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軸承密封槽檢測裝置,包括檢測環、把手,所述檢測環環形外表面后端位置與把手固定連接,所述檢測環上端外表面靠近前端位置固定連接有馬達,所述檢測環內部開設有傳動腔,所述馬達的輸出軸延伸至傳動腔內部,且其下端固定連接有齒輪一,所述傳動腔內部設有齒輪二,所述齒輪一與齒輪二嚙合,所述齒輪二下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有磁鐵,所述齒輪二與磁鐵內部均開設有柱形空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齒輪一與齒輪二和磁鐵的相互配合可以使得待檢測的軸承旋轉起來,同時在彈簧一推動伸縮桿迫使調節塊下移持續對檢測桿的上端部進行抵制,使其前后兩端的滾珠可以插入軸承的密封槽內部,并在軸承旋轉的情況下對密封槽進行檢測。進行檢測。進行檢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軸承密封槽檢測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軸承檢測領域,具體為一種新型軸承密封槽檢測裝置。
技術介紹
[0002]軸承(Bearing)是當代機械設備中一種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撐機械旋轉體,降低其運動過程中的摩擦系數,并保證其回轉精度,按運動元件摩擦性質的不同,軸承可分為滾動軸承和滑動軸承兩大類。其中滾動軸承已經標準化、系列化,但與滑動軸承相比它的徑向尺寸、振動和噪聲較大,價格也較高,滾動軸承一般由外圈、內圈、滾動體和保持架四部分組成。按滾動體的形狀,滾動軸承分為球軸承和滾子軸承兩大類。
[0003]但是現有技術在實際使用時,軸承的生產大多數都是由生產車間批量生產,在生產完畢后由質量檢測部門對不同批次的軸承進行抽檢,抽檢合格則投放市場,其中對軸承的檢測中涉及尺寸、質量、以及直徑等參數,其中軸承密封槽的檢測尤為繁瑣,由于軸承槽為弧形槽體,檢測時只能對其一點進行檢測,從而需要多次測量再求平均值最后得出結論,繁瑣的過程不利于提高檢測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軸承密封槽檢測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新型軸承密封槽檢測裝置,包括檢測環、把手,所述檢測環環形外表面后端位置與把手固定連接,所述檢測環上端外表面靠近前端位置固定連接有馬達,所述檢測環內部開設有傳動腔,所述馬達的輸出軸延伸至傳動腔內部,且其下端固定連接有齒輪一,所述傳動腔內部設有齒輪二,所述齒輪一與齒輪二嚙合,所述齒輪二下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有磁鐵,所述齒輪二與磁鐵內部均開設有柱形空腔,所述傳動腔內表面上端開設有調節腔,所述調節腔內部活動連接有檢測桿,所述檢測桿數量為兩組且其以檢測環中點為中心對稱分布,兩組所述檢測桿之間固定連接有彈簧二,所述把手內部設有調節塊,所述調節塊下端為錐形結構設計,且其傾斜面與檢測桿接觸,所述把手內表面后端開設有伸縮槽,所述伸縮槽內部活動連接有伸縮桿。
[0007]優選的,所述伸縮槽與伸縮桿之間固定連接有彈簧一,所述伸縮桿遠離彈簧一的一端為傾斜結構設計,且伸縮槽與伸縮桿相互對應匹配。
[0008]優選的,所述調節腔內表面左右兩端均開設有滑槽,所述滑槽內部均滑動連接有滑塊,所述滑塊遠離滑槽的一端與調節塊固定連接,所述調節塊通過滑槽與滑塊的相互配合與把手上下活動連接,所述調節塊上端與伸縮桿對應位置為傾斜結構設計。
[0009]優選的,所述調節腔內表面左右兩端開設有導向槽,所述導向槽位于滑槽下方,所述導向槽內部滑動連接有導向塊,所述導向塊與檢測桿固定連接。
[0010]優選的,所述檢測桿呈L型結構設計,所述調節腔為矩形結構設計。
[0011]優選的,所述檢測桿的端部套接有調節套,所述調節套的端部嵌入有滾珠,所述調節套與檢測桿通過螺栓固定,所述把手上端外表面設有刻度。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術通過齒輪一與齒輪二和磁鐵的相互配合可以使得待檢測的軸承旋轉起來,同時在彈簧一推動伸縮桿迫使調節塊下移持續對檢測桿的上端部進行抵制,使其前后兩端的滾珠可以插入軸承的密封槽內部,并在軸承旋轉的情況下對密封槽進行檢測;
[0014]2、本技術同時還通過在檢測桿上套接有調節套,在面對不同尺寸的軸承時調節螺栓使得調節套沿著檢測桿延伸,從而再彈簧二的配合下可以對不同尺寸的軸承進行限制定位。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技術整體結構視圖;
[0016]圖2為本技術檢測桿與磁鐵的結合視圖;
[0017]圖3為本技術整體的剖面圖;
[0018]圖4為本技術圖3中A處放大視圖。
[0019]圖中:1、檢測環;2、把手;3、馬達;4、伸縮槽;5、伸縮桿;6、彈簧一;7、傳動腔;8、齒輪一;9、齒輪二;10、磁鐵;12、檢測桿;13、彈簧二;14、柱形空腔;15、調節套;16、調節塊;17、滑塊;18、導向槽;19、導向塊;20、滑槽;21、調節腔。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1]請參閱圖1
?
