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混凝土澆筑加壓裝置,涉及水利施工混凝土教主加壓技術領域,包括頂部開口、內部中空的加壓筒和對加壓筒起到支撐作用的支撐架,加壓筒內由上至下依次開設有柱形加壓槽和圓臺型加壓槽,加壓筒的底端固設有輸出混凝土的輸出管,輸出管內開設有輸出槽,加壓筒的頂端設有封閉柱形加壓槽的上蓋,該混凝土澆筑加壓裝置,通過第一加壓組件和第二加壓組件的配合對混凝土起到攪拌混合作用,減少混凝土中的氣泡,通過驅動組件的作用驅動第一加壓組件和第二加壓組件反向轉動,提高了混凝土的攪拌效率,使得混凝土混配均勻,進一步減少了混凝土中產生的氣泡。步減少了混凝土中產生的氣泡。步減少了混凝土中產生的氣泡。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混凝土澆筑加壓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水利施工混凝土澆筑加壓
,具體為一種混凝土澆筑加壓裝置。
技術介紹
[0002]混凝土,簡稱為"砼",是指由膠凝材料將集料膠結成整體的工程復合材料的統稱,通常講的混凝土一詞是指用水泥作膠凝材料,砂、石作集料;與水(可含外加劑和摻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經攪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稱普通混凝土,它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
[0003]目前現有水利工程施工時,需要進行混凝土澆筑,在輸送混凝土時,會產生部分氣泡,進而造成混凝土出現蜂窩孔洞等質量事故。
[0004]參考現有的公告號為CN209923929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水利施工用混凝土澆筑加壓裝置,包括包括料斗、第一工作電機和震動棒:所述料斗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第一工作電機,所述第一工作電機的頂部設置有震動棒,所述料斗的底部固定連接有送料筒,所述送料筒的內部設置有轉動軸,所述轉動軸的底部設置有螺旋送料裝置,所述送料筒的內壁固定連接有第一擋料塊,所述送料筒的內壁遠離第一擋料塊的一側設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內部開設有通孔。
[0005]該申請通過設置震動棒,使震動棒能夠對料斗內的混凝土進行振搗,將料斗內混凝土的氣泡排出,達到了振搗混凝土的良好效果,然而該申請所采用的震動棒是固定在料斗上的,在對混凝土進行消泡時不能夠均勻的與混凝土接觸,從而使得混凝土的消泡效果不好,本申請設置另一種加壓結構,以解決現有水利工程施工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存在輸送混凝土時產生部分氣泡,且消泡效果差,進而造成混凝土出現蜂窩孔洞等質量事故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6](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7]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混凝土澆筑加壓裝置,解決了現有水利工程施工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存在輸送混凝土時產生部分氣泡,且消泡效果差,進而造成混凝土出現蜂窩孔洞等質量事故的問題。
[0008](二)技術方案
