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揭示了一種控溫裝置,包括管道部、蓄冷殼體和第一熱傳導部,控溫裝置可用于輸出預定溫度范圍的冷媒,管道部用于容納冷媒,蓄冷殼體包括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第一容納腔內部容納第一蓄冷液,第二容納腔內部容納第二蓄冷液,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與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不同,冷媒的預期冷卻溫度在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與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之間。該控溫裝置通過制冷裝置給兩種蓄冷液供冷,兩種蓄冷液再給待控溫的冷媒供冷,兩種蓄冷液可以將溫度控制在合適的溫度區間內。蓄冷液可以將溫度控制在合適的溫度區間內。蓄冷液可以將溫度控制在合適的溫度區間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控溫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溫度控制
,尤其涉及一種控溫裝置。
技術介紹
[0002]一些設備在進行溫度測試時,需要將溫度穩定在一定區間內,例如一定的低溫區間內,然后測試該設備在該溫度區間內的運行情況,例如對于光模塊的測試。現有技術通常使用即時控溫的方法,若需要使溫度能較快地達到溫度區間,則需要功率較大的制冷裝置,若還需要將溫度相對長的時間維持在一定溫度區間內,則制冷裝置的能耗很大,提高了測試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0003]為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耗較低、且能較長時間將溫度維持在溫度區間內的控溫裝置
。
[0004]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控溫裝置,所述控溫裝置可用于輸出預定溫度范圍的冷媒,所述控溫裝置包括:
[0005]管道部,用于容納冷媒;
[0006]蓄冷殼體,其包括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所述第一容納腔內部容納第一蓄冷液,第二容納腔內部容納第二蓄冷液,所述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與所述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不同,所述冷媒的預期冷卻溫度在所述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與所述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之間;
[0007]第一熱傳導部,設于所述管道部和所述第一容納腔、第二容納腔之間,所述管道部可通過所述第一熱傳導部,與所述第一容納腔和所述第二容納腔內的所述第一蓄冷液和所述第二蓄冷液進行熱交換。
[000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該控溫裝置通過制冷裝置給兩種蓄冷液供冷,兩種蓄冷液再給待控溫的冷媒供冷,兩種蓄冷液可以將溫度控制在合適的溫度區間內。通過選用合適相變溫度的第一蓄冷液和第二蓄冷液,使冷媒在溫度達到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時,溫度維持在該相變溫度一段時間,在溫度達到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時,溫度又維持在該相變溫度一段時間,從而將冷媒的溫度在較長時間維持在第一蓄冷液和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之間的區間內,控制到達指定溫度區間減小了對制冷裝置的功率和能耗的依賴,所以在滿足了溫度需求的同時,對制冷裝置的功率大小和能耗的需求大大降低。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技術一實施例的控溫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2是本技術一實施例的控溫裝置的出口溫度和時間變化關系的示意圖;
[0011]圖3是本技術一實施例的控溫裝置的主視圖;
[0012]圖4是圖3中A
?
A方向剖視的立體圖;
[0013]圖5是圖3中B
?
B方向剖視的立體圖;
[0014]圖6是圖3中C
?
C方向的剖視圖;
[0015]圖7是本技術一實施例的控溫裝置的俯視圖;
[0016]圖8是圖7中D
?
D方向剖視的立體圖;
[0017]圖9是圖7中E
?