4,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0022]一種新型軸承密封槽檢測裝置,包括檢測環1、把手2,所述檢測環1環形外表面后端位置與把手2固定連接,所述檢測環1上端外表面靠近前端位置固定連接有馬達3,所述檢測環1內部開設有傳動腔7,所述馬達3的輸出軸延伸至傳動腔7內部,且其下端固定連接有齒輪一8,所述傳動腔7內部設有齒輪二9,所述齒輪一8與齒輪二9嚙合,所述齒輪二9下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有磁鐵10,所述齒輪二9與磁鐵10內部均開設有柱形空腔14,所述傳動腔7內表面上端開設有調節腔21,所述調節腔21內部活動連接有檢測桿12,所述檢測桿12數量為兩組且其以檢測環1中點為中心對稱分布,兩組所述檢測桿12之間固定連接有彈簧二13,所述把手2內部設有調節塊16,所述調節塊16下端為錐形結構設計,且其傾斜面與檢測桿12接觸,所述把手2內表面后端開設有伸縮槽4,所述伸縮槽4內部活動連接有伸縮桿5。
[0023]優選的,所述伸縮槽4與伸縮桿5之間固定連接有彈簧一6,所述伸縮桿5遠離彈簧一6的一端為傾斜結構設計,且伸縮槽4與伸縮桿5相互對應匹配。
[0024]優選的,所述調節腔21內表面左右兩端均開設有滑槽20,所述滑槽20內部均滑動連接有滑塊17,所述滑塊17遠離滑槽20的一端與調節塊16固定連接,所述調節塊16通過滑槽20與滑塊17的相互配合與把手2上下活動連接,所述調節塊16上端與伸縮桿5對應位置為
傾斜結構設計。
[0025]優選的,所述調節腔21內表面左右兩端開設有導向槽18,所述導向槽18位于滑槽20下方,所述導向槽18內部滑動連接有導向塊19,所述導向塊19與檢測桿12固定連接。
[0026]優選的,所述檢測桿12呈L型結構設計,所述調節腔21為矩形結構設計,提高該設備的穩定性。
[0027]優選的,所述檢測桿12的端部套接有調節套15,所述調節套15的端部嵌入有滾珠,所述調節套15與檢測桿12通過螺栓固定,所述把手2上端外表面設有刻度,通過貫穿刻度與伸縮桿5的狀態判斷軸承是否合格。
[0028]工作原理:在使用時,彈簧二13產生的彈力小于彈簧一6產生的彈力,使用者使用拇指撥動伸縮桿5,使其沿著伸縮槽4向后運動并壓縮彈簧一6,在彈簧二13彈力的作用下兩組檢測桿12相對運動,其上端部與調節塊16下端傾斜面接觸,從而推動調節塊16通過滑塊17沿著滑槽20向上運動,此時兩組檢測桿12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軸承密封槽檢測裝置,包括檢測環(1)、把手(2),其特征在于:所述檢測環(1)環形外表面后端位置與把手(2)固定連接,所述檢測環(1)上端外表面靠近前端位置固定連接有馬達(3),所述檢測環(1)內部開設有傳動腔(7),所述馬達(3)的輸出軸延伸至傳動腔(7)內部,且其下端固定連接有齒輪一(8),所述傳動腔(7)內部設有齒輪二(9),所述齒輪一(8)與齒輪二(9)嚙合,所述齒輪二(9)下端外表面固定連接有磁鐵(10),所述齒輪二(9)與磁鐵(10)內部均開設有柱形空腔(14),所述傳動腔(7)內表面上端開設有調節腔(21),所述調節腔(21)內部活動連接有檢測桿(12),所述檢測桿(12)數量為兩組且其以檢測環(1)中點為中心對稱分布,兩組所述檢測桿(12)之間固定連接有彈簧二(13),所述把手(2)內部設有調節塊(16),所述調節塊(16)下端為錐形結構設計,且其傾斜面與檢測桿(12)接觸,所述把手(2)內表面后端開設有伸縮槽(4),所述伸縮槽(4)內部活動連接有伸縮桿(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軸承密封槽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縮槽(4)與伸縮桿(5)之間固定連接有彈簧一(6),所述伸縮桿(5)遠離彈簧一(6)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明軍,張建,
申請(專利權)人:合肥力成軸承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