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及汽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包括設于電機的輸出軸與汽車車身之間的彈性部,且輸出軸與負載相連,并在彈性部與輸出軸之間設有柔性件,彈性部能夠通過柔性件與輸出軸抵接;輸出軸沿預設方向轉動時,彈性部能夠對輸出軸產生反向阻尼力。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述的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能夠在輸出軸沿預設方向轉動時對輸出軸提供反向阻尼力,避免負載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抖動問題,提升負載的運動穩定性,同時,也能夠避免彈性部和輸出軸之間剛性接觸而發生異響、磨損等問題,提升使用壽命,而具有較好的實用性。的實用性。的實用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及汽車
[0001]本技術涉及汽車零部件
,特別涉及一種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同時,本技術還涉及一種具有該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的汽車。
技術介紹
[0002]伴隨著汽車品質需求的提升,車企對于汽車中電動傳動功能的開發設計的力度也越來越大。在實際應用時,汽車電動傳動子系統中對負載的驅動,主要是通過電機來完成,該汽車電動傳動子系統例如可包括電動尾翼系統、電動天窗系統和電動踏板系統等。
[0003]但是現有技術中,電機在驅動負載過程時,常常因電機自身阻尼力不足,導致負載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抖動等運動不平穩的情況,例如電機驅動尾翼下降過程中因電機阻尼力不足以平衡尾翼重量,而致使尾翼抖動式下落。
[0004]為解決上述問題,便需要提升電機的阻尼性能,然而對于電機的開發設計,成本較高,周期較長,不能夠滿足項目開發的時間節點、成本等需求。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有鑒于此,本技術旨在提出一種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以可提升負載的運動穩定性,且使用效果好。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0007]一種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包括設于電機的輸出軸與汽車車身之間的彈性部,且所述輸出軸與負載相連,并在所述彈性部與所述輸出軸之間設有柔性件,所述彈性部能夠通過所述柔性件與所述輸出軸抵接;所述輸出軸沿預設方向轉動時,所述彈性部能夠對所述輸出軸產生反向阻尼力。
[0008]進一步的,所述彈性部包括套設在所述輸出軸上的扭簧。
[0009]進一步的,所述輸出軸上可拆卸連接有套筒,所述扭簧與所述輸出軸通過所述套筒相連。
[0010]進一步的,所述套筒和所述輸出軸之間嚙合連接。
[0011]進一步的,所述套筒上設有沿自身徑向外凸的凸臺,所述扭簧的與所述輸出軸相連的一端連接在所述凸臺上。
[0012]進一步的,所述凸臺上螺接有螺釘,所述扭簧的與所述輸出軸相連的一端勾掛在所述凸臺上,并位于所述螺釘的頭部與所述套筒之間;和/或,所述扭簧的與所述汽車車身相連的一端設有連接孔,所述扭簧通過穿設在所述連接孔中的螺釘連接在所述汽車車身上。
[0013]進一步的,所述凸臺上設有凹槽,所述扭簧的與所述輸出軸相連的一端勾掛在所述凹槽中。
[0014]進一步的,所述柔性件包覆在所述輸出軸上;所述柔性件與所述輸出軸之間粘接相連,和/或,所述柔性件與所述輸出軸之間卡接相連。
[0015]進一步的,所述柔性件采用毛氈、泡棉或橡膠制成。
[0016]相對于現有技術,本技術具有以下優勢:
[0017]本技術所述的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通過設置彈性部,可在輸出軸沿預設方向轉動時對輸出軸提供反向阻尼力,避免負載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抖動問題,提升負載的運動穩定性,且設置柔性件,能夠避免彈性部和輸出軸之間剛性接觸而發生異響、磨損等問題,提升使用壽命,同時,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易于實現,而可具有較好的使用效果。
[0018]此外,彈性部采用扭簧,具有結構簡單、便于布置,以及成本低廉的優點,而設置套筒,可便于扭簧拆裝,且套筒和輸出軸之間嚙合連接,以可避免套筒相對于輸出軸轉動,而造成結構失效,并能夠提升套筒的拆裝便捷性,同時,套筒上設置螺接有螺釘的凸臺,能夠將扭簧的與輸出軸相連的一端限位在螺釘的頭部與套筒之間的凸臺上,避免其脫離而導致結構失效,影響結構使用效果。
[0019]另外,凸臺上設有凹槽,可降低扭簧沿凸臺軸向偏移的風險,提升勾掛穩定性。柔性件包覆在輸出軸上,在輸出軸驅使扭簧壓縮時,可使扭簧通過柔性件與輸出軸接觸,以避免扭簧與輸出軸之間剛性接觸而發生異響、磨損等問題,提升使用壽命,而柔性件采用毛氈、泡棉或橡膠制成,則可降低成本,且易于實現。
[0020]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汽車,所述汽車中具有如上所述的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
[0021]本技術所述的汽車和上述的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具有相同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進行贅述。
附圖說明
[0022]構成本技術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23]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圖;
[0025]圖3為圖1所示結構的其他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4為圖3中B處的放大圖;
[0027]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套筒的結構示意圖;
[0028]附圖標記說明:
[0029]1、電機;2、負載;3、連桿機構;4、扭簧;5、套筒;6、螺釘;
[0030]101、輸出軸;102、安裝板;
[0031]501、凸臺;5011、螺紋孔;5012、凹槽;502、內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2]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技術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0033]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若出現“上”、“下”、“內”、“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關系的術語,其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
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若出現“第一”、“第二”等術語,其也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0034]此外,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連接件”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結合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
[0035]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
[0036]實施例一
[0037]本實施例涉及一種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其結構簡單,易于實現,且能夠提升負載2的運動平穩性以及使用壽命,而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0038]在整體結構上,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其包括設于電機1的輸出軸101與汽車車身之間的彈性部,且輸出軸101與負載2相連,并在彈性部與輸出軸101之間設有柔性件,彈性部能夠通過柔性件與輸出軸101抵接。并且,輸出軸101沿預設方向轉動時,彈性部能夠對輸出軸101產生反向阻尼力。
[0039]值得提及的是,本實施例的電機1一般通過安裝板102設置在汽車車身上。本實施例的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其應用于具有通過增加阻尼性能來提升負載2運動平穩性的需求的電機1上,例如具體可設置在汽車的電動尾翼系統、電動天窗系統和電動踏板系統等任一汽車電動傳動子系統中。
...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設于電機(1)的輸出軸(101)與汽車車身之間的彈性部,且所述輸出軸(101)與負載(2)相連,并在所述彈性部與所述輸出軸(101)之間設有柔性件,所述彈性部能夠通過所述柔性件與所述輸出軸(101)抵接;所述輸出軸(101)沿預設方向轉動時,所述彈性部能夠對所述輸出軸(101)產生反向阻尼力。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部包括套設在所述輸出軸(101)上的扭簧(4)。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出軸(101)上可拆卸連接有套筒(5),所述扭簧(4)與所述輸出軸(101)通過所述套筒(5)相連。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5)和所述輸出軸(101)之間嚙合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電機用阻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5)上設有沿自身徑向外凸的凸臺(501),所述扭簧(4)的與所述輸出軸(101)相連的一端連接在所述凸臺(501)上。6.根據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敖德勝,曹小波,孫旭,孫銘杰,
申請(專利權)人:曼德電子電器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