[0009]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混凝土澆筑加壓裝置,包括頂部開口、內部中空的加壓筒和對加壓筒起到支撐作用的支撐架,所述加壓筒內由上至下依次開設有柱形加壓槽和圓臺型加壓槽,所述加壓筒的底端固設有輸出混凝土的輸出管,所述輸出管內開設有輸出槽,所述加壓筒的頂端設有封閉柱形加壓槽的上蓋,所述柱形加壓槽內設有對柱形加壓槽內混凝土起到加壓作用的第一加壓組件和第二加壓組件,所述上蓋內設有驅動第一加壓組件和第二加壓組件反向轉動的驅動組件。
[0010]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加壓筒通過柱形加壓槽頂部開口,柱形加壓槽、圓臺型加壓槽和輸出槽相互貫通,柱形加壓槽和圓臺型加壓槽內放置有混凝土,通過第一加壓組件和第
二加壓組件的配合對混凝土起到攪拌混合作用,減少混凝土中的氣泡,通過驅動組件的作用驅動第一加壓組件和第二加壓組件反向轉動,提高了混凝土的攪拌效率,使得混凝土混配均勻,進一步減少了混凝土中產生的氣泡。
[0011]優選的,所述上蓋的內部開設有與柱形加壓槽貫通的活動槽,所述第一加壓組件包括位于活動槽內部且與活動槽轉動連接的上圓盤,所述上圓盤的圓周外壁上固設有若干個上橫桿,且上橫桿遠離上圓盤的一端均固設有軸向的A加壓桿,所述A加壓桿的兩側均固設有位于柱形加壓槽內部的A加壓板,所述A加壓板傾斜設置,所述A加壓板的一端與柱形加壓槽內壁貼合。
[0012]通過上述技術方案,上圓盤的轉動會帶動與上圓盤固定連接的上橫桿轉動,上橫桿的轉動會帶動與上橫桿固定連接的A加壓桿轉動,A加壓桿的轉動會帶動與A加壓桿固定連接的A加壓板轉動,A加壓板的一端與柱形加壓槽的圓周內壁貼合,通過A加壓板的轉動會刮除黏附在柱形加壓槽圓周內壁上的混凝土,提高混配效率。
[0013]優選的,所述第二加壓組件包括位于上圓盤下方的下圓盤,所述下圓盤的圓周外壁上固設有若干個B加壓桿,所述B加壓桿的兩側均固設有位于柱形加壓槽內的B加壓板,所述B加壓板傾斜設置,所述B加壓板的傾斜方向與A加壓板的傾斜方向相反。
[0014]通過上述技術方案,B加壓板的傾斜方向與A加壓板的傾斜方向相反且不與A加壓板接觸,提高了混凝土的加壓效率,減少了混凝土中的氣泡。
[0015]優選的,所述驅動組件包括開設在上蓋內部的驅動槽,所述驅動槽位于活動槽上方且與活動槽相互貫通,所述驅動槽內固設有C型支架,所述C型支架內表面上側邊轉動連接有第一斜齒輪,所述第一斜齒輪的正下方設有與C型支架轉動連接的第三斜齒輪,所述第一斜齒輪與第三斜齒輪同心設置,所述第一斜齒輪和第三斜齒輪之間設有與C型支架轉動連接的第二斜齒輪,所述第一斜齒輪、第二斜齒輪和第三斜齒輪相互嚙合,所述上蓋上設有驅動第二斜齒輪轉動的電機,所述第一斜齒輪的軸心位置處固設有軸向的加壓軸,所述加壓軸穿設第三斜齒輪進入C型支架下方,所述加壓軸穿設下圓盤且與下圓盤固定連接,所述加壓軸與下圓盤同心設置,所述第三斜齒輪的軸心位置處固設有軸向的連接柱,所述連接柱套設在加壓軸圓周外壁且與加壓軸轉動連接,所述連接柱延伸出C型支架的部分與上圓盤固定連接,所述上圓盤套設在連接柱圓周外壁且與連接柱同心設置。
[0016]通過上述技術方案,上蓋上設有支撐電機的支撐架,電機會驅動第二斜齒輪轉動,第二斜齒輪與第三斜齒輪相互嚙合,第二斜齒輪的轉動會帶動第三斜齒輪轉動,第三斜齒輪的轉動會帶動與第三斜齒輪固定連接的連接柱轉動,進而會帶動與連接柱固定連接的上圓盤轉動,上圓盤與C型支架轉動連接,上圓盤的轉動會帶動與上圓盤固定連接的A加壓桿轉動,同時第二斜齒輪與第一斜齒輪嚙合,第二斜齒輪的轉動會帶動第一斜齒輪轉動,第一斜齒輪與C型支架轉動連接,第一斜齒輪與加壓軸固定連接,第一斜齒輪的轉動會帶動加壓軸轉動,加壓軸的轉動會帶動與加壓軸固定連接的下圓盤轉動,第一斜齒輪與第三斜齒輪轉動方向相反,故加壓軸與第三斜齒輪轉動方向相反,進而會使得A加壓板和B加壓板的轉動方向相反,提高了混配效率,減少了混凝土中產生的氣泡。
[0017]優選的,所述A加壓桿的底端固設有A斜加壓桿,所述A斜加壓桿的兩側固設有與圓臺型加壓槽適配的A斜加壓板,所述A斜加壓板的一側與圓臺型加壓槽圓周內壁貼合,所述B加壓桿的底端固設有B斜加壓桿,所述B斜加壓桿的兩側固設有與圓臺型加壓槽適配的B斜
加壓板。