E方向剖視的立體圖;
[0018]其中,100、控溫裝置;11、第一熱傳導部;110、供冷腔;111、供冷頂壁;112、供冷側壁;113、供冷固定部;12、管道部;121、螺旋段;122、平面彎曲段;20、蓄冷殼體;21、外環形壁;211、第一口;212、第二口;22、第一阻隔件;23、第二阻隔件;24、頂壁;241、第一開孔;242、第二開孔;25、第一容納腔;26、第二容納腔;27、底壁;30、溫度傳感器;40、固定座。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術,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
[0020]應該理解,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間相對位置的術語是出于便于說明的目的來描述如附圖中所示的一個單元或特征相對于另一個單元或特征的關系。空間相對位置的術語可以旨在包括設備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圖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
[0021]本技術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控溫裝置,該控溫裝置將待控溫的冷媒的溫度維持在預期的溫度區間內,既滿足了測試需求,又降低了制冷裝置的功率和能耗。
[0022]本實施例的控溫裝置100可用于獲取制冷裝置的冷量,并對待控溫的冷媒制冷。控溫裝置100包括管道部12、蓄冷殼體20和第一熱傳導部11,管道部12用于容納待控溫的冷媒,蓄冷殼體20包括第一容納腔25和第二容納腔26,第一容納腔25內部容納第一蓄冷液,第二容納腔26內部容納第二蓄冷液,第一熱傳導部11設于管道部12和第一容納腔25、第二容納腔26之間,管道部12可通過第一熱傳導部11,與第一容納腔25和第二容納腔26發生熱交換,第一蓄冷液和第二蓄冷液通過第一熱傳導部11為冷媒供冷。
[0023]制冷裝置用于提供冷量,第一蓄冷液和第二蓄冷液可獲取制冷裝置的冷量。在其一實施例中,控溫裝置可以還包括第二熱傳導部,第二熱傳導部將冷量傳遞到第一容納腔25和第二容納腔26。第一容納腔25內的第一蓄冷液和第二容納腔26內的第二蓄冷液用于存儲冷量,并將冷量傳遞到管道部12。待控溫的冷媒通過管道部12與第一容納腔25和第二容納腔26的熱交換,獲取冷量。在另一實施例中,制冷裝置直接對第一蓄冷液和第二蓄冷液供冷,例如插入第一蓄冷液和/或第二蓄冷液中。下文以設置第二熱傳導部為例進一步說明。
[0024]冷媒可以從外部流入管道部12,經過與第一蓄冷液和第二蓄冷液的熱交換后,再流出管道部12。
[0025]第一容納腔25和第二容納腔26,如圖4~6和9所示,第一容納腔25內部灌注第一蓄冷液,第二容納腔26內部灌注第二蓄冷液。
[0026]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與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不同,冷媒的預期冷卻溫度在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與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之間。冷媒的預期冷卻溫度,就是
技術介紹
所述的希望將溫度穩定在的溫度區間。
[0027]相變溫度指的是物質在不同相之間轉變時的臨界溫度,例如從液體轉變為固體的溫度。
[0028]具體地,可以根據光模塊測試需要的溫度區間,選用合適的第一蓄冷液和第二蓄冷液,溫度區間范圍可以在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和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這兩個不同值的范圍內,也可以是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是上述需要的溫度區間的一個極值,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是上述需要的溫度區間的另一個極值。以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高于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為例進行說明,例如溫度區間是
?
6℃到
?
2℃,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溫度可以是0℃,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溫度可以是
?
8℃,或者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溫度是
?
2℃,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溫度是
?
6℃。
[0029]下面結合圖2所示,說明制冷裝置提供冷量,第一蓄冷液和第二蓄冷液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過程:
[0030]剛開始溫度持續下降,直至溫度下降至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此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控溫裝置,所述控溫裝置可用于輸出預定溫度范圍的冷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溫裝置包括:管道部,用于容納冷媒;蓄冷殼體,其包括第一容納腔和第二容納腔,所述第一容納腔內部容納第一蓄冷液,第二容納腔內部容納第二蓄冷液,所述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與所述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不同,冷媒的預期冷卻溫度在所述第一蓄冷液的相變溫度與所述第二蓄冷液的相變溫度之間;第一熱傳導部,設于所述管道部和所述第一容納腔、第二容納腔之間,所述管道部可通過所述第一熱傳導部,與所述第一容納腔和所述第二容納腔內的所述第一蓄冷液和所述第二蓄冷液進行熱交換。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熱傳導部為所述蓄冷殼體的一部分,所述管道部形成于所述第一熱傳導部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控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部包括相互連通的第一口和第二口,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二口中其一口用于流入冷媒、另一口用于流出冷媒,當冷媒從所述第一口或所述第二口流入管道部時,冷媒在管道部內通過所述第一熱傳導部與所述第一蓄冷液和所述第二蓄冷液進行熱交換后經另一口流出。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控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溫裝置包括為所述第一蓄冷液和所述第二蓄冷液傳遞能量的供冷腔,所述供冷腔與所述第一熱傳導部導熱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控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冷腔形成于所述第一熱傳導部內,并具有與外部連通的開口。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控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熱傳導部為圓柱形,所述第一容納腔和所述第二容納腔設置于所述第一熱傳導部的外周,所述管道部螺旋狀形成于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超,宋全偉,陸軍,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旭創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