部21的進線位置連接,第二供電端與所述第二繞線部22的進線位置連接,第三供電端與所述第三繞線部23的進線位置連接。
[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三相共模電感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共模電感結構包括:磁芯,包括第一扇區、第二扇區和第三扇區;線圈,包括第一繞線部、第二繞線部和第三繞線部;其中,所述第一繞線部由所述第一扇區進線和出線,進線和出線的位置分設于所述第一扇區的兩端;所述第二繞線部由所述第二扇區進線和出線,進線和出線的位置分設于所述第二扇區的兩端;所述第三繞線部由所述第三扇區進線和出線,出線位置設于遠離進線位置的一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相共模電感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繞線部、所述第二繞線部和所述第三繞線部均采用雙股走線方式。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三相共模電感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繞線部進線的兩股走線在所述第三扇區中分左、右兩側繞線,繞至所述第三扇區兩端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喬震宇,張沖,仲軼凡,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儒競智控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