[0018]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通過A斜加壓桿、A斜加壓板、B斜加壓桿和B斜加壓板的配合,以便于對圓臺型加壓槽部分的混凝土起到混配加壓作用,減少沉積在圓臺型加壓槽底端的混凝土混配不均勻導致氣泡較多的可能性。
[0019]優選的,所述A加壓板、A斜加壓板、B加壓板和B斜加壓板上均固設有若干個消泡針。
[0020]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消泡針的作用,進一步減少了混凝土中產生的氣泡。
[0021]優選的,所述加壓軸延伸至輸出槽內部的部分固設有便于輸出混凝土的攪拌葉。所述輸出槽內壁上設有對加壓軸起到支撐作用的定位支架,所述加壓軸與輸出槽內壁通過定位支架轉動連接。
[0022]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加壓軸的轉動會帶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混凝土澆筑加壓裝置,包括頂部開口、內部中空的加壓筒(1)和對加壓筒(1)起到支撐作用的支撐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壓筒(1)內由上至下依次開設有柱形加壓槽(5)和圓臺型加壓槽(6),所述加壓筒(1)的底端固設有輸出混凝土的輸出管(3),所述輸出管(3)內開設有輸出槽(7),所述加壓筒(1)的頂端設有封閉柱形加壓槽(5)的上蓋(4),所述柱形加壓槽(5)內設有對柱形加壓槽(5)內混凝土起到加壓作用的第一加壓組件和第二加壓組件,所述上蓋(4)內設有驅動第一加壓組件和第二加壓組件反向轉動的驅動組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凝土澆筑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4)的內部開設有與柱形加壓槽(5)貫通的活動槽(8),所述第一加壓組件包括位于活動槽(8)內部且與活動槽(8)轉動連接的上圓盤(19),所述上圓盤(19)的圓周外壁上固設有若干個上橫桿,且上橫桿遠離上圓盤(19)的一端均固設有軸向的A加壓桿(20),所述A加壓桿(20)的兩側均固設有位于柱形加壓槽(5)內部的A加壓板(21),所述A加壓板(21)傾斜設置,所述A加壓板(21)的一端與柱形加壓槽(5)內壁貼合。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混凝土澆筑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壓組件包括位于上圓盤(19)下方的下圓盤(24),所述下圓盤(24)的圓周外壁上固設有若干個B加壓桿(25),所述B加壓桿(25)的兩側均固設有位于柱形加壓槽(5)內的B加壓板(26),所述B加壓板(26)傾斜設置,所述B加壓板(26)的傾斜方向與A加壓板(21)的傾斜方向相反。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混凝土澆筑加壓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組件包括開設在上蓋(4)內部的驅動槽(9),所述驅動槽(9)位于活動槽(8)上方且與活動槽(8)相互貫通,所述驅動槽(9)內固設有C型支架(11),所述C型支架(11)內表面上側邊轉動連接有第一斜齒輪(12),所述第一斜齒輪(12)的正下方設有與C型支架(11)轉動連接的第三斜齒輪(14),所述第一斜齒輪(12)與第三斜齒輪(14)同心設置,所述第一斜齒輪(12)和第三斜齒輪(14)之間設有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向偉,李小磊,陳雷,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市水利電